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知識梳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 原始農業采用“ ”方式。
2.隨著松土工具 的出現和普遍使用,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
耕作方式
3.春秋時期,開始使用 和 并將其逐漸推廣,漢朝以后 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因:
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過程:
地位:
含義:
形成的條件:
經營模式——
小農經濟 特點:
有利:
影響其發展的條件
不利:
影響:
特點
【重難點突破】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糧食畝產水平
(市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全國耕地面積(億市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比重
總面積北方南方
春秋戰國91(全國)614.82.394%
秦漢117(全國)1048.355.7294%
魏晉南北朝122(北方粟、麥)
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麥)
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風賢《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業在唐代相當發達,產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據唐朝張途記載:“(祁門縣)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
——據郭亮《從茶產地的分布看唐代區域經濟的開發》
材料三: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大江南北。陸羽的《茶經》提出飲茶“宜精行儉德之人”,標志著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諧、中庸的思想,強調飲茶自修內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審美境界追求。
——據蕭鳳聲《試論中國國民性與中國茶文化精神》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3分)
(2)依據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種茶業發展的原因。(3分)
(3)你對材料二中“(祁門縣)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的記錄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請說明理由。(2分)
(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5分)
第一單元 第2課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知識梳理】官營手工業與民間手工業;紡織、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一古代手工業的成就
分類冶金業制瓷業絲織業
青銅鑄造冶鐵業
時期
成就原社晚期掌握冶銅技術西周
晚期商朝四五千年
商周時代繁榮時期(司、四、三)春戰東漢商代
商周繁榮時期兩漢北朝西周
東漢唐朝西漢
魏晉
南北
朝宋代唐朝
16世
紀前明清
宋朝
明清
二、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
1、三種經營形態
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地位
官營手工業不在市場流通
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
2、民間手工業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開始發展,民營手工業受鼓勵。
如商鞅變法規定,生產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匠人如墨子的弟子、魯班木匠祖師。
(2)魏晉南北朝時遭受摧殘;
(3)到隋唐恢復發展。
(4)兩宋以后,曲折中艱難發展——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
(5)元朝,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6)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 ,占主導地位。使用花樓機,專門織造精細的絲織品。
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朝中后期
(1)原因: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
(3)緩慢發展:清朝時,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
(4)本質特征:
(5)標志:
(6)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
三、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四、中國古代手工業領先世界的原因
【典型題例】
材料一 景德鎮屬浮梁之興西鄉,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稱昌南鎮!了尉暗履晔贾面,因改名景德鎮! ——清嘉慶藍浦著、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
材料二 唐陶窯:唐初器也,上惟白壤,體稍馨,色素潤,鎮鐘秀里人陶氏所燒造!兑刂尽吩疲骸疤莆涞轮校偯裉沼裾,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薄尉暗赂G: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清嘉慶藍浦著、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
材料三 昌南鎮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海樽山俎,咸萃于斯,蓋以山國之險,兼都會之雄也!暗隆瓨I制陶器,利濟天下,四方遠近,挾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趨之如騖。 ——清嘉慶藍浦著、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
材料四 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江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銹,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
——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
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根據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鎮以及景德鎮瓷器的有關信息。(不得直譯或摘抄原文)(10分)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知識梳理】
“市”的形成與發展;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含義: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場所
宋以前市的發展狀況:所處地位
“市”的形成 政府管理:
與發展
營業時間:
宋時期市的發展:①所處地位:
②政府管理
③營業時間
④城郊和鄉村的____________更加普遍
⑤出現四大商業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城市的發展:(1)古代大城市的繁榮:具有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中心的多種功能: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
大城市。
(2)南方城市的興起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現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南方城市興起,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商幫的出現:
古代中國商業
發展的特點
【典型題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齊國故城(臨淄)由大、小二城構成......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周圍七公里強?偯娣e共計約60平方華里,在目前所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古城中,規模最為宏偉,齊國故城形勢險要,城墻寬厚高大(據《齊補記》所記,在12米以上),東面憑借淄河天險,城墻筑在淄河的古天然堤上,依地形蜿蜒伸縮,向西北緩緩傾斜,居趕臨下,易守難攻。齊國故城所以選擇在淄河西岸,除了適應自然條件外,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軍事上的考慮。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故城的復原與城市布局《歷史地理(創刊號)》
材料二 (西漢長安城)四面城墻總長約25700米,約合漢代60里強,與《漢舊儀》長安城周圍六十三里的記載基本相符。......占據全城面積一半以上的五大宮殿,已得到考古證實。長樂宮、未央宮、桂宮仍有部分城墻墻基和宮內建筑遺跡可尋,可以明確表定方位。明光宮和北宮已破殆盡......
