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風波:唐太宗曾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歷來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貞觀十七年的時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一來是所有庶出皇子中最為年長的(二皇子李寬早夭),二來貞觀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顯不成器的李?、李惲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貞觀十六年才開始上朝參與政務的李治自然不夠老練成熟。
“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晉王宜班于朝列。”(《唐會要?公主?雜錄》)
但是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所想到的。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么可能眼睜睜地坐看長孫無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怎么可能只被長孫無忌這么一勸,便立刻就此作罷。而且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
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嫡子們: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若是李恪在唐太宗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纯蠢钪尉湍苤溃钪芜@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疚之情。
更何況對于一個歷史人物來說,他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現在他本人的列傳中,然而《舊唐書》卻只在長孫無忌傳里將此事一筆帶過。想來就連史官也覺得,唐太宗雖然有過“欲立吳王恪”的想法,然而最后卻讓李恪的提名淪為了打醬油的,這件事對于李恪來說絕對算不上是什么多光榮的事跡,所以才會在他的列傳中根本就只字未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2237.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