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雙重編碼理論”?
心理學家佩維奧是雙重編碼理論的提出者,他強調在信息的貯存、加工與提取中,語言與非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同樣重要的。因為,“人的認知是獨特的,它專用于同時對語言與非語言的事物和事件的處理。此外,語言系統是特殊的,它直接以口頭與書面的形式處理語言的輸入與輸出,與此同時,它又保存著與非語詞的事物、事件和行為有關的象征功能。任何一種表征理論都必須適合這種雙重功能”(Pavio,1986,p.53)。雙重編碼理論假設,存在著兩個認知的子系統:其一專用于對非語詞事物、事件(即映象)的表征與處理,而另一個則用于語言的處理。佩維奧同時還假定,存在兩種不同的表征單元:適用于心理映象的“圖象單元”和適用于語言實體的“語言單元”。前者是根據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組織的,而后者是根據聯想與層級組織的。雙重編碼理論還識別出三種加工類型:1)表征的:直接激活語詞的或非語詞的表征;2)參照性的:利用非語詞系統激活語詞系統;3)聯想性的:在同一語詞或非語詞系統的內部激活表征。當然,有時,一個既定的任務也許只需要其中的一種加工過程,但有時則需要所有三種加工過程。雙重編碼理論可用于許多認知現象,其中有記憶、問題解決、概念學習和語言習得。雙重編碼理論說明了吉爾福特智力理論中空間能力的重要性。因為,大量通過視覺獲得的映象所涉及的正是空間領域的信息。因此,對于雙重編碼理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可通過同時用視覺和語言的形式呈現信息來增強信息的回憶與識別。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帕維奧(Paivio)提出長時記憶中的雙重編碼理論。他認為長時記憶可分為兩個系統,即表象系統和語義系統。表象和語義時兩個既相平行又相聯系的認知系統,表象系統以表象代碼來儲存信息,語義系統以語義代碼來儲存信息。人的視覺表象特別發達,他們可以分別由有關刺激所激活。語義代碼是一種抽象的意義表征。一些離散的材料由于有了意義上的聯系而被組織起來,使記憶變得相對容易。Paivio所做的試驗還發現,如果給被試以很快的速度呈現一系列的圖畫或字詞,那么被試回憶出來的圖畫的數目遠多于字詞的數目,這個試驗說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優勢。也就是說,大腦對于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和記憶速度要好于語義記憶的效果和速度。
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腦中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加工系統:一個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加工系統,另一個是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意象系統專門表征和加工非語言的物體和事件,它由相互具有聯想關系的意象表征組成,而言語系統表征和加工言語信息,由相互聯系的言語表征組成。
認知是通過兩個特殊表征系統(modality-specific)支持的,這兩個系統是來自經驗并且在表述和加工關于非語言的實物、事件的信息和語言信息上有明顯的區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shu/13252.html
相關閱讀:《逍遙記憶》—關鍵詞的劃分與選取
短期記憶如何變為長期記憶
記憶的分類
聯想記憶的練習與應用
重復刺激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