——《中國通史》第四卷秦漢時期(上)
材料三 “當時(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種種限制已經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經頗為自由、放縱,過著享樂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
材料四 16世紀至19世紀前期英國城市人口統計表
時 期農村人口數城市人口數
16世紀337.5萬112.5萬
19世紀前期400萬左右900萬左右
材料五 200年來無數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誡過我們:城市的水泥叢林使人疏離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廢氣、噪音和污水侵蝕了人的健康;城市的爾虞我詐污染了人的心靈……所有這些沉重的代價,只不過為我們換來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點的物質生活而已。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流傳下來的謳歌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的經典文學藝術作品可謂不計其數,而要找到哪怕一兩首贊美城市的詩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陳季冰《城市真的能夠讓生活更美好嗎》2010年4月29日《中國青年報》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和二概括出我國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
(2)指出材料三中“當時(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種種限制已經除掉”的具體史實,這說明城市功能發生了什么變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英國出現什么趨勢?主要原因是什么?
(4)據材料四和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扼要指出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利弊。
(1)軍事防御要塞、政治中心。
(2)市場隨處可開,商品貿易時間不再限制,官府對商業和商人的管理松弛。經濟功能顯著加強(或手工業和商業功能)。商品經濟的發展。
(3)城市化趨勢,工業革命。
(4)利:城市化促進經濟發展,城市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言之成理、符合事實,酌情給分)。弊:環境污染損害健康;功利主義和商業氣息濃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5)世界和中國城市化進程都在大大加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中改善人民生活。
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知識梳理】主要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
一、重農抑商
原因:
主要表現:
(1)戰國時期——商鞅變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農業生產糧食布帛,是________;脫離農業生產的工商業,為_________;
②國家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③國家控制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專賣。
(2)西漢時期——漢武帝大規模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①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并向工商業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3)明清時期——繼續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①繼續固守“重農抑商”政策;
②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
③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常經營;
評價:
積極:
消極:
二、海禁與閉關鎖國
含義:
原因:
表現
(1)明朝:人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片板下海;
影響:
【典型題例】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醒世恒言》敘述:明朝浙江淳安縣的一個小地主,依靠仆人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數千金,于是購置田產,居為大地主。又有蘇州王憲,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經營了一個玉器店鋪,更富裕了。
材料二 新都(新安)勤儉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閑,走長途而赴京試,則短褐至?,芒鞋淅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問之則皆千萬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樸茂,其起家以資雄閭里,非數十百萬不稱富也,有自來矣。 ——顧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三 《鄭氏規范》介紹,大地主鄭氏家族的條規規定:“佃人用貨幣折租!
材料四 《清代全史》敘述:杭州人張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購織機一張從事紡織,忻織濘布精良,“每一下機,人爭鬻之”,因此獲利甚多,后來織機發展到二十余張。
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哪幾種?(3分)
(2)這幾種經濟活動對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4分)
(3) 顧炎武認為徽商發財致富的原因有哪些?你認為他還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歷史原因?(4分)
(4)哪一種經濟活動是當時社會經濟的主流?產生這種情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
(5)有學者認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促進者,又是其阻礙者,請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學者的觀點。(5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6708.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