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必修1第25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導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重點講解】
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演變、特點及影響

雅爾塔體系是指1943年底至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到戰后初期雅爾塔會議前后,以美蘇為主的大國間所達成的一系列有關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協議,由此形成的國際格局。它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發展的產物,集中體現了在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變化:英、法、德、日等國退居二線,美蘇走上了前臺。一方面美國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霸權主義道路;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壯大,影響了戰后世界的形勢。
1.形成
(1)奠定基礎:戰后初期國際力量和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西歐衰落,美蘇勢均力敵。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陣營出現。
(2)初步形成:二戰后,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3)最終確立:到1949年美國開始實施全面冷戰政策,美蘇盟友關系徹底結束,轉變為敵對關系。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約、華約兩大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2.演變:兩極格局是二戰后形成的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的對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戰結束后,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抗;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被美蘇爭霸局面所代替;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告結束。其特點:
(1)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在美國一方是西方盟國,在蘇聯一方主要是東歐各國。雖然每一方的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2)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3)美蘇“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是二戰后特有的歷史現象,對戰后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影響:“冷戰”結束已十多年了,但它的影響仍多方面地不時顯現。
(1)“冷戰”造成的一些地區性沖突,至今沒有得到解決。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2)“冷戰”期間置備的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在危及人類的安全。
(3)地區或民族新沖突點大量涌現。比如,車臣共和國要求脫離俄羅斯,此外,巴以和平進程步履艱難,伊拉克問題久拖不決,宗教狂熱勢力、恐怖主義活動勢頭不減。
(4)冷戰思維還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實踐,企圖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構建一元化的國際新秩序,或者只看到國家間利益對立的一面,堅持封閉和僵硬對抗的政策。
【難點分析】
一、如何評價“冷戰”
1.積極作用
(1)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
(2)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并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消極作用
(1)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2)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3)戰后兩大集團日益演變成美蘇聯各超級大國的工具,為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④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認識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三者關系
1.二戰后,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會議等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打上美蘇兩分天下的烙印。
2.戰后初期的國際關系是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雅爾塔體系之上的。
3.雅爾塔體系確立的過程就是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也是"冷戰"的發展過程,它體現了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它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尤其是大國強權政治的出現給世界帶來了許多的紛爭和動蕩。
【學法導航】
1.了解“冷戰”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與此相關的重要史實,理解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2.利用課本中的圖表等附件材料,論證文字資料中提出的歷史觀點。
3.通過對二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演變原因的分析,從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出發,弄清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
4.認識少數大國控制世界、爭奪霸權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培養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意識。
【熱點追蹤】
北約和格魯吉亞理事會在第比利斯舉行會議

北約和格魯吉亞2011年11月9日在格魯吉亞首都舉行大使級理事會會議,簽署共同文件。文件認為,北約-格魯吉亞理事會是了解格魯吉亞改革進程的良好途徑,是確認雙方進一步合作的機制。格魯吉亞2005年正式提出加入北約。北約和格魯吉亞2008年9月成立北約-格魯吉亞理事會,定期舉行大使級和部長(外交或國防)級理事會會議,討論格魯吉亞的改革進程。來自北約成員國的26位大使和2位副大使出席了9日的會議,會議由北約秘書長和格魯吉亞總理尼科洛茲?吉勞里主持。
【小資料】
杜魯門主義

