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知識梳理】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形成;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①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戰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原因
②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______實力、影響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國敵視。
③美、蘇兩國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上的矛盾日益加劇。
含義
美國的冷戰
兩極格局的形成 表現
形成過程
蘇聯的反擊
消極影響
影響
積極影響
【重難點突破】
材料一:“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大支柱,它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該計劃實施后,歐洲經濟很快得到恢復,西歐各國被納入美國爭霸世界的戰略軌道,西歐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但是西歐獲得發展后,對美國的離心傾向反而增強。
――余偉民、鄭寅達著《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
材料二:在馬歇爾主張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歐洲復興計劃即通常所稱的馬歇爾計劃業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這一計劃終止時,美國為支持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總共支付了125億美元。美國和歐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歐洲能迅速復原,使歐洲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超過了戰前的水平。但是,從東、西方間的關系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識形態,向所有國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卻把這種提供說成是反共產黨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蘭人予以拒絕。
――[美]斯塔夫里阿諾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國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4年內美國對歐撥款達131.5億美元,88%為贈款。馬歇爾計劃既幫助歐洲國家恢復了經濟,也推動西歐各國走上一體化的道路,加強了西方國家之間的聯合。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
材料四:從1948年4月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把蘇聯與東歐排除在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同時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岳麓書社出版《歷史?必修一》
(1)結合材料一、四,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三說明“馬歇爾計劃”的作用?
(3)其實質是什么?
【鞏固練習】《贏在高考》第113頁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知識梳理】從歐洲共同體到歐盟;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表現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中國的振興
(1)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原因
(2)美蘇爭霸,導致自身實力的削弱
原因
歐共體的 步驟
形成和擴大 經濟一體化
進程 影響
政治一體化
影響
世界多極化
趨勢的出現 表現
原因
日本崛起為
經濟大國
表現
影響
原因
不結盟運動 標志
的興起 政策
行動綱領
影響
中國的振興
影響
【重難點突破】
材料1 :二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面對經濟凋謝、政治危機、社會動亂等諸多困難,西歐各國紛紛實行社會改革,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開始了一體化的過程。
― 摘自高中歷史課本(人教版)
材料2: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我們就必須從起了變化的形勢中作出必要的結論:歐洲的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必須在聯合起來的歐洲建立一個第三種力量!坏撛诘姆制绨l展成為嚴重的緊張局勢,在面臨這種威脅時,為了維
護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舉足輕重的砝碼。
――《阿登納回憶錄》
材料3: 要使歐洲國家統一起來,必須結束長達百年之久法德之間的沖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這樣結合起來的聯營生產意味著將來在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計劃》(1950年)
材料4:“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
―― 維克多?雨果
(1)結合以上材料,說明西歐走向聯合的原因
材料 5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 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這是歐盟 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2)結合材料五,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特點是什么?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歐走向聯合的目標,有何影響?
第27課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識梳理】
實質
東歐劇變
兩極格局的解體 概況: 是第一個發生劇變的國家
年,德國統一。
蘇聯解體
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國
意圖: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世紀之交的 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世界格局
日本
蘇聯
中國
【重難點突破】
1.材料一 1969年7月2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闡述了他的亞洲政策:美國將恪守對亞洲盟國的條約義務,同時希望由亞洲國家自己來承擔國內安全和軍事防務責任,除非存在某個核大國的威脅。這一政策后來被稱為“尼克松主義”,其要點是美國準備從亞太地區收縮力量。
材料二 《時政評說》:“‘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依仗自己的實力與地位,要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以西方價值觀念為準繩、以北約軍事力量為后盾的單極世界……因此,‘多極’與‘一極’之爭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多極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時日,多極化作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將在曲折中取得發展!
(1)二戰后,美國以世界霸主自居。為什么此時美國能恪守對亞洲盟國的條約義務?(3分)
(2) 尼克松主義是美國戰后對外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其基本傾向在于收縮美國的海外勢力,收縮的重點是亞洲。那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收縮力量的表現。2分
(3)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變化?(1分)
(4)“‘冷戰’結束后,美國能否建立一個單極世界?為什么?(3分)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1946年3月5日)
材料二 冷戰結束后,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江澤民《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材料三 決定世界格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在綜合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種種力量對比就構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歷史時期,各種因素在決定世界格局變化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
請回答:
(1)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開啟了一個特殊的時代,為此美國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3分)
(2)據材料二歸納江澤民同志論述的要點有哪些?(3分)
(3)結合材料三,你認為決定20世紀40至90年代初和當今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分別是什么?(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0910.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