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案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課程標準】
1.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要求】
1.列舉“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2.認識“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知識梳理】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過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1、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
(1)背景:①1924年月列寧逝世,斯大林成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②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③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2)方針的確定: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6年起,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
(3)過程:①1926—1928年主要是改建、擴建和新建。②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新經濟政策被取消。到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③從1933年起,開始實行第二個五年計劃,于1937年提前完成。④到1937年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4)結果:①到1937年實現了工業化,蘇聯不再是一個依賴西方的農業國,而是世界工業強國;②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③國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④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5)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
2、農業全盤集體化
(1)背景:十月革命后,蘇俄的農業是一個落后的個體小生產農業;為了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斯大林決定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來克服糧食危機。
(2)方針的確定: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提出了農業逐步集體化方針。
(3)過程:從1929年下半年起,一場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集體化運動開始了。
(4)結果: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
(5)評價:一方面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它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業化,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農民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損害。
二、斯大林模式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
2、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形成了。
3、主要表現及影響
(1)經濟方面:
A、表現: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它排斥市場調節,由國家占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通過指令性計劃對經濟進行直接管理,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B、影響:①積極: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能夠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刻不容緩的難題,一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②消極: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存在明顯的弊端,長期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樣樣管、統統包的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
(2)政治方面:www.
A、表現:權力高度集中。
B、影響:①積極:保證了黨對新生政權的領導,一定程度上維系了政局的穩定。
②消極:開展大清洗運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合作探究】
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2、從實際出發,保證農、輕、重平衡發展。
3、要注意計劃和市場相結合。
4、要注意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 D )1. 有一段時期,明斯克生產的一粒紐扣在當地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售價仍是1盧布。這一時期應該是
A.沙皇統治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
C.新經濟政策時期 D.斯大林體制時期
( A )2.1931年初,蘇聯接受外國技術援助的項目已達124項,大部分是美、德兩國提供的,同年,蘇聯向外國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設備總出口量的1/3。當時蘇聯大量得到西方設備的有利外部條件是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B.西方放棄了對社會主義的敵視政策
C.蘇聯制定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 D.西方國家普遍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 A )3.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辭職演講中說:“我們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的多,越來越落在他們的后面!边@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與美國軍備競賽的拖累
C.東歐劇變的影響 D.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 A )4.蘇聯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不同在于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軍工業 D.優先實現農業機械
( C )5.1925年,蘇聯共產黨(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總路線是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 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
( D )6.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時期的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
A.對工農聯盟和農業發展的認識 B.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認識
C.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認識 D.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
( B )7.對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B.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C.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D.蘇聯進行的“大清洗”運動,破壞和踐踏了民主與法制
( D )8.導致蘇聯20世紀30年代“大清洗”運動的根本原因是
A.個人崇拜風盛行 B.國際反蘇勢力猖獗
C.斯大林對階級斗爭的錯誤認識 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 A )9.在中國歷史上,曾推動秦國走向強盛的重農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卻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中外歷史上與此類似的經濟政策還包括:① 美國實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 列寧提出并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④ 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C )10. 1929年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時,蘇聯
A、在實施新經濟政策 B、在進行“二五計劃”建設
C、在進行“一五計劃”建設 D、宣布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

二、判斷題
(A)11、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模式,它形成于斯大林執政時期。
(B)12、斯大林模式中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三、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家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材料二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狀況下啟動的,落后的傳統農業對工業化造成極大制約,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制約和農村市場需求不足的制約兩種形式。因此隨著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就變得十分強烈。 ——據孫代堯《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工業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答: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
(2)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
答: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3)新中國“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在農業方面開展了哪些運動?
答: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4)1978年后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對斯大林經濟體制有何突破?
答: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農業和工業協調發展;兼顧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史論共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7180.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