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教案
【本節重點知識】
1、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原因;2、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并存的兩大社會思潮及其主要表現;3、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的時間、代表人物;4、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表現;5、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結果和影響。

【知識結構】
一、歷史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 ,建立了 ,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表現:民族資產階級的 提高;南京臨時政府 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
代工業的熱情。
2、 初年,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等各種 的出現,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 也競相投資國內工業。
3、 期間 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4、 前后,群眾性的 斗爭,有力的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 ”而掀起的 、 運動;“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的口號成為各階層人民的共同要求;
5、“ ”和 成為當時并存的兩大思潮; 的驅使和 的刺激,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新式工業。
二、發展概況
1、時間: 期間(或:1912——1919年)
2、發展最快的行業: 業和 業
3、代表性的實業家: ——民族工商業的楷模、 、 、 等。
三、發展特點
1、特點: 性
2、表現:①民族工業主要集中于 , 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 ;
②與 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 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 的道路。
③與 相比, 仍占絕對優勢,嚴重束縛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結果和影響
1、結果:一戰結束后, 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 下去。
2、影響: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有所增強,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②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 隊伍壯大,為以后中國由 革命向 革命的轉化、為 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北洋軍閥統治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關于北洋軍閥的性質和特點
①性質:是封建軍閥統治——是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的代表,同時不同程度地具有資本主義色彩。②特點:以封建地主階級為主要社會基礎,各有一支為自己爭權奪利的軍隊,并采用近代兵制,各有一塊可以隨意搜括和統治的地盤,割據稱雄,擁兵自重。各派軍閥大都是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統治的工具。
2、袁世凱洪憲帝制夢迅速破滅的原因
①盡管袁世凱擁有國家政權和優勢軍隊,但他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這是袁世凱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②辛亥革命摧毀了統治中國二干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
3、辛亥革命后到五四運動前,中國國內政治斗爭問題
焦點:共和與反共和的斗爭
表現:①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專制獨裁,刺殺宋教仁,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②袁世凱對內復辟、對外賣國,革命黨人進行護國運動;③張勛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反對張勛復辟;④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權后,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但最終失敗。
斗爭的實質: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
認識:①兩次復辟的失敗,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②資產階級革命派經過多次斗爭,仍未能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4、在甲午戰后,許多人認為振興實業是救國的重要方法,張謇甚至把實業稱為“富強之大本”。試分析這一思想出現的社會原因,結合一戰前后的有關史實,評論“實業救國”的主張和實踐。
社會原因:①甲午戰后,在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深和洋務運動宣告破產的情況下,一部分開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③帝國主義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特別是一戰期間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資產階級大受鼓舞。民族資產階級把發展實業作為救國的重要手段,形成了當時的一大社會思潮。
評 價:①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專政;②民族資產階級企圖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具有愛國的、進步的意義;③在“實業救國”的思潮影響下,民族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這一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重新受到壓制,很快蕭條下去即是證明;⑤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后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⑥“實業救國”主張的命運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民族工業不可能得到獨立發展,“實業救國”不可能實現。
5、影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外來技術的引進。如洋務運動。②外來經濟侵略的客觀影響——破壞自然經濟,客觀上提供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③政府開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戰爭后的政策,南京臨時政府的措施。④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如一戰的影響。⑤重大政治變革的推動。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推動。⑥新式學校的創辦,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不利因素:①政治腐敗、專制統治。②外來侵略,特別是主權的進一步喪失,外來經濟侵略的進一步加深,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③封建自然經濟的阻礙。④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外來技術壟斷),管理經驗缺乏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6、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階 段時 間歷 史 條 件主 要 表 現影 響
產 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②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勞動力市場;③受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企業的誘導,中國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投資于近代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誕生。
初步發展19世
紀末①甲午戰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提供階級基礎。
進一步發展一戰
期間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民國初年各種發展實業團體的出現;③一戰期間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④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⑤“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并存的兩大思潮;⑥愛國心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迅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7、例: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業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基本線索,具體分析民族工業出現“黃金時代”的原因。(1996年上海高考題)
基本線索:①1840年后,英法等國在沿海通商口岸設立船塢、工廠;②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興辦軍事和民用工業;③19世紀6、70年代在廣東、上海等沿海地區出現了以輕工業為主的民族工業;④19世紀末,大量外資在中國興辦工業、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⑤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
民族工業出現“黃金時代”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②各種實業團體的出現;③“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④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⑤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列強減少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增加對中國產品的需求。
8、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時代特征
主要體現“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歷史潮流。二者相互影響,但都不能走向成功。
具體表現:①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對外出賣國家權益,對內踐踏民主共和和鎮壓民主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以后,處于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下的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一系列斗爭。這些斗爭都不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正確的道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到盡頭。違背歷史潮流將受到歷史的懲罰,袁世凱及張勛的下場即是證明。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使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中國無產階級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6208.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