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碎片
對于大腦記憶的這種策略,還是先讓我們將其回歸到神經生物學的前提情況下。從大面上講,每個人都知道:“人類的記憶是儲存在大腦中的”,同樣也知道“大腦是人的高級神經器官”。這樣便可說明記憶的存在與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系。究竟是神經元的哪一部分進行了什么樣的工作產生了記憶?這并不是我們要在這里討論的。在這里我們要總結出這樣一個事實:“記憶是由大腦完成的并且儲存于大腦之中”。
我們繼續在這個大面上看我們的這個被稱之為“大腦”的神經器官。無論是什么器官,它必然是由很多的細胞所組成的。那么對于神經器官來說,這些細胞主要是神經元。也就是說:“記憶的產生及儲存在由神經元所組成的神經器官中完成”。
對于任何一個有生物學概念的人來說,都會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完整的事件不可能被記憶在一個神經元中”。為什么這樣說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神經元這個單位對于神經器官“大腦”來說過于渺小,就其功能來說也無法獨立完成任何記憶功能(指在沒有其他因素的輔助情況下,如: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體);就其容量來說一個神經元也無法容納如此之大的信息量。另外單個神經元的死亡與再生都是很頻繁的,如果任一個事件被完整地保存在一個神經元中,那么失去這個神經元就相當于失去了整個事件的記憶,這顯然與事實是相悖的。所以通過這段的討論,我們同樣可以總結出:“一個完整的事件不可能被記憶在一個神經元中”這個道理。
前幾年很流行一種說法,說是人的大腦大約只使用了1/10,就是愛因斯坦也只不過是用了18%。這種說法雖然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但是他卻提醒了我們,人的大腦并不是隨時隨刻都工作在100%的使用狀態下的。也就是說對于任何一件事情的記憶我們都不可能動用到整個到腦。那么記憶又會動用到哪一部分呢?事實上大腦對于每一件事情的記憶都會形成一個局部的神經網絡,這些神經元相互連接組成電化學的回路。當受到刺激信號時,這種局部的神經網絡就會被激活,記憶也就重現了出來。這些內容在神經生物學中也是被公認的。以此我們可以得出:“記憶是由局部神經網絡完成的”。
這樣一來我們的問題便出現了:“對于整個神經網絡來說,單個神經元做了些什么?”人工智能中有一種叫做蟻群的算法,當時我第一次聽說,便去問老師究竟。老師呢為了讓我便于理解,就這么解釋道:“螞蟻本身沒有智能可言,但是對于一個螞蟻群落來說我們卻很難承認其不具有智能。”其實在這里神經元對于神經網絡也正是如此,單個的神經元中只儲存有一些記憶的零星碎片,他們可以在整個神經網絡中體現出對于事件的記憶,但是其自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意義。對此我們則稱:“在一個相對于局部神經網絡的神經元來說,其所儲存的只是記憶的一些零星碎片”。
問題我們是說明白了,但是這樣的意義又何在呢,這種記憶策略的優勢又何在呢?問題的核心仍然是在神經元以及局部神經網絡上。假如我們定義每一個對特定事件的記憶都有一個局部的神經網絡與之相對應,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神經元在多個局部神經網絡之間被共用了。這種共用就如同是所有的事件記憶都會共用到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受神經元一樣。這就例如:大腦中對于直線的記憶只有一種,當任何問題的處理需要使用到直線時,有關于直線記憶的局部神經網絡便被激活,隨之便被組合進需要使用直線的局部神經網絡之中。大腦的記憶實現是相互組織的,大到局部的神經網絡,小到單個的神經元,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共用的信息。因此在此可以總結出:“在不同的局部神經網絡中,記憶碎片可以被共用”。
根據下列在各段中所總結出的內容我們便可歸納出記憶碎片的定義:
l
“記憶是由大腦完成的并且儲存于大腦之中”
l
“大腦是人的高級神經器官”
l
“記憶的產生及儲存在由神經元所組成的神經器官中完成”
l
“一個完整的事件不可能被記憶在一個神經元中”
l
“記憶是由局部神經網絡完成的”
l
“在一個相對于局部神經網絡的神經元來說,其所儲存的只是記憶的一些零星碎片”
l
“在不同的局部神經網絡中,記憶碎片可以被共用”
定義1:
在大腦中可以完成并儲存記憶的局部神經網絡中,單一的神經元只存有記憶的一些零星碎片,這種可以被其他局部神經網絡所共用的零星碎片叫記憶碎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shu/8716.html
相關閱讀:短期記憶如何變為長期記憶
記憶的分類
聯想記憶的練習與應用
《逍遙記憶》—關鍵詞的劃分與選取
重復刺激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