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使學生了解或掌握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王明“左”傾錯誤和中央蘇區紅軍的第四次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的失;紅軍長征;遵義會議。
2.能力方面:(1)通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揭示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2)通過王明的“左”傾錯誤、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等史實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閱讀、觀察、判斷、比較、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3)通過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深入分析和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及其實質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的反動性。(2)通過紅軍長征及其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3)通過遵義會議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相關歷史材料,讓學生掌握通過歷史材料正確認識歷史問題的方法。(2)引導學生聯系史實討論“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等問題,讓學生初步掌握史論結合深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紅軍長征是重點。紅軍長征是本節內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環節。紅軍被迫長征是王明“左”傾錯誤,特別是軍事指揮方針上的錯誤在革命根據地全面貫徹的惡果,是我黨在成長中經受的一次重大考驗。長征的勝利,不但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且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完成新的歷史任務,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2)遵義會議是重點。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教學中,不但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實現的,而且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2.難點分析: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難點。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全國人民聲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蔣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蔣介石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視為首要敵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繼續,其實質是繼續對日妥協,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壓制國內抗日力量。這是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決定的。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誰能結合上節課的內容給我們簡單談談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的時局變化情況?
生:(發表看法)
師: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全國人民聲討禍國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社會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學習紅軍的戰略轉移。(板書第四節課題)
一、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出
師:蔣介石不以大局為重,不顧及民族危機,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史料和相關內容,感知蔣介石對時局的態度)
生:(閱讀并理解史料)
師;請大家談談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認識。
生:(各自發表看法)
師:表面上看蔣介石是以抗日為最終目的,安內是為了攘外,實際上以先“安內”為借口,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壓制人民的抗日民主運動!鞍矁取笔钦鎸嵰鈭D,“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學們想想,這一政策與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質上有沒有區別?為什么蔣介石不顧及全國人民的意愿,還要繼續提出反動政策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蔣介石之所以一貫推行反動政策,是因為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極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視革命。
2.紅軍粉碎國民黨對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了解蔣介石的第四次“圍剿”準備和“圍剿”策略)
生:(閱讀并了解教材內容)
師:在蔣介石對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時,中共中央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根據教材簡要回答)
師:王明、博古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領導權,忠實地執行共產國際的“左”傾戰略,在軍事上推行“左”傾冒險主義,在組織上搞宗派主義,使湘鄂西、鄂豫皖兩個根據地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失利。那么,第四次反“圍剿”的結果怎樣呢?(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1頁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圖)
生:(觀看插圖,了解結果)
師:紅軍為什么能夠基本上粉碎敵人的第四次 “圍剿”呢?(指導學生聯系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情況,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
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路學習、思考并作答)
師:(對學生的答案加以點撥、歸納)
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王明“左”傾錯誤在根據地的全面推行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詳細了解并掌握王明“左”傾錯誤產生的背景及其在國統區推行的表現和危害)
生:(閱讀并了解)
師:1933年初,臨時中央機關被迫由上海遷到中央蘇區,開始直接領導中央蘇區工作,指揮反“圍剿”戰爭。“左”傾錯誤,特別是軍事指揮方針上的錯誤,在中央蘇區開始全面貫徹。
2.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師: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反動軍隊,對根據地發動了規?涨暗牡谖宕 “圍剿”,重點進攻中央蘇區。(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2頁的兩幅插圖,閱讀教材小字內容)
生:(觀看插圖并閱讀小字內容)
師: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圍剿”與前幾次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作答)
師:第五次“圍剿”得到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裝備精良,力量充足;采取了戰略上進攻、戰術上守勢的堡壘推進政策,以圖聚殲紅軍主力。紅軍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圍剿”的可能性?(展示投影: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敵我力量對比表。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表內容)
次序國民黨軍隊中央紅軍比例
第一次10萬多4萬多約2.5∶1
第二次20萬3萬多約7∶1
第三次30萬3萬多約10∶1
第四次30多萬7萬多約4∶1
第五次50萬8萬多約6∶1
生:(按教師的要求觀察、比較、分析圖表,并思考作答)
師:(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教材小字內容中毛澤東的有關建議)
生:(閱讀教材第32~33頁小字內容)
師:如果中共中央能夠執行毛澤東的符合中國國情和根據地特點的正確軍事主張,是可以取勝的,但他的正確建議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絕。那么,博古等人在這次反“圍剿”中采取了什么政策呢?他們的政策將會導致什么結果呢?(師生共同學習教材的相關內容,并提煉觀點)
師: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斷送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希望,使紅軍在這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這充分說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
二、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長征的開始
師:1934年10月,臨時黨中央被迫決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余人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留下3萬紅軍由項英、陳毅率領,堅持游擊戰爭,掩護主力紅軍突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觀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了解紅軍長征初期的極端危險形勢)
生:(按教師的要求學習)
師:在革命的危難關頭,毛澤東建議紅軍轉兵貴州。這時大多數黨的干部和紅軍指戰員對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肯定和采納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轉兵貴州避免了紅軍覆滅,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條件。
2.遵義會議
師:(先給學生點明遵義會議召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34頁小字內容,了解遵義會議的經過,注意把握這次會議上的激烈思想斗爭)
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路學習)
師: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遵義會議能夠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地位)
生:(互相討論,選派代表發表見解)
師:(肯定學生的思維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在同錯誤領導的斗爭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形成的正確的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相關內容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摘錄材料,深入理解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生:(按教師的要求學習)
師: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生:(根據理解,發表見解)
師: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會議。因此,它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正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實現的。同時,這次會議在革命危機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革命取得勝利。
3.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師:(通過大屏幕展示遵義會議后長征的節錄片段)
生:(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關知識,進行情感體驗)
師: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第35頁的相關內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生:(閱讀并理解)
師:紅軍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令世人感嘆。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在談到長征時曾充滿敬佩地說:“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誰能談談自己的感想?
生:(談感想)
師:大家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寫成小文章?傊L征的勝利,不但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且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完成新的歷史任務,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小結:(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9896.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