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美蘇爭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九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通史概要:
二戰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到多極化發展趨勢的重大變化。
(1)、二戰確立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基本輪廓,隨著戰爭的結束和美蘇雙方的“冷戰”而逐漸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美蘇兩強在世界范圍內的激烈爭奪,使得世界局勢動蕩不安。
(2)、美蘇爭霸使雙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實力相對下降。與此同時,由于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歐洲的走向聯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國的振興。這些都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開始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得到了加強。
(4)、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與此同時,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美蘇爭鋒
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雅爾塔體制的確立、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②、理解:美國為獨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內涵、事例。
③、能力:分析美、蘇各自采取的措施,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后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美、蘇各自采取的措施,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通過閱讀地圖、圖片以及教材中所引用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由于二戰后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美蘇“冷戰”造成了戰后初期世界的動蕩不安,對戰后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爭取和平與發展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時:1、5時
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為獨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冷戰”格局出現的背景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教學建議:
(1)、講述本節具體內容之前,首先采用師生談話法,通過雙邊互動,簡要回顧一戰以和二戰期間國際關系的變化,向學生指明: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可借此對學生進行歷史發展規律的教育。二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形成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此處也為以后講述兩極格局演變的原因打下伏筆。由此導入新。
(2)、“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一目,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①、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這是二戰后國際關系新體制,它建立在以美蘇為主導的基礎上,取代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主導的舊體制,奠定了戰后世界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后的美蘇爭鋒直接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走向。利用“本”導言,使學生理解“世界格局”的概念。
②、“冷戰”格局出現的背景。這是本節的難點之一。
由于二戰后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還要讓學生知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利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為學生提供歷史情境,使學生從分析中得出信息:二戰后美國要“領導世界”,而蘇聯要與之爭鋒,雙方必然要“反目成仇”,從而加深對這一背景的理解。同時要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雙方矛盾尖銳又不輕易動武?(勢均力敵)美國采取什么辦法對付蘇聯?(冷戰),以加深對“冷戰”的理解。
③、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這是本節的重點之一,這一格局是由美蘇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注意領會:
“美國的‘冷戰’政策”,先弄清“冷戰”的含義。利用“知識鏈接——冷戰”加以領會。利用本“資料卡片——丘吉爾‘鐵幕’演說和杜魯門發表‘冷戰’演說”的圖片,再現歷史情境,感受“冷戰”氛圍,加深對“美蘇爭鋒”的體會。建議結合圖示一(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全面了解“冷戰”政策措施。學生應學會用多種途徑獲得知識方法,并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輿論上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1947年)
杜魯門主義(1948年)
馬歇爾計劃(1949年)
組建“北約”
序幕全面開始重要組成部分工具
(圖示一)
“蘇聯的應對措施”,運用啟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對該問題的探究。重視過程并及時給予恰當評價。提問:既然美國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蘇聯進行全面冷戰,蘇聯又采取怎樣應對措施?啟發學生也從這幾方面探究,加以對比分析,進行歸納、概括,制成表格(圖示二),與前表對應,便于記憶,以利掌握這一重點知識。利用本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加深對“對峙”的理解。(可以用多媒體演示)
領域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
時間、措施(1947年)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
成立經互會(1955年)
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目的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建立與西方對抗的社會主義市場應對美國的擴張和威脅
(圖示二)
(3)、“‘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 一目,從利和弊兩個方面講述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學生應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美蘇的全球對抗”,教材從四個例證反映了美蘇的全球對峙的基本狀況:德國的分裂;朝鮮分裂和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這幾例“對抗”遍及世界幾大洲,建議教師用好歷史地圖冊中相關形勢圖,以使學生有明晰的空間概念。講述“德國的分裂”時,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相關圖片和“柏林墻”,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戰”帶給百姓的國家分裂和骨肉分離的痛楚。適當補充古巴導彈危機產生的背景,通過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字資料等為學生充分再現古巴導彈危機的歷史情境,以便學生充分感受危機之中核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以及危機解除的內在原因。利用教材的注釋使學生理解越南戰爭中,“特種戰爭”和“局部戰爭”的含義。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些軍事對抗中美、蘇雙方的手段,培養歸納能力。(“冷戰”與“熱戰”相交織)理解“冷戰”局面形成初期美、蘇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情況和對抗程度。(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欄“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的問題,展開討論,加以探究。學生可回答“有利”或“不利”,也可回答利弊兼有等觀點,但要言之有理。最后,從中整理,加以歸類。要指明的是學生的觀點要辨證客觀(“一分為二”),以此培養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山璐藢W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不利方面: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搞軍備競賽和局部戰爭,到處插手,使世界政局動蕩,形勢緊張,長期不得安寧。
有利方面:由于彼此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了在兩極格局中取得優勢,雙方都在注意發展經濟。注意進行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整體的發展。面對兩極對峙格局,亞非拉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崛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2200.html

相關閱讀: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