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知識梳理】
考點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和目的
(1)背景:艱苦的國內戰爭:①政治上________勢力的反撲和扼殺。②經濟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準備進行________,但極度困難,特別糧食嚴重短缺。
(2)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和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后來又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2.內容和特征
(1)內容:①農業:實行________;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部實行________;③貿易:取消________;④分配:實行________。
(2)特征:兼有戰時和________的兩種特色,背離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3.結果:粉碎了國內外敵勢力發動的三次大規模武裝干涉,取得了________的勝利。
考點2 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____” 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1921年2月,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引起________等人的高度重視,決定調整政策。
2.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農業:以________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________后,剩下的糧食由自己支配。
(2)工業:解除對大部分小型企業和部分中型企業的________;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3)貿易:恢復________和商品交換。
(4)分配:廢除________。
3.結果: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________。到________年,蘇俄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考點3 “斯大林模式”
1.背景:蘇聯成立;________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
2.主要表現
(1)工業建設:優先________,由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提供資金。
(2)經濟體制:實行________,實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
(3)農業建設:推行________運動。
3.成就與弊端
(1)成就:①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________和新型的________。②在這一模式下,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了________。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居歐洲第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③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也為后來________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①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長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②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③長期執行________,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④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為以后________的一個重要原因。
【基礎練習】
1.在俄國十月革命后的國內戰爭時期,一位市民拿著100盧布到糧店購買了100斤糧食,這是真的嗎?其依據是什么?( )
A.真的,新經濟政策 B.假的,余糧收集制
C.假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貿易 D.真的,余糧收集制
2.1921年,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
A.有利于生產力提高和逐步戰勝資本主義
B.成為蘇聯發展經濟的長期方針
C.恢復了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經濟秩序
D.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熟的表現
3.斯大林模式影響深遠,對此敘述正確的有( )
①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工業化模式 ②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創新 ③其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成為戰勝法西斯的物質基礎④對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依然有指導意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世紀30年代,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的售價仍然是1盧布。它體現的經濟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市場經濟體制
5.某日蘇聯舉行國慶游行,沿著大街開來了炮兵、機械化步兵、戰術導彈、戰略核導彈等,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大;末尾卻是兩個帶公文包的矮子。在看臺上的勃列日涅夫驚訝地說:“這兩個人破壞力比核導彈還大!他們是什么人?”蘇聯總理說:“他們是國家計委的……”該笑話暗示( )
A.蘇聯的武器種類多 B.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一塌糊涂
C.蘇聯的綜合國力強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互動探究】
探究1: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面臨什么樣的形勢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蘇維埃已被戰火包圍,紅旗只在1/4的國土上飄揚,全國3/5的人口在反革命勢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反革命恐怖和破壞活動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殺了彼得格勒肅反委員會主席烏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謀刺列寧,列寧身受重傷。
材料二:俄國的經濟情況極為糟糕,重要的糧食、燃料和原料產地均被敵人奪走,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兩天才領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發動叛亂。1919年開始,協約國發動3次大規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亞的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向紅軍發動進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將軍鄧尼金指揮的白軍為主,英法等國派軍隊參戰,從南方向莫斯科發動進攻;1920年4月,協約國慫恿波蘭軍隊進攻蘇俄。
探究2:如何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材料一:“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俄羅斯同它的主要產糧區隔絕了……除了余糧收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糧食政策的”,“因為戰爭的形勢已經斬釘截鐵地規定了這種公式和條件,我們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
──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的評價
材料二: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
材料三:1919年俄國1普特(16.38千克)糧食的價格。
國家征購價6盧布
國家零售價30盧布
黑市價格200盧布
材料四: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
材料五: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探究3:新經濟政策是相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言的,這一政策“新”在何處呢?這一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它給俄國帶來哪些影響呢?
項目主要內容
農業政策
工業政策
貿易政策
勞動方面
探究4: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①形成背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歷史傳統、個人因素等;②巨大成就;③存在問題和后果;④重要啟示等)
【效果測試】
1.假如俄國的農民伊凡,將自己家里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然后將一部分賺得的錢在商店里買了一雙馬靴。你認為這件事不可能發生于( )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2.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表明了( )
A.蘇俄暫時放棄了共產主義原則
B.蘇維埃政府開始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C.新生的政權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
D.蘇維埃政府對資本主義道路的嘗試
3.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八笔侵柑K聯的( )
A.農業集體化道路 B.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C.社會主義制度 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這是流行于當時蘇聯的一則笑話:某家庭主婦到食品店買肉,“有肉賣嗎?”“沒有”!澳桥D棠?”“我們只管賣肉,過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賣的!
材料二:下圖是我國某一歷史時期使用的糧票和布票。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一度造成物資短缺
B.蘇聯市場管理混亂,不如中國使用票證規范
C.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發展緩慢,人們生活必需品匱乏
D.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了城鎮居民的正常生活。
5.右圖漫畫題為《片面的經濟》,反映了20世紀三十年代蘇聯的國民經濟狀況。該狀況是( )
A.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B.軍事工業遙遙領先
C.民眾衣食住行先進
D.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6.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特征,除舊布新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手段。20世紀,面對社會的動蕩或劇變,世界上許多國家進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國、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70年代末期以來的中國。
(1)上述幾個時期在蘇俄、美國、中國三個國家各自進行了什么改革?各自產生了什么影響?
(2)中國的改革與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點?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C 2.A 3.B 4.C 5.B
【效果測試】
1.B 2.B 3.D 4.A 5.A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0668.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