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法指導
1.通過閱讀教材中邦聯政府的缺陷,理解1787年憲法制定的必要性。
2.通過比較美國的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培養求同求異思維能力。
3.本節重點是對美國1787年憲法中“分權與制衡”的理解與掌握。
4.在本課內容中,抽象的法律、政治概念較多,如邦聯、聯邦、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等,學生可首先查閱有關資料對這些概念有所了解,以便課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突破
1.1787年憲法所涉及的主要原則及歷史作用
主要原則內容:
(1)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一個統管所有地區、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掌管統一的聯邦財政;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上的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2)分權制衡原則:將立法、行政、司法的權力分別授予參眾兩院、總統、最高法院三個部門,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又互相制約,有效地防止了專制主義出現。兩黨制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
歷史作用:
(1)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2)西歐的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范,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于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于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5)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長期穩定。
2. 關于美國的兩黨制
從歷史上看,美國基本實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通過競選總統輪流執政的兩黨制。
美國民主黨建于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后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總統獲勝并連任四屆總統,民主黨因而連續執政20年。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
美國共和黨成立于1854年,由反對奴隸制的東北部工商業主及中西部開發各州的農業企業家代表組成。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共和黨開始執政,并在南北戰爭中擊敗南方奴隸主勢力平息了內戰。1860年至1933年70多年中,除16年外,美國均由共和黨執政。該黨群眾基礎主要是郊區和南方的白領工人及年輕人。二戰后中產階級為其新的支持力量。
兩黨政治主張無實質區別。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總統選舉中,由兩黨最高組織機構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本黨總統候選人和總統競選綱領。兩黨以在國會大選中獲席位多少區分多數黨和少數黨。兩黨黨員人數不定,視投票情況而定。民主黨的標志為驢,共和黨的標志為象。
四、易混易錯點辨析
1.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異同
項目不同點相同點
美國總統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總統國王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他們的共同點是國體一致,都是資產階級專政。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選民選舉世襲
國家元首的任期任期制終身制
國家元首的權力有實權無實權
政府行政首腦總統首相
內閣的產生方式總統任命議會產生
內閣的特點總統不對議會負責,但其受到議會的制約首相和內閣對議會負責,協調首相和議會的關系
例題:下列關于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美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B.美國總統是國家元首
C.英國內閣是國家權力中心 D.英國首相和議會對內閣負責
答案:B
解析:主題屬于概念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總統制與君主立憲制的理解。美國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而非直接選舉產生,A項錯誤;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腦,B項正確;英國的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而非是內閣,C項錯誤;英國首相和內閣對議會負責,所以D項也是錯誤的。
2. “邦聯制”與“聯邦制”的異同
(1)不同點
第一,二者的含義不同。聯邦也稱“聯盟國家”。是由若干成員單位(共和國、州、邦等)組成的統一國家,如現在的美國、德國、印度等。
邦聯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達到軍事、貿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種國家聯合,如現代的歐盟、東盟等實際上就是邦聯。
第二,兩者的范圍不同。聯邦的范圍小,邦聯的范圍大,邦聯之中有聯邦,但聯邦之中無邦聯。歐盟中就包含了一些聯邦國家,如德國。
第三,兩者的機構不同。聯邦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和中央政府,邦聯無聯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機關,其主要機構是邦聯的議會或成員國首腦會議。
第四,兩者的職權不同。聯邦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聯邦的地位高于組成單位,一切重大權力均屬于聯邦中央政府,聯邦法律為國家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律不得與它相抵觸,聯邦法院的判決,其效力適用于全國,各州政府、法院和公民均有遵守的義務;參加聯邦的各州,可以根據聯邦憲法制定本州憲法和法律,可以建立本州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并在自己的管轄區內行使權力,領導下屬各級政府。
