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憶:記憶是經驗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過程。
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與再認三個基本環節。
按信息加工理論的說法,記憶是指對輸入信息通過編碼、復習而予以儲存,并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檢索和提取的過程。
二、記憶分類及特點
(一)形象記憶、詞語記憶、情緒記憶與動作記憶
這四種記憶是根據記憶內容的不同劃分的。
形象記憶: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稱"表象記憶"。直觀形象性是其顯著的特點。
詞語記憶:以語詞所概括的邏輯思維結果為內容的記憶。亦即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內容的記憶。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
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情感為內容的記憶。這種記憶具有鮮明、生動、深刻和情境性等特點。
動作記憶:是以個體的動作、運動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它以形成運動性熟練技巧為基礎。其特點是容易保持和恢復。
(二)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這三種記憶是根據記憶過程的信息加工與保持時間長短劃分的。
瞬時記憶:又稱感覺登記,凡進入人的感覺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暫時存貯,這種存貯形式叫做感覺登記。感覺登記的特點是保持的信息量較大,但它們都處于相對地未經加工的原始狀態,如果不予注意,感覺登記的信息便很快消失,所以保持的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秒鐘。
短時記憶:是指信息一次呈現后,保持在1分鐘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具有意識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覺通道編碼等特點,其容量約為7加減2個組塊。
長時記憶:是指學習過的材料在人腦中保持1分鐘以上乃至終生的記憶。長時記憶具有組織性、備用性等特點,其容量幾乎無限。
(三)工作記憶
20世紀80年代之后,心理學家將短時記憶擴展為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指在對信息進行加工的同時將信息加以存儲,即它具有加工與存儲雙重功能。
有3個組成成分:中央執行系統、視空間畫板和語音回路。
(四)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程序記憶
心理學家將長時記憶擴展為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程序記憶。這3類記憶所存儲的知識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情景記憶:關于個人經歷過的事件的記憶;
語義記憶:關于世界各種知識的記憶。
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均屬于有意識記憶,可歸為"知道什么"的記憶。
程序記憶是關于"怎樣做"的記憶,是通過熟練行為和認知程序來表達的,它與意識相分離。
(五)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是指當個體需要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用以完成當前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記憶。它是有意識提取信息的記憶。
內隱記憶:是指不需要意識或不需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記憶。它是未意識到其存在又無意識提取的記憶。
三、記憶表象
記憶表象:指人在知覺客觀事物后,在人腦中所保存的形象。
記憶表象的特點:直觀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
四、記憶的生理機制
(一)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
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記憶被認為是在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系的接通、鞏固和恢復。
(二)定位說
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提出了記憶的定位說,認為記憶依賴于大腦皮層的特定部位,不同類型的記憶是由大腦的不同部位產生的。
另外,也有其他學者提出記憶的非定位說。認為記憶在大腦皮層上無特殊定位。
(三)反響回路說
反響回路:指神經系統的皮層與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的某種閉合的神經環路。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環路的某一部分時,回路就產生神經沖動。這種神經沖動在環路中不需要進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續下去,信息就在反復傳遞中被保持下來。認為這是短時記憶的神經基礎。
(四)記憶的化學分子說
瑞典神經生理學家海登提出了記憶的化學分子說。他認為個人的長時記憶是由于大腦神經元內核糖核酸(RNA)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shu/18864.html
相關閱讀:聯想記憶的練習與應用
短期記憶如何變為長期記憶
記憶的分類
《逍遙記憶》—關鍵詞的劃分與選取
重復刺激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