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振奮人心-美主動向中國求和竟遭拒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陳曉楠(主持人):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的二次戰役結束,志愿軍收復了除襄陽以外的所有三八線以北地區,戰役殲敵3.6萬,其中美軍2.4萬,僅俘虜就達3000多人。巨大的勝利讓所有的中國百姓欣喜若狂,首都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游行,支援抗美援朝運動的浪潮也席卷全國各地,勝利的口號一浪高過一浪。

向漢城進軍,打到釜山去,將美國侵略者趕下大海。面對國內空前樂觀的民眾情緒和輿論報道,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卻處在緊張和焦慮之中,因為面對手中的戰報,他清楚地認識到,為了贏得這場軍事上的勝利,志愿軍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

僅僅在東線,我們就傷亡了4萬多人,其中凍死凍傷就高達3萬人,元氣大傷的9兵團三個軍,不得不在朝鮮北部進行休整,直到第五次戰役的時候才重新投入戰斗,而他的對手此時早已陷入混亂,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被徹底打破,在頃刻之間,華盛頓便從一個自信的堡壘,變成一個驚慌失措、缺少自信,自我疑惑的大鍋爐。

解說:對如何解釋這次潰敗,華盛頓的決策者們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他們用以搪塞民眾的說法是,中國軍隊突然展開了意想不到的大規模進攻,因而致使美軍失敗。但他們非常清楚,擊敗美軍的只不過是一個亞洲貧弱國家的裝備并不精良的的軍隊,且兵力也并不占優。

更何況,美軍同他們作戰的時候,擁有絕對的空中打擊優勢,海面支持和充足的火力保障。寒冷是相當可怕的敵人,它同時擊倒了美軍和中國軍隊,90%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被凍傷。除此以外,他們還要面臨著一些更致命的問題,他們在受到聯合國軍空中力量監視的同時,通信和補給情況非常糟糕。

王樹增(《朝鮮戰爭》作者):雙方戰壕僅僅相隔200公尺的時候,美軍在他的戰壕里就能喝到咖啡,士兵供應的那個單子當中,它就有熱咖啡,它就有牛奶,它就有火雞,但是200米之外的我們的士兵,一把雪一口炒面,戰爭已經進入肉搏狀態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士兵的兜里也就是倆土豆。

哈里·薩莫斯(原美軍第二十一步兵師退役上校):那時候的感覺是我們吃盡了苦頭,我們第二師的阻擊部隊傷亡慘重,我們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部隊,已經被北朝鮮部隊和中國軍隊打的七零八散了,我們被迫退到了“三八”線以南,算是被徹底地打敗了。

解說:直到中國軍隊追不上裝載著掠奪物的卡車時,美軍的撤退才不是那么艱難,但此刻漢城的安全再一次受到威脅,第八軍只有撤退到“三八”線以南50英里后才會安全。

有一位外國觀察員曾對美軍作了這樣的描述,他們從來就沒有研究過,或被教授過防御方面知識,而似乎只研究過如何機械地快速前進,他們不懂什么叫地區縱深防御,什么是全方位防御,美軍不明白如何滲透作戰,因而當側翼或后部受到威脅時,他們就手足無措。

美國人對朝鮮戰場的預期,無可避免的受到了重創,此時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以南的喘息休整,對于中國軍隊來說也更為有利,因為他們將因此得到更多的補給,一旦英勇果敢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得以重新組織,那么士氣受挫的聯合國部隊,幾乎不可能再堅持下去,戰斗中被俘的美軍受到了妥善的對待,然而個別的經歷令人感到恐懼。

哈利·杰·庫恩(韓戰老兵聯合會主席):一天晚上,他們把我們帶進一個小村子,我突然間聽到槍聲,還以為是我們的部隊來了,門開了,是一個北朝鮮的士兵,帶著一支從我們那繳獲的沖鋒槍,他們把槍抵在門上,我剛好挨著門的地方,他拿起槍對準我的頭,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停止了跳動,之后我看到他殺了我們二十個兄弟,不知是上帝還是一個中國兵奪過他的槍,把他趕走了,他們把我們從北朝鮮帶了回來,是中國人帶我們回來的。

