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必修1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導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重點講解】
一、簡析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

1.世界由兩極到多樣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1)前蘇聯經濟的衰落和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

(2)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樣化的標志。

(3)第三世界的實力的增強對多樣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對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

(1)推行強權政治、力圖獨霸世界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貫主張。

(2)促使國際格局變化和國際關系中心舞臺轉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國家之間斗爭的焦點是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綜合國力的較量,誰在綜合國力較量中取勝,就可以成為多極中的一極。

(3)維護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出發點。

(4)國際經濟關系是最活躍的關系,影響著國際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發展變化。

3.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規律

(1)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格局中主角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2)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因是主要力量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及外交政策的調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和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4.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制約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力量的消長、軍事實力的變化、新興勢力的崛起等。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

1.動蕩的原因

(1)“冷戰”結束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恐怖主義;民族分離活動等)。

(2)在兩極格局瓦解后,美國力圖構筑以其為首的單極世界,不斷推行其霸權政策,根據它自己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插手別國內政、外交,甚至不惜訴諸武力(霸權主義)。

(3)東西方力量對比出現失衡,導致國際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沖突。

2.和平主流的原因

(1)在兩級格局瓦解后,和平和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這是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趨勢。

(2)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多方政治經濟力量的崛起,必然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約,使各國在處理國際關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貿然發動戰爭。

【難點分析】

一、蘇聯解體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1.原因

(1)歷史原因:蘇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下許多問題和矛盾。

(2)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蘇反共的敵對勢力,長期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對意識形態領域方面的滲透,推行“新思維”并采取種種手段施加壓力,攪亂群眾和干部的思想;同時,誘惑并迫使蘇聯領導人改變內外政策,從而改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和平演變”,終于引發了嚴重后果。

2.過程:1991年8月蘇聯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控制局勢的“八一九”事件。這一事件大大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簽署文件,獨聯體擴大到蘇聯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蘇聯完全解體。

3.影響:首先,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蘇聯解體前,蘇聯持進攻態勢,西歐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居防守態勢,北約東擴使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其次,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擴大了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第三,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過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第四,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一次沉重打擊,使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面臨空前的曲折和困難。人們從蘇聯的興亡中借鑒它的經驗和教訓,進而為社會主義運動的順利發展尋找正確道路。

二、對東歐劇變原因的分析

1.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在二戰期間,完全處于法西斯勢力控制之下,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力量不夠強大,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利亞等國是在蘇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的。因此,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執政后,其政治、經濟、外交甚至領導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蘇聯,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1949年初,蘇聯與東歐其他國家建立了“經互會”,在這個組織中也存在著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則的現象。隨著和平建設事業的發展,這種一致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各東歐國家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2.內部原因:大多數東歐國家解放后在經濟上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積累、高投資,追求高速度,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雖在后來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收效不大。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這是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3.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

4.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各種手段誘惑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學法導航】

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發展演變的歷史,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再認和概括能力。

2.結合當今世界熱點問題,舉出一個較全面反映當今實際政治格局的事例,并說明該事例反映出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

【熱點追蹤】

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

第四屆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論壇2011年11月16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以實現國家的穩定與和平。來自土耳其和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外長或外交大臣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就中東北非地區局勢以及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加強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在會議結束時發表了共同聲明。共同聲明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實現國家的穩定與和平。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論壇2007年成立,旨在加強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地區安全、文教科技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合作與對話。

【小資料】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后,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斷遷入,并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后,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于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后,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從此,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經過多年的戰爭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于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由于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后,由于沙龍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同步訓練】

1.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放棄蘇共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這表明他的改革

A.堅持了馬克思主義 B.取締了蘇共

C.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D.能夠推動蘇聯政局穩定

2.如下圖所示,從“鐮刀斧錘星旗”到“白藍紅三色旗”的變更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這一事件對于某班同學的一次國際關系探究活動來說,其歷史價值在于

A.完成一次歷史圖片的釋讀

B.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在蘇聯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戰格局的形成

D.找到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因果關系

3.蘇聯解體說明了

A.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  B.“斯大林模式”的失敗

C.列寧主義的失敗 D.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

4.20世紀80、90年代兩極格局的瓦解對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

A.核戰爭威脅消失,各大國更加重視發展經濟、增強競爭力

B.美、歐、日三極間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變成了經濟“冷戰”對手

C.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有利于美國構建單極世界

D.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

5.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當今世界正處于新舊格局的交替時期,“交替”是指

A.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B.由民族沖突向地區沖突過渡

C.由意識形態的對抗向政治對抗過渡 D.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過渡

6.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對此解釋不正確的是

A.它是各國綜合國力對比的結果

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變化的趨勢

C.“一超多強”局面短時期內就會改變

D.它是在世界兩極格局解體后形成的

7.多樣化的新國際格局不能很快確立是因為

A.世界動蕩不安

B.各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相對穩定的局面尚未形成

C.各國之間尚未達成妥協

D.新的國際較量尚未開始

8.隨著兩極格局解體和日本經濟實力的大增舊本越來越不滿足“經濟強國”的地位,積極謀求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為此,日本眾議院通過了允許向海外派遣軍隊協助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法案,并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下列說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現象的是

A.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

B.日本的行為違反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C.日本妄圖操縱國際事務,加緊爭奪國際政治領導權

D.日本軍隊參加維和行動,維護了國際社會安全

9.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說:“我們是世界上惟一能夠聚集維持和平力量的國家。正是這一領導的重任以及實力,使美國在一個尋找自由的世界中成為自由的燈塔!边@表明

A.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企圖獨霸世界

B.蘇東劇變后,“單極”世界格局已經形成

C.冷戰結束后,美國為干涉他國制造輿論

D.美國憑借其實力充當資本主義的保護神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這些事情(東歐劇變)來得雖然很突然,但都有長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記者問題時的發言

材料二:可能是一個冷戰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材料三:國際形勢的變化怎么看?舊的格局是不是已經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經定了?……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并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請回答:

(1)錢其琛外長所說的“長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中“國際形勢的變化”的含義是什么?指出變化的原因及當前國際形勢的突出特點?

【參考答案】

1.C 2.D 3.B 4.D 5.D 6.C 7.B 8.D 9.A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7932.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