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23 孫中和他的民主追求
標要求

了解孫中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

落實標

一、知難行易

1、原因:

孫中認為造成民國初年因循守舊、放棄理想社會心理等思想根是“知易行難說”,這種觀念使革命黨人忽視了革命理念對實踐運動的指導作用,危害極大。

2、含義:

人們的一般行為是普遍的、廣泛的,也是極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認識事情的本質與規律卻很難。

3、地位

“知難行易”學說是孫中資產階級革命政治綱領——三民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

二、三民主義

1、背景:

鴉片戰爭后的救亡探索紛紛失;孫中由改良轉向革命;1905年同盟會成立;

2、提出:1905年孫中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

3、內容

民族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對中國的專制壓迫;

民權主義:推翻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核心思想)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產重新分配問題。

4、傳播與實踐:

創辦報刊;與保皇派激烈論戰;組織起義;推翻清朝,建立民國,頒布約法和政令。

5、評價:

積極影響:

第一,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

第二,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第三,以它為指導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局限性:

第一,民族主義只反對清政府,未明確提出反對造成民族危機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第二,民權主義雖強調建立“國民”的政府,未提出民眾的個人權利;第三,民生主義雖表達的對農民的同情,未提出的土地革命綱領。

三、新三民主義

1、 背景:

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屢遭挫折;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和五四運動給孫中新的啟示與希望;共產國際和共產黨幫助;

2、內容:

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謀求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立與平等;對內反對民族壓迫,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強調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決;

民權主義:授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個人和團體一切自由和權利;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現“耕者有其田”,改善農民和工人生活狀況

3、核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4、總結:

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新三民主義是綱領,是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方法和手段。

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關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相同,是兩黨合作基礎;但沒有徹底的人民權利、徹底的革命綱領和最終的社會主義目標,是兩黨階級基礎不同。

與舊三民主義不同:民族增加反帝內容;民權普及到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民生增加節制資本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5、評價

繼承性:是三民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下的繼承與發展;

指導性:是指導新時期國民革命的思想體系;

革命性: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合作性: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0888.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