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代: 漢初:實行“ ” 并行, 地方權力增大,威脅中央,出現了“ ”
漢武帝:頒布“ ”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唐中后期,地方設立 出現 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 a軍事上:
b行政上:
c 財政上:
4、元朝: 在地方實行 :除 、 、 由中書省直接管轄, 其他地方設行省,行省之下設 、 、 、 。
邊遠民族地區立
意義:加強了 ,鞏固了 ,是 的開端
1、漢代: 漢初:丞相權力較大,集 、 、 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設立 、 ,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2、隋唐:實行 ,該制度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確立完善于唐朝。
A、主要內容: 中書。 )
皇帝——“ 三省 ” 門下。 )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B、特點: 相權一分為三 ,三省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
C、作用:相權一分為三,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同時提高了辦事效率,為以后歷朝基本沿襲。
3、宋朝:最高行政機構是 ,權力較大。
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采取的措施有:
4、元朝: 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 。
1、漢朝——察舉制:,主要內容以 等品行為主。
2、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點是重視門第,控制權掌握在 手中
3、隋唐以后——科舉制:
a、 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官;
b、隋煬帝時,增設 ;
c、唐宋元:完善科舉制;
d、作用和影響:有利于打破 ,擴大 ,
提高 ,加強 ,為歷朝沿用。
評價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而漢初則郡國并行,其中的直接原因是:( )
A.將秦朝滅亡的原因歸于未分封子弟 B.撫慰開國元勛不得不封疆裂土
C.擴大疆域,鞏固統治 D.舊貴族勢力強大,不得不讓步
2、西漢時期漢景帝、漢武帝大力削弱王國勢力,主要是針對( )
A. 同姓王國不聽從中央節制 B.王國鑄盜錢幣使中央財政虧空
C. 同姓子弟并不能確保劉家天下 D .王國勢力危及中央政權
3、唐玄宗后期,藩鎮權限增大,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 )
A.唐玄宗重視邊境防御 B.玄宗時期,邊疆地區已出現嚴重威脅
C.朝政衰敗,中央集權削弱 D.民族矛盾已成為尖銳的矛盾
4、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能從根本上杜絕藩鎮割據局面重現的是:( )
A.削奪朝中大將兵權 B.用儒家思想束縛官吏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中央機構實行二府三司制
5、下列各項屬于封建社會統治者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決定因素是 ( )
A.統治者的權力欲望 B.地主階級利益的要求 C.封建經濟的分散性 D .法家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6為對遼闊的地域實行有效的控制和管制,元政府決定( )
A.推行行省制度 B.確立冊封制度 C.設立三司、六部 D.設置理藩院
7、元朝時期實行的行省制度 ( )
①有效地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管理 ②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③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圖分別是秦與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漸增多 B.唐代通過分權得以集權
C.唐代尚書省權力最大 D.太尉與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別下放到兵部與吏部
9、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長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促進民族融合的需要 B.鞏固統一的需要 C.發展封建文化的需要 D.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
10、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其積極意義在于( )
A.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選拔人才,保證了政治清明
C. 中央機構有了明確的分工與制約,提高了工作效率 D. 加強了皇權
11.唐太宗時期,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 )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工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2、唐朝和宋初加強君權的措施中,最為相似的是( )
A 設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員的權力 C 分化相權 D 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
13 下列關于兩漢察舉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是一種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B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C.察舉是兩漢選用官吏的唯一途徑D.個人聲望始終是察舉的重要標準
14.隋唐實行科舉制的進步意義主要是( )
A.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B.對皇帝的專制權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D.削弱了顯貴的特權
15 、科舉制的實施從本質上反映了( )
A 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 B 統治者注重選拔人才 C 封建制度日臻完善 D 選拔人才標準日趨完善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 ———《資治通鑒》
材料二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遺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对?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对贰
請回答:
(1)材料一記述的是何時的一種什么制度? 各自職能是什么?該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盡奪藩鎮之權”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措施有哪些?材料二的作者對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和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元朝為什么要實行行省制度?
17、選官制度是中央集權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古代史上,選拔人才的制度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變化。據此回答:
(1)漢朝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是什么?這是一種怎樣的選官制度?
(2)東晉南朝選官制度什么?有何特點。
(3)隋唐選官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歷史影響。
18、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并說明中央集權制度內存在著哪些主要矛盾?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D 3C 4C 5C 6A 7D 8B 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A
16 、
(1)A 唐朝的三省制
B 尚書省掌管行政,下設六部。中書省和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審批。
C 作用: 使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使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這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A.措施: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強壯士兵,編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
B.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據取得成功,但導致地方軍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進攻時的失敗。
(3)A 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
B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實行行省制度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全國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
17、
(1) 察舉制
實行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
東晉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門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職。
(3)隋唐科舉制
東晉南朝士族腐朽衰敗,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庶族勢力日漸興起。
隋唐時期庶族地主興起,通過選官擴大統治基礎、打破士族壟斷,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文化教育發展。
18、
從漢至元,歷朝的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外乎兩點:中央盡量分散相權,限制相權,以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對地方盡量削弱其權力,加強對其控制和管理,以達到加強中央權力,解除地方威脅之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3401.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