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課標要求
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
落實課標
一、 重要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歷史背景: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
當時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提出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繼續左傾錯誤.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形成了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撥亂反正、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
2、召開:1978年的12月在北京召開
3、內容:
總結了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肯定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還決定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在經濟上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4、影響:
重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歷史性轉折。
二、鄧小平理論
1、背景條件:
8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總結我國和國際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繼承發展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2、主要內容:
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以及中國必須走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具體內容分16個方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思想路線的理論: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獨立自主的原則;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理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理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理論:改革開放;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理論:對外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最終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于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的理論:四項基本原則是不可動搖的立國之本;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的理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關于祖國統一的理論:“一國兩制”;關于社會主義事業依靠力量的理論:必須依靠廣大人民,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依靠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關于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關于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理論: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3、發展過程:
醞釀: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從左傾束縛和教條主義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開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
完善成熟: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回答了當時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如社會主義的本質、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市場與計劃的認識等,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深化了改革開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正式確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4、歷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貢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鄧小平理論是開創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旗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條件:
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
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2、主要內容:
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全面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還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確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列入黨章。
4、歷史地位:
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理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問題,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先進文化引領的,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等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7747.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