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最先發出“冷戰”信號的是以反共著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在1946年訪問美國時在富爾敦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中,以“鐵幕”一詞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威脅了歐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
杜魯門主義,是“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杜魯門政府上臺后,改變以往羅斯福的大國合作政策,認為強大的蘇聯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強調要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要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抵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美國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它公開提出了反共、反蘇的旗號,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轉折。杜魯門主義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其實質是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是對蘇聯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也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走向公開對抗成為敵手。
【同步訓練】
1.1946年,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指出: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它堅信,如果蘇聯政權要得到鞏固,那么搞亂我國社會的內部和諧,破壞我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損害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權威,這種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質意圖是
A.蘇聯是個很狂熱的國家 B.蘇聯與美國有很大的矛盾
C.蘇聯必然會危害美國的利益 D.美國應該對蘇聯采取遏制的政策
2.二戰后,美國駐蘇聯代辦凱南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國必須把蘇聯看成是政治上的敵手。美國若擁有足夠的武力并準備使用它,那就用不著真正動武,便可遏制住蘇聯,迫使它退卻。他聲稱必須用消除非共產主義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軟弱地區的方法,來遏制蘇聯。這個觀點的依據不包括
A.美國要推廣其社會制度 B.美國確立了世界霸權地位
C.蘇聯能與美國抗衡 D.西歐傳統強國普遍衰落
3.1947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說:“我們的決議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歐洲人民的未來……將決定著他們是否必須生活在貧困之中,是否會對自私自利的極權主義者威脅感到畏懼!倍鹏旈T所說的“決議” 是指
A.《北大西洋公約》 B.馬歇爾計劃
C.《友好合作條約》 D.杜魯門主
4.有人說:“對美國來說,馬歇爾計劃達到了一箭幾雕的目的。”這里的“幾雕”是指
①穩定了西歐經濟 ②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國商品的輸出 ④把受援國納入了美國全球稱霸的戰略軌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行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表現有
①向西歐提供經濟援助 ②支持聯邦德國崛起 ③以聯合國名義直接出兵朝鮮 ④成立軍事政治集團北約組織
A.① B.①③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圖為威廉?蘭格《世界史編年手冊》的一頁。據此,對當時世界局勢認識最準確的是1957年3月25日簽訂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另一項條約成立歐洲原子能聯營。兩個組織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職能。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個國家的共產黨代表在莫斯科開會。會議要求團結起來,反對外部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在內部消除機會主義。12月19日 北約組織在巴黎召開最高級會議,決定在歐洲設置導彈基地。美國對此項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權。

A.美蘇兩極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處在美蘇冷戰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經孕育

C.北約和華約已經進入戰爭狀態

D.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局面出現

7.假如讓你寫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國際局勢的專稿,需要一組能體現當時概況的“關鍵詞”,請依據相關知識,選出最準確的一組

A.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

B.鐵幕演說、馬歇爾計劃、布雷頓森林體系

C.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關貿總協定

D.雅爾塔體系、德國分裂、古巴導彈危機

8.右圖是“二戰”后初期蘇聯的一幅宣傳漫畫,從 圖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A.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雙方的激烈對抗

B.蘇聯揭示了“二戰”后美國和平政策的虛偽性

C.是美國對“華約”組織的挑戰

D.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應對

9.冷戰期間,既體現了美蘇對抗的緊張與激烈,又體現了他們成功運用自我控制機制,在戰爭邊緣上尋求妥協的事件是

①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②越南戰爭 ③古巴導彈危機 ④柏林危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用圖示法表示二戰后美國對外政策關系的表現,正確的是

①冷戰 ②杜魯門主義 ③對西歐國家經濟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⑤朝鮮戰爭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大支柱,它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該計劃實施后,歐洲經濟很快得到恢復,西歐各國被納入美國爭霸世界的戰略軌道,西歐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但是西歐獲得發展后,對美國的離心傾向反而增強。
──余偉民、鄭寅達著《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

材料二:在馬歇爾主張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歐洲復興計劃即通常所稱的馬歇爾計劃業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這一計劃終止時,美國為支持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總共支付了125億美元。美國和歐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歐洲能迅速復原,使歐洲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超過了戰前的水平。但是,從東、西方間的關系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識形態,向所有國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卻把這種提供說成是反共產黨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蘭人予以拒絕。
──(美)斯塔夫里阿諾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國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4年內美國對歐撥款達131.5億美元,88%為贈款。馬歇爾計劃既幫助歐洲國家恢復了經濟,也推動西歐各國走上一體化的道路,加強了西方國家之間的聯合。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

材料四:從1948年4月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把蘇聯與東歐排除在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同時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歷史?必修1》

請回答:

(1)上述四則材料中,就馬歇爾計劃的影響來說,有些觀點可以互相印證,請從材料中舉例說明

(2)上述四則材料中,有些材料的觀點互相矛盾。請你就這方面的情況,從材料中舉例說明。

(3)據以上材料,結合你自己的看法,在國際政治的視角里綜述馬歇爾計劃實施后的影響。

【參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B 7.C 8.A 9.C 10.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0203.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