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賈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七三o至八o五)歷代人物年表碑傳綜表作(七一o至七八五)誤,今依歷代名人生卒表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天寶(七四二至七五六)中舉明經,貞元(七八五至八o五)中歷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對魏國公,順宗(八o五)立,進檢校司空左仆射,謚元靖。正書宗虞世南。卒年七十六!短茣緜鳌窌。
   賈耽的先祖是長樂(今河南安陽市東)人。七代祖賈元楷因避葛榮之亂,遷居浮陽(今河北滄縣)。祖父賈知義,沁州沁源(今山西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父賈炎之,沁水(今山西沁水)丞。賈耽妻蘇氏先于他25年(即公元780年)去世,贈扶風郡夫人。賈耽出身于仕宦世家。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他22歲時以兩經登第(考中)走上仕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授貝州臨清(今河北清河)縣尉,繼而授絳州正平(今山西新絳)縣尉。處理日常政務中,表現出“器重識高,涵泳萬頃”的良好素質,頗得太原尹王思禮賞識,授度支判官。后轉試大理司直監察殿中侍御史。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擢為檢?槻繂T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檢校禮部郎中。大歷八年(公元773年)遷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績茂異。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提升為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負責接待入朝使者和出使歸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觀察度支營田等使,加朝議大夫,封廣川男。時值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賈耽受命領麾下沿江東討,協力群帥,平夷江漢,所向皆捷,榮立軍功,給以加銀并賜青光祿大夫的嘉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任檢校工部尚書、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遷任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東都畿汝州都防御觀察等使。因德政兼優,得到德宗皇帝的信任,下詔特許賈耽在近郊狩獵。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平討李希烈有功,加東都畿唐、汝、鄧都防御觀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檢校尚書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處置等使。貞元九年(公元793年),賈耽以64歲高齡奉詣入覲,五月二十七日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為之寶,■廓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蠻夷以之懷來,加金紫光祿大夫”。而后轉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遷檢校司空,封魏國公。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賈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辭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攝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聞風雨之聲。自趙憬云亡,盧邁染患,忽忽驚悸。舊疹頓加,尸素之中,視聽不逮!」苛,誠所不任。非求退讓之名,實為官謗所迫。伏希圣鑒俯察懇誠,無任惶■迫切之至!鞭o職未予恩準。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又以疾避相位,未允。永貞元年(公元805年),賈耽的健康每況愈下,病疾日益嚴重,于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連六次上表,陳述“殘年沈療,漸不支持”,“顧茲朽質”,“枕席纏綿,形神消耗”,“大病之期,晦明難!,“伏乞賜臣骸骨,收臣印綬”,“無任量力懇迫之至”。請求乞退的表文,情真意切?墒,順宗皇帝還未批奏,賈耽就病逝于長安(今西安)光福里的私宅。居相位13年。冊贈太傅,謚號元靖,葬于長安高陽原。賈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榮昌盛的頂峰走向跌坡的轉折時期。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政治活動,長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職務,目睹了國勢衰落邊疆多事的情景,深表憂慮。常說“率土山川,不忘寢寐”,盼望早日收復失地,恢復領土完整,懷抱強烈的愛國熱忱。
   “安史之亂”使國家政局發生動蕩,安定局面受到動搖。“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劍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喪失,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國家守于內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賈耽對此深為焦慮,決心繪制隴右淪陷區的地圖,以備政治軍事所需。為此,一方面他采掇輿議,進行廣泛的調查采訪,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收集“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觥鲋匈Z,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瑤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另一方面,“尋研史牒”,經常查閱中央和地方保存的舊有圖籍。對“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從而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賈耽對裴秀的“制圖六體”非常推崇,認為“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要“夙嘗師范”,加以學習和借鑒。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賈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圖六原則繪制“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一軸(已佚),主要表現隴右兼及關中等毗鄰邊州一些地方的山川關隘、道路橋梁、軍鎮設置等內容。由于賈耽對搜集到的地理資料作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御沖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象真,”內容較為翔實。他在獻圖的表文中寫道:“諸州諸軍,須論里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就是說,圖中難以用符號表示的地理內容,如政區面積、戶口人數、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注記詳加說明,然后匯編成冊,故名《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吐蕃黃河錄》。圖和說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為收復失地,用兵經略的參考。德宗皇帝覽后稱善,特賜廄馬一匹,銀■二百匹,銀盤銀瓶各一,以示獎勵。

