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啟蒙階段化學教學語言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使用講授法教學是教學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方法,盡管現代教學理論中對講授法教學大加撻伐,說它是“滿堂灌”“填鴨式”的“罪魁禍首”,還因為它是最原始的教學手段,在現代教學理論中純屬“小兒科”,這種理論固然有它正確的一面,但不可諱言,課堂教學中任何其他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必須依賴或借助講授法才能得以順利完成,F代教學理論的實施,終歸要用講授法來點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言不發是不可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講授法固然有它的缺點,但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捷地傳授大量的知識的優點作為教學工作者是無法也不能回避的,在運用現代理論進行教學時,教學語言運用得當,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過分依賴教學語言或者使用不當,則不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甚至會落入“滿堂灌”“填鴨式”窠臼。那么,在啟蒙階段化學教學中,使用教學語言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注意語言的科學性與思想性

  

  化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本身具有嚴密的科學系統和邏輯順序。因此,教學過程中不能隨意曲解、杜撰化學術語和化學事實,使用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例如“化學式”“相對分子質量”不能隨意說成“分子式”、“分子量”“水中氫元素顯+1價”,不能說成“水中氫原子顯+1價”;“化合價”不能說成“化學價”,“化學方程式”不能簡稱為“化學式”等。在化學實驗中,對一些化學實驗儀器,不能隨口把“集氣瓶”,“燒瓶”說成“瓶子”,把“導管”“試管”說成“管子”等。避免學生先入為主,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而失去了科學性。

  

  由于啟蒙階段學生對化學知識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知識在啟蒙化學教學中只是作為初步了解乃至常識性介紹,因此,對這類知識在講解時,更應注意科學性,不能武斷下決論,要留有余地,注意分寸。例如:“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中,一定要強調“一般情況下”,否則,就會造成科學性的不嚴密;又比如說:“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在啟蒙階段只要求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來分析;教學過程中決不能說:“沒有得失氧的反應,就不是氧化反應或還原反應”,也不能過分從化合價的升降,電子的轉移來解釋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這些做法都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

  

  所以,化學教學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講述,以及不正確地引用化學術語,都會導致科學性的錯誤,這不僅使學生養成不良的表達習慣,而且會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以致不能有效地掌握化學科學。

  

  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語言的科學性,但如果忽略了教學語言的思想性,則不能保證達到教學中“育人”的目的。

  

  化學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教學時不容忽視。例如:“自燃”現象的講解及適當的舉例,有利于樹立反對迷信,反對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講述我國古代的化學成就及建國后我國化學研究工藝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習物質溶解性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樹立辯證的內外因論思想,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尊重實事求是、認真的科學態度等等。

  

  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教學語言時,教師的語言、語調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與意志傾向,以及適度的表情、體態語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聽課的注意力,培養情感的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注意語言的啟發性與機動性

  

  教師教學語言的作用對象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一切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是為了使學生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設計教學語言時不能不注意這一點。如果一節課滔滔不絕地講下來,不注意學生的思維、表情的變化,或整節教學語言平淡無奇、毫無特色,這種“填鴨式”的教學,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內容不易被學生接受。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新課標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的核外電子排布時,由于原子是微觀粒子,核外電子的運動不象宏觀物質那樣有一定的軌道,這節課內容非常抽象,如果只按課本所描述的語言進行教學,學生很難建立初步的核外電子運動的概念。在教學設計時,如果先以人的活動能力與活動范圍成正比打比方,用形象的語言聯系核外電子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運動的區域不同,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把抽象的微觀世界與形象的宏觀的物質運動聯系起來,可以初步建立核外電子運動形式的概念。使教學具有一定啟發性與機動性。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當時學生的思維實際與接受水平,適時地提出問題,不斷引起懸念,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強化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學語言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不斷靈活地改變。

  

  實踐證明,死啃課本或教案上的教學語言而不顧學生實際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

  

  三、注意講究語言的藝術性與合理性

  

  教學語言要講究科學性,使用詞句要準確表達所要闡明的問題,這是使用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學語言還要注意音量的高低,語調的快慢與節奏,以及吐字清楚等外部形式,以及恰當的比喻、擬人等手法,即講究語言的藝術性。

  

  教學語言呆板而無節奏,會使學生昏昏欲睡;講話太快則學生來不及思考所講的內容,會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甚至放棄聽講;語速過慢,會使學生思維受到抑制、精神渙散;口吃、吐字含糊不清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等等。所以教學語言應是吐字清楚,聲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適合學生的思維習慣,語調自然而且抑揚頓挫,使之帶有節奏感,這樣學生聽課時不易疲勞,在講到重點內容或關鍵的地方時,應加重語氣并放慢速度,這樣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利于學生思考和作筆記。

  

  化學教學內容中,有些概念、原理、理論往往比較抽象,如果照本宣科地講解,往往越講越糊涂,最終收效甚微。這時,就必須針對教學內容,在教學語言上作些“技術處理”,適當運用打比方、擬人等手法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例如:講解“分子間存在一定的問隔”時,以“1升米和1升豆子混合體積小于2升”為例打比方,形象地說明了分子間存在間隔。再例如:講解“元素”與“原子”的區別時,如果用“中國”和“中國人”打比方來說明元素只有種類意義而沒有數量意義,原子既有種類意義又有數量的意義,不僅生動易懂,而且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講究語言的藝術性,可以使教學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種藝術性必須適當合理,不能離開科學性這個前提,否則,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四、注意語言的適度性與系統性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教學語言雖然可以起到引導、點睛的作用,但絕不能過度夸大它,不能濫用講授法,否則教師就成了牧師,課堂成了教堂。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作為合作者,教師的教學語言作為一種手段要講究適度性,教學語言要符合現代教師的身份,應該以平等的語氣與學生交流,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權威面孔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學語言應該具有系統性,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后應該用科學、簡潔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整個過程必須具有系統性,否則課堂就成了一盤散沙。

  

  另外,教學語言的使用,不管怎么講究,都必須符合語法要求,符合邏輯順序,并且盡量口語化,必須以規范的語言進行教學,也就是要講究語言的合理性,這是使用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基本功底的的體現。否則,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不規范的語言習慣,對其它學科乃至日后的學習造成不必要的障礙。

  

  有的人把教學稱為藝術,教學語言則是表現這門藝術的一種主要手段。但要注意教師在講臺上演的不是獨腳戲,教學語言也決不是教師在講臺上獨白式的自言自語,它應當成為搭設在師生之間的一座知識與情感的橋梁和載體,通過它完成課程目標,通過它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認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通過它使師生的情感思想在教與學中互相交流、升華!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教學語言在教學中不能不講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21359.html

相關閱讀:高中學習計劃早制定
不要讓高考倒計時牌打亂了考生的心態
學年度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高一年級化學選修四知識點
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