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記憶
【自我分析】我們已經探討了學前兒童哪幾方面的心理特點?什么是注意?什么是感知覺?
剛才你們的心理活動是屬于什么心理過程?什么是記憶?
(一)記憶的概念
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人的大腦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和理論,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是記憶的內容。
(二)記憶的過程
記憶是大腦的一種復雜而又積極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恢復(再認或回憶)這三個依序發展又密不可分的環節,還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基本條件”。
識記——識別和記住事物的特征與聯系,是大腦皮層形成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系;
保持——暫時聯系的痕跡在腦中保留,表現為鞏固已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
再認——事物重新呈現時能夠再認識;
回憶——事物不在當前時能夠回想起來;
再認或回憶——在不同條件下暫時聯系的再次活躍。
這三個環節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識記和保持是回憶的前提、基礎,再認、回憶又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并能夠加強識記和保持。
由于記憶,人們才能保存過去的反映,使當前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礎上進行,從而使人能積累和擴大、完善或修正原有的經驗,使其對行動更具指導價值;有了記憶,先后經驗才能聯系起來,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成為一個發展的統一的過程。
二、記憶的種類
(一)按保持時間劃分
保持時間是指從識記材料開始到能對材料再認或再現之間的間隔時間,也稱為記憶的潛伏期。
1.瞬時記憶——不超過一二秒鐘(感覺記憶)
刺激作用停止后,它的影響并不立刻消失,可以形成后象。視覺后象最為明顯。后象可以說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記憶。后象只能存在很短的時問,如最鮮明的視覺后象也不過持續幾十秒鐘,這就是感覺記憶。
2.短時記憶——不超過一二分鐘
3.長時記憶——超過一二分鐘甚至終生
心理學家們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記憶痕跡在受試老鼠的腦中至少要持續90秒鐘,短期記憶才會轉變而鞏固為長期記憶。對人類方面,則只需四五秒鐘左右就有可能轉變為長期記憶。
【自我分析】請同學們朝窗外望一眼,分析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記憶過程。
(二)按記憶的內容劃分
1.運動記憶
運動記憶是指識記內容為人的運動或動作的記憶。一切生活習慣上的技能、體育運動或其他活動中的動作,都是依靠運動記憶來掌握的。
2.情緒記憶
情緒記憶是對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的記憶。
3.形象記憶
形象記憶是以感知過的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內容的記憶。
4.語詞記憶
語詞記憶是以語言材料作為內容的記憶。語詞記憶的發展,要求大腦皮質活動機能的發展,特別是語言中樞的發展作為生理基礎。
(三)按目的性劃分
1.無意記憶
沒有目的和意圖、自然而然發生的記憶,叫做無意記憶。
2.有意記憶
有明確記憶目的和意圖的記憶,是有意記憶。
(四)根據理解性劃分
1.機械記憶
指對所記材料的意義和邏輯關系不理解,采用簡單的、機械重復的方法進行記憶。
2.意義記憶
指根據對所記材料的內容、意義及其邏輯關系的理解進行的記憶,也稱為理解記憶或邏輯記憶。
【自我分析】
1、在這一堂課中,你的記憶中出現了以上哪些記憶內容?
2、在這一堂課中,你的哪些記憶屬于無意記憶,哪些記憶屬于有意記憶?
三、記憶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記憶促進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現象分析】兒童觀看圖畫時,小兔子的身體被花草樹木擋住了,只露出一雙長耳朵或一條短尾巴,兒童依然能把它作為一個整體辨認出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知覺的許多特性都包含著記憶的作用,換句話說,正是依靠記憶積累下來的經驗,知覺才可能具有其整體性、恒常性、理解性和選擇性。
如果沒有記憶所積累的經驗,知覺的這些特性便無從產生。客觀事物對人來說,將永遠時陌生的,知覺對感性信息的“解釋”功能也將不存在。
(二)記憶是想象、思維產生的直接基礎
記憶是聯系感知與想象、思維的橋梁,是想象思維過程產生的直接前提。記憶表象越豐富,想象和思維的基礎便越厚實。
(三)記憶影響兒童行為的傾向性
【想一想】為什么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是因為它還缺乏被虎傷害的直接或間接經驗,記憶中沒有“老虎危險”這樣的警惕。
人同樣如此。小孩子依戀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帶給他舒適、溫暖和愛的歡樂,是他安全基地;避開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是因為對它們有一種“不可預測”的恐懼感;受獎的愉快加強他們的獲獎行為;受懲的痛苦減弱甚至消除引起懲罰的行為。
情感對行為的這種激勵或抑制的作用,是以記憶為中介而得以發揮的。
如果沒有記憶,人類只能永遠停留在新生兒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shu/9594.html
相關閱讀:聯想記憶的練習與應用
《逍遙記憶》—關鍵詞的劃分與選取
重復刺激記憶法
記憶的分類
短期記憶如何變為長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