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實踐。
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要投身社會實踐?怎樣才能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三章,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第一節,
導入 :馬克思生前最喜歡的一則寓言
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政治嗎?
不懂。船夫說。
你的生命的價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學家說。
你懂哲學嗎?
更不懂。
哲學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個巨浪把船打翻,哲學家掉在河里。
船夫問:你會游泳嗎?
不會,不會!
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一、 實踐的特征。
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毛澤東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認識是在變革、改革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發生的,從而進一步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講述兩紅柿子的故事:略
1、 實踐的含義
荀子說:不聞不若見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這句話的大意是:不聽不如聽之,聽之不如親眼所見,眼見不如認識懂得,認識不如親手變革的行動,學習達到了會干、會做的程度,就到頭了,會做、會干就意味著認識了、懂得了。這段話隱喻了知與行的關系,包含了荀子對實踐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和探索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舉例,現實生活中學生們都從事過哪些實踐活動?
實踐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 客觀性,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這是因為構成實踐的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夠有目的的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的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體力和智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根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對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實踐的對象呢?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梢,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第二、能動性,實踐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織網、狐貍躲避獵人獵槍趨利避害。北京動物園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香蕉用長桿吊在一固定的高度,黑猩猩偶然用手臂碰到竹桿,取到一只香蕉吃了,可它不知道沒有許多香蕉未吃完,仍可摘取來吃。
問:動物的活動也是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嗎?
設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
雖然實踐活動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意識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本質特征。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系實質中主客觀的關系。
第三、社會歷史性P94
小結,
鞏固新課
選擇題:
1、在實踐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現實踐本質的特征是( C )
A、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B、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C、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D、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2、實踐的社會性的歷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活動
B、它是客觀的物質的活動 C、它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D、它是處理人類社會關系的活動
3、實踐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實踐的目的 B、實踐的主體 C、實踐的對象 D、實踐的手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30763.html
相關閱讀: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