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改變侵華的戰略方針;汪精衛親日派集團投敵叛國建立偽政權;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及奴化政策;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
2.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后果,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列舉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殖民統治的種種罪行,培養學生整理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日本首相平沼所說的一段話的三個問題的分析,學生能夠將第一個子目內容加以整理,從而使知識系統化。
2.通過小結時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的歸納,可以將本課內容加以整理,形成整體認識。
3.注重音樂及影像資料的運用,盡量讓枯燥的歷史通過現代化的媒體生動起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汪精衛集團投敵賣國,成為可恥的漢奸賣國賊,汪偽政權也就成了日本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汪精衛等人是歷史的罪人,他們的行為將受到中國人民永遠的譴責和唾罵。
2.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推行奴化教育,實施殘暴的法西斯統治,給淪陷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激發學生堅決地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的情感;同時對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應該倍感珍惜。
3.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一定程度上打擊和動搖了日偽的統治。正是因為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不斷反抗,我們才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侵華戰略方針的改變及其后果;日本對淪陷區野蠻的經濟掠奪。
難點:日本對淪陷區掠奪的內容、方式和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方面:查閱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包括
1.影像資料:《鐵道游擊隊》片斷。
2.音樂資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擊隊之歌》。
3.圖片資料:《日本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等相關圖片。
4.文字資料幻燈片:抗戰的防御和相持階段的時間劃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說的一段話、日本對中國淪陷區經濟掠奪的三種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學生方面:預習課文,到圖書館或者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從此,全國性抗戰開始了。在以國共兩黨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指引下,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四大會戰,中共也開辟了大量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兩個戰場互相配合,在抗戰初期取得了一些戰績,也有效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但由于敵強我弱,國民政府又推行片面的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的接連失敗,大片領土淪陷。這些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的淪陷區人民從此過著亡國奴的生活,忍受著殖民者的百般欺侮與蹂躪。讓我們懷著十分沉重的心情一起走進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新課教學】
一、汪精衛集團建立偽政權
1.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這一問題中,教師要說清楚以下兩點內容:
其一,抗戰的相持階段到來的標志:1938年秋,日軍戰領武漢和廣州,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其二,抗戰為什么會進入相持階段?
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講:首先是日本方面。抗戰進入第二年,雖然從具體戰役上看,日本是勝利了,但是從宏觀或整體戰略上分析,日本并沒有勝利。日軍的全面進攻,并沒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沒有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沒有實現“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隨著日軍在中國占領區的擴大,戰線延長和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得日本兵力、財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點很快暴露出來,日軍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其次是中國方面。經過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人民抗日力量雖有發展,但遠沒有達到足以進行戰略反攻的條件。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還要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
向學生強調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秋,這段時間屬于抗戰的防御階段。用電子屏幕展示抗戰的防御和相持階段的時間劃分。
防御階段相持階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1938年10月-1944年6月
隨著相持階段的到來,在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基本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其執行方針的具體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
這時教師可以給出很短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文第二段,然后請學生回答“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的內容:集中主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教師可以補充課文小字部分內容,說明日本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具體表現為1938年11月近衛聲明以及提出的對華關系的三條原則,即“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日本的這些政策還得到了當時急于推動日本進攻蘇聯的英美的支持。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方針的改變和誘降活動的結果是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高居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之位的汪精衛居然公開投敵叛國。
3.汪精衛投敵叛國和偽政權的建立
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是潛伏在抗戰陣營中的一群漢奸,他們的公開投敵叛國不是偶然的,是早有準備有計劃的行動。他們一貫鼓吹“亡國論”,抗戰正式爆發后,他們更是積極宣揚“再戰必亡”的論調,公開破壞抗戰。1938年12月,汪精衛公開投敵叛國。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精衛于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汪偽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產物,它完全聽命于日本帝國主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
在這里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汪精衛的生平、權力和地位上升過程以及最終的結局,資料可以從網上下載或者按照教參里的“資料與注釋”中有關部分進行講解。
請學生閱讀下列材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在電子屏幕上展示出來)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蔣介石將軍與其領導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慮其反日態度,與日本共同合作,謀東亞新秩序之建立,則日本準備與之作中止敵對行為之談判!
請回答:
(1)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2)平沼上述表示的內涵是什么?