解說:許多戰士在信中都表達了他們痛苦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在他們的家鄉被廣為傳播,一封布朗克斯的私人信件中這樣寫到,中國人正將美國人趕入這場地獄之戰,如果華盛頓的大人物們決定繼續在這里作戰,那么他們將會犯下終身最大的錯誤。我們對我們那些無能的容易犯錯誤的領導層感到失望。

有關方面不斷加劇有時看來是不理智的狂怒,給本來就陰郁沮喪的情緒雪上加霜,這種狂怒難免會導致迫切希望使用決定勝負的重型武器的呼聲。

博文·亞歷山大(《我們失敗的第一場戰爭》作者歷史學家):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杜魯門總統,是否會使用原子彈來改變美國的戰局。總統說僅僅是有可能,而實際上不僅僅是有可能、杜魯門總統準備讓麥克阿瑟將軍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

解說:在這個令人恐懼的緊要關頭,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迅速趕往華盛頓,試圖阻止這場針對中國的核戰爭,至此美國同意接受聯合國的停戰建議,恢復朝鮮戰爭以前的邊界,這時形勢已經出現了大逆轉,另外艾德禮首相還極力向杜魯門總統建議,以同意中國加入聯合國作為條件讓中國愿意坐下來進行談判。

國會和民眾的不滿越來越強烈,這表明他們已經受夠了這場戰爭,應該做出合理的讓步來結束戰爭。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深知,以前中國一直拒絕與聯合國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其條件是授予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他個人是不同意對中國做出讓步的,但迫于外來壓力,他決定做一個大膽的嘗試,違心地接受了聯合國的建議,沒想到中國拒絕了這個建議,于是在這場賭博中,艾奇遜獲得了勝利。

王樹增:你的任何口頭承諾,像毛澤東這樣的大政治家,是決不會輕易相信的,而且他認為是不會實現的,聯合國的席位問題是這樣一個原則,你必須首先剝奪臺灣當局的聯合國資格才行,但是這種承諾又沒有,怎么能相信你呢?

博文·亞歷山大:因為中國拒絕了這個建議,隨后美國政府就通過艾奇遜對外宣稱,中國是一個好戰的國家,是侵略者。

解說:美國空軍在其他盟國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開始羅列核打擊目標,b-29轟炸機再一次做好了起飛的準備。此刻世界是否將會被推入一個新的核惡夢的漩渦,似乎取決于聯合國部隊,遏制中國軍隊進攻的能力。

陳曉楠:志愿軍在入朝之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接連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役,平壤、漢城相繼光復,美軍節節敗退,戰線推進到了三七線,志愿軍內部也馬上出現了“從南到北,一推就完”的速勝言論。

然而無論是毛澤還是彭德懷都清醒地意識到,從三次戰役開始,美軍都是在有計劃的機動撤退,而不是戰略上的軍事潰敗,志愿軍并沒有大量地消滅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

慘烈的戰斗經驗證明,對于多次被我絕對優勢兵力包圍的美軍,不要說是一個整師,即便是一個團,也很難將其成建制地消滅,而美軍也在研究和總結志愿軍的戰術特點,他們終于發現了對手的破綻。就在這個時候,一場意外的車禍,對這場舉世矚目的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解說:12月中旬,一位參加過兩次重要戰役的英雄人物的突然死去,戲劇性的扭轉了這場戰爭,沃克將軍是一位公認的勇敢,堅韌的將軍。

羅伯特·布萊克《游騎兵在朝鮮》作者退役美軍上校):他身材不高,但卻是個很有能夠的將軍。他光榮地死于戰爭的早期,是那場戰爭最艱難的早期時候。

解說:指揮撤退中的第八軍已使沃克將軍筋疲力竭,況且如此大范圍的撤退,早已超過他的能力之外,他的死使部隊的士氣銳減,與此同時有傳言說,麥克阿瑟將軍正在考慮接替沃克將軍的人選。