邦聯的活動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腦會議的決議必須經過成員國認可才能生效,但無法律效力,各成員國仍是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各自擁有立法、行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權力。
第五、兩者的國際交往不同。聯邦是國際交往的主體,不過有的聯邦國家也允許成員國有某些外交權。
邦聯不是國際交往的主要主體,其成員國各自保持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具有主權實體性質的仍是成員國。
(2)共同點:
第一、從國家結構形式上看,都屬于復合制。
第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進一步集中和統一,曾屬于邦聯的美國、瑞士、德國先后改組為聯邦,相反,屬于聯邦的原蘇聯于1991年年底成為獨聯體(實際上已成為松散的邦聯)。
總之,邦聯是“國家的聯合”,而聯邦則是“聯合的國家”。
例題:下列關于美國聯邦制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各聯邦組成單位有自己獨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機關
B.在國家統一憲法和基本法律范圍內,各聯邦組成單位又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
C.國民既有聯邦國籍,又有組成聯邦單位的國籍
D.在對外關系方面,聯邦是國際政治中的主權國家,只有中央政府擁有外交權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聯邦制”這一概念的理解。A、B、C三項都是正確的;D項錯在在對外關系方面,不僅中央政府擁有外交權,各聯邦組成單位也有一定的對外交往獨立性。
五、體驗高考
例一 (2008廣東文科基礎.32)下列憲法中,首次規定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分離的是
A.英國《權利法案》 B.德意志帝國憲法
C.美國1787年憲法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答案: 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再認再現能力。題干中的“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分離”體現的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A項不符合時間要求可刪去;B、D兩項比美國都晚,可排除。
例二(2008江蘇歷史單科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2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長時期以來,軍政和絕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戰爭和埃及戰爭的英雄人物第一執政當作偶像來崇拜,都齊聲祝愿他能有一個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國的偉大相符的稱號。……大家感到他有一個國家最高元首的稱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他實際上已扮演了這樣的角色!f是皇帝了篡奪了金鑾寶座,那么我們可以說,他身邊的同謀比善于導演喜悲劇的所有暴君都多,因為四分之三的法國人都參與了他的陰謀。
──(法)康斯坦《回憶拿破侖》
材料二 歐洲則普遍認為,由人民自己治理國家,最終只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和天下大亂。但不管怎樣,華盛頓并沒有順應當時的潮流,為世上多添一項王冠。然而世界卻將因多了一位總統,而使王冠從此暗淡無光甚至難以戴穩。
──陳森《華盛頓──美國的開國元勛》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侖稱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華盛頓拒絕稱王,其個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認為,華盛頓實際上具備稱王的條件,請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卻將因多了一位總統,而使王冠從此暗淡無關甚至難以戴穩”?(2分)
(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特定歷史時期影響政治體制選擇的因素。(2分)
答案:
(1)拿破侖的對外戰爭為他贏得崇高威望,法國大部分人對拿破侖的支持。
(2)華盛頓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反對封建專制制度),華盛頓不貪戀權力。華盛頓通過領導美國獨立戰爭而贏得個人威望,大陸軍中的一些軍官要求華盛頓當國王。
(3)美國建立了共和制政體(民主制度),沖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個人品質、具體國情、時代形勢、歷史傳統等。
例三 (2007江蘇單科.17)清朝福建巡撫徐繼畬之語:“提三尺之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的刻石,被鑲嵌在某開國者的紀念碑上,此開國者是
A.拿破侖 B.華盛頓 C.伊達爾哥 D.俾斯麥
答案:B
解析: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材料可以獲知,此人應是華盛頓。華盛頓是美國開國總統。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他任大陸軍總司令,為美國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789年當選總統,1793年再選連任。由于他對爭取美國獨立、發展美國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和鞏固聯邦基礎所作的貢獻,被美國人尊稱為“國父“。1797年兩屆任滿后,華盛頓拒絕再參加競選,隱退回鄉。此舉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制及和平轉移權力的范例。因此可判斷B項是正確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8458.html
相關閱讀: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