(3)在平沼上述表示內涵的作用下,國民政府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并且在電子屏幕上展示答案:(1)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企圖“速決速戰”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2)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對國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3)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集團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公開投敵叛國。
對于以上條目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原因、內容及結果,以增強對該問題的理解。
日本帝國主義在其占領區通過汪偽政權這一工具進行統治,以實現其在政治上“以華制華”的目標。經濟上則力爭把中國變成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以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標。為此,日本對占領區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
教師可以簡要說明什么是“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
二、野蠻的經濟掠奪
由于日本是個小國,人口少、國內資源匾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為了解決戰爭所需,日本加緊了對中國占領區的經濟掠奪,其總方針是要把淪陷區的經濟變成它的經濟附庸。
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課文,對課文中有關日本對中國淪陷區經濟掠奪的三種方式和手段進行歸納和概括,最后教師加以總結:
1.農業方面:強占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
2.工礦交通運輸方面: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3.金融方面:A.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B.開設銀行,發行偽幣,強制淪陷區人民兌換使用;C.不斷增加苛捐雜稅。
以上內容可以在電子屏幕上展示出來,以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請學生思考問題:綜合上述內容,歸納、概括日本在淪陷區進行經濟掠奪的方式和手段。
學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一是強占、搶占,如日本對耕地、工礦交通運輸業、銀行的控制就是這樣實現的;二是肆意掠奪,如對農產品、金銀、現款等的占有就是這樣實現的。
日本帝國主義在占領區通過汪偽政權以實現其在政治上“以華制華”的目標;經濟上力爭把中國變成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思想上則推行奴化教育,以此來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
三、推行奴化教育
電子屏幕展示《日本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的一組圖片(可以從網上下載),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低沉的樂聲中感受那段苦難的歲月,以增強感染力。著重指出:
1.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企圖以此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志,實現其同化政策。
2.主要內容
(1)加大初等教育階段在整個學習年限中的比重,從小就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
(2)日偽出版的教科書以“中日親善”等謬論為基本思想,企圖把學生培養成“順民”;
(3)日語被定為必修課;
(4)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
對以上內容教師可以舉一事例加以說明:如規定小學讀《孝經》,初中讀《詩經》,高中讀《孟子》來反對一切新的、進步的、抗日的思想,企圖以此來消磨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
補充課文中小字部分有關社會教育的內容:按照法理學中有關違法的觀點,只有行為違法,而不可能存在思想違法。因為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表露于外,就不可能產生社會危害性,因而也就不可能違法。然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摧殘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竟然“創造”出了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想犯”這一概念。
但是,日偽的奴化教育措施,并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廣大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甘心做亡國奴的。面對日偽在占領區的恐怖政策,淪陷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
四、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
1.日偽的殘暴統治
放映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有關日軍“掃蕩”和“清鄉”的片段,以形象直觀的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為了鞏固和擴大占領區、禁絕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人民實行法西斯專政和恐怖的屠殺政策。淪陷區人民被剝奪了一切民主自由權利,過著亡國奴的生活。日軍先后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2.淪陷區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
放映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有關游擊隊開展的斗爭場面,形成視覺上的感性認識。
面對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維護的殖民統治,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和征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采取“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斗爭方針,通過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形式,反對日偽的殖民統治,打擊和動搖了日偽的統治基礎。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的民族,他們困不死、打不散、壓不垮,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介紹以上內容時可以播放《游擊隊之歌》作為背景音樂。
【本課小結】
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是如何推行殖民統治的。先請學生分別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加以總結歸納其具體的實施統治的罪行。學生總結后,教師進行概括,并且在電子屏幕的表格中將正確答案展示出來:
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項 目內 容
政治上扶植汪偽政權,實現“以華制華”
經濟上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現“以戰養戰”
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方針,實現同化政策
【板書設計】
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標志 1938年秋,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
原因 日本:戰線太長,兵力、財力、物力不足。
中國:正面戰場連續敗退,人民抗日力量還需積蓄。
表現 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對中共:以主要兵力進攻抗日根據地;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汪偽政權建立 1940年3月,南京,性質: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產物和工具。
日本殖民統治 經濟
掠奪 總方針 把淪陷區的經濟變為它的經濟附庸。
表現:①農業方面:強占大量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
②工礦方面:掌握鋼鐵、交通等的經營權。
③金融方面: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濫發偽幣;苛捐雜稅。
奴化
教育 目的 摧殘中國的民族意識,實現其同化政策。
表現:①加大初等教育階段在整個學習年限中的比重
②教科書以“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等謬論為基本內容
③日語定為必修課,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
殘暴
統治 華北 推行“治安強化運動”。
華中 日偽政權發動“清鄉運動”。
人民反抗 中共領導群眾以各種形式的斗爭反對殖民統治。
【教學過程說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9320.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