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共在位34年(649-683年)。由于李治生性儒弱、平庸無能,導致當政時期大權旁落,皇后武則天垂簾聽政,他死后不久,武后臨朝稱制直至代李唐建武周,成就一代女皇夢。那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么偏偏選了這樣一個近似窩囊廢來接班,還差點把大唐江山給斷送了?
李世民與后妃們共生有14個兒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寬(619-?年)、吳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齊王李佑(?-643年)、蜀王李?(?-667年)、蔣王李惲(?-674年)、越王李貞(?-668年,武則天稱帝后發起“越王之亂”而被滅族)、唐高宗李治、紀王李慎(?-689年)、江殤王李囂(?-632年)、代王李簡(?-631年、趙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聰明賢淑的長孫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宮妃嬪。
根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皇位繼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禪當上皇帝的當年,就將時年8歲、原本聰明可愛的嫡長子李承乾確定為皇太子。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太宗守孝期間,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現非常好,大臣們有口皆碑。史書載:“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太宗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
從此以后,凡是太宗離開長安,都讓太子監國。但是年長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此后為沖淡此感,開始將興趣移轉到聲色犬馬上,還有同性戀傾向,以致于行為產生偏差,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貞觀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被處死。貞觀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終。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后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3809.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