   賈耽一生喜愛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資料。從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至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經過17年的充分準備,終于繪成名聞邇遐的“海內華夷圖”,撰寫了《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獻給朝廷。他在表文中簡要記述了繪圖的目的、經過、內容及用途:“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澤無涯,■賓(今喀布爾河下游及克什米爾一帶)則懸度作險;虻览锘剡h,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遍詳究。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ヅd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洛、東郡,間以眾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叢于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于纖縞,分百郡于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可惜該圖早已亡佚。據史籍記載及從據以“海內華夷圖”為藍本縮繪的宋之“華夷圖”中看出,“海內華夷圖”有以下三個特點:(1)圖的幅面大,載負量亦豐。由于賈耽采取“多聞闕疑,詎敢編次”的嚴肅態度,圖中內容當是翔實可信。除繪有國內及毗鄰邊疆地區的山川、政區形勢而外,對域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名稱、方位、山川等內容,亦有適量的記載,稱它是小范圍的亞洲形勢圖,并不言過其實。(2)有統一的比例尺。圖中采用一寸折地百里(相當于1:1800000)的比例尺繪制而成。圖形輪廓比較準確。(3)圖中的地名古今并注,“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古殊文”,開我國以兩種顏色標注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為后世的歷史沿革地圖所沿用?梢哉f“海內華夷圖”的問世,使裴秀首創的“制圖六體”,在他之后500年間一直未被人重視和采用,瀕臨失傳的緊要時刻,被賈耽繼承下來!爸茍D六體”從此起衰振微,對后世的地圖制作產生了深遠影響。賈耽成為繼裴秀之后我國地圖史上又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主持繪制的“海內華夷圖”以其獨特之長,展現唐代的制圖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峰,是中國地圖史上一顆絢麗的■寶。
   《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形式上是“海內華夷圖”的文字說明,但其圖、說各自獨立成篇,視它為總地志性質的地理著述亦不為過。它以詳于考訂古今地理見長。原書佚!缎绿茣穼Α豆沤窨h道四夷述》的體例及部分內容,有簡要的記述,稱該書“考方域道里最詳,從邊州入四夷,……其山川聚落,封略遠近,皆概舉其目”。賈耽在獻表中也說明“郡縣記其增減,蕃落敘其衰盛”,指出,“前地理書以黔州屬酉陽,今則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國(今布哈拉一帶)為安息(在伊朗高原),今則改入康居(今錫爾河流域)”!胺仓T疏舛,悉從厘正”?梢,他對古今地名以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位置、名稱,作了較為詳盡的考訂。
   誠然,《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在地名、沿革、自然和人文經濟地理等方面,有詳細的考訂與記述,但篇幅卻過于冗長。因此,賈耽“又提其要會,切于今日”,將40卷的《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壓縮、改寫為《貞元十道錄》4卷。書已亡佚。王謨的《漢唐地理書鈔》有輯本。20世紀前期,在敦煌嗚沙石室中發現了《貞元十道錄》的殘頁,為現存地志中的最早寫本!笆馈笔翘曝懹^年間的政區設置,貞元時已不存在。這里賈耽借用當年的政區概念,以便分卷敘述州郡的建置沿革、四至道里、物產貢賦、鎮戍設置等內容。每卷有圖,與文相應,開卷盡在,披圖朗然,備受歡迎。書中顯見賈耽擅于考訂的深厚功力。他就當時圖志中存在的差訛,提出12條訂正意見:“若護單于府,并馬邑而北,理榆林關外,宜隸河東;樂安自乾元后,河流改故道,宜隸河南。合州七郡,北與隸隴坻、南與庸、蜀,回遠不相應,宜于武都建都府,以恢邊備”。訂正之處多在邊疆和四方蕃國。至于“《六典》地域之差次,四方貢賦之名產,廢置升降,提封險易,因時制度,皆備于編”,并作詳細敘述。該書初具方志規模,對后世總志、地方志書的編纂,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職務關系,賈耽常與域外來使及出使歸來者接觸,因而掌握了大量的域外地理資料。后來他將這些資料加工整理,編寫成書。《皇華四達記》即屬這類。書中有豐富的域外地理知識。其中寫道,唐“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有通道七條:“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通過這七條交通路線,與周圍的亞洲各國保持著密切頻繁的往來,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在“廣州通海夷道”中,還詳細記述了從廣州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跨越印度洋,至印度、斯里蘭卡、直到波斯灣沿岸各國的航線、航程,以及沿途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方位、名稱、島礁、山川、民俗等內容。穿越馬六甲海峽這段航路時寫道:“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即昆侖島)。又五日行,至海峽(即新加坡海峽、菲利普海峽和馬六甲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即馬來半島的南部),南岸則佛逝國(即室利佛逝國,指蘇門答臘的東南部)。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詞陵國(在今爪哇島中部),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三日至葛葛僧祗國(在不來羅華爾群島中)!边@是我國關于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個海上交通咽喉的最早記錄。航船進入波斯灣后,有這樣一段記述:“又自提■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余,至提羅盧和國(在波斯灣頭奧波拉以東近阿巴丹處),一曰羅和異國。國人于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焙V辛⒌摹叭A表”,“夜置炬其上”,就像今天在航路上設置的指引船舶夜航的航標燈。夜間有此燈導航,船舶不至于觸礁和迷失方向。唐代,廣州港亦建有十數丈高的航標燈,時人稱“光燈”。航標燈的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與海洋的征戰中取得的成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14950.html

相關閱讀: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