12月23日,沃克正從司令部驅車外出,突然一輛卡車撞毀了他的吉普車。他的死亡方式與他曾經的上司,喬治·巴頓的死竟是如此的相似,勇敢的將軍沒有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于交通意外。

緊急時刻,麥克阿瑟將軍做出了重大而明智的決定,讓一位干練、倔強的領導天才接替沃克的職位。李奇微將軍曾因在西西里戰役和諾曼底之戰中表現出色,從第82空降師的陸軍少校提升到總司令。1944年他曾在阿登高地,任第18空降師的指揮官,他富于勇氣、做事果斷。

艾德文·西蒙斯(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準將):李奇微將軍使部隊的士氣得到了恢復,李奇微是我們任命的二十世紀中美國最棒的作戰將領。

解說:在李奇微第一次視察部隊后,他原先決定立即進行反攻的計劃被自己擱置了,之后他曾寫道,這是支令人不知所措的部隊,每個人都不能確定自己及上級的狀況,不能確定他們在哪兒,要做什么,只想知道何時可以回家。

他寫下了對這一支士氣低落部隊的失望,戰士們從狹窄的公路上走下來都感到膽怯,沒有無線電及電話保持聯系,他們甚至不敢行動,他們缺少應對敵人的想像力,而敵人會很快壓住我們的火力,并控制空中及周圍的海域,李奇微決定盡全力扭轉這種局面。

老兵1:第八軍訓練及作戰部指揮官,簡要匯報了撤退計劃,李奇微當場免了他的職。

解說:援兵正在趕來,但由于被稱為“管道”的兵力補充制度,太沒有人情味,致使士氣大打折扣,自新兵訓練就在一起的戰士,此刻卻要被拆散。

老兵2:管道制度,就是讓戰士填補各個部隊中缺編的人,戰士的感受好像并不重要,沒有被考慮到。

解說:麥克阿瑟將軍開辟了戰爭的第二戰場,這一條戰線是對政策決策層的,他反復地宣泄個人的見解,有時甚至是咆哮,他想表達的是聯合國軍隊最高統帥對戰爭的強硬看法。杜魯門發布了一項總統令,要求全體戰區指揮官,在所有的公眾演講中要格外慎言,言論要與美國政府及國防部保持一致。他不想擴大這一場戰爭的影響。

麥克阿瑟不斷的要求增派部隊,武器裝備,用轟炸機及海軍艦艇炮轟中國大陸封鎖其海岸線。他指責參謀長聯席會議破壞了他的計劃。

伯納德·特雷納(原美國海軍陸戰隊少將):尤其是在歐洲,麥克阿瑟開始失去人們的敬重,他們覺得一個想投擲原子彈的人一定是瘋子。在美國的白宮及參謀長聯席會議中,他也失去了一定的地位,但在具有美國精神的人民心中,他卻絲毫未失去昔日的榮耀。

羅德·帕斯卡爾(《目擊朝鮮戰爭》作者,退役美軍上校):李奇微統帥這支部隊后,重新改進了步兵的所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周邊設施,維護機槍的良好狀態,確保個人武器的配發到位等等,一切在兩三周內,就有了非常明顯的改進。李奇微堅持要進行一場進攻,時機一成熟,他就開始集合部隊向北進軍了,這對鼓舞這支部隊的士氣是非常必要的,畢竟這是一支曾經受到重創的部隊。

解說:到1951年1月中旬,中國參戰已經六周了,表面上看美軍危難的形勢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中國人民志愿軍,正以不可抵擋之勢跨國“三八”線,而第八軍卻還在竭盡全力地鼓舞士氣,尋找有效的領導路線,研究戰略戰術來穩定局勢,但事實上美軍的形勢,已經在悄然之中向好的方面發生了轉變。

王樹增:李奇微是一個非常重視細節的人,他研究出來對面戰壕里的中國軍隊的戰法到底是什么,所以說,他就說當中國軍隊進攻的時候,不要跟它打,一天退出30公里,一天退30公里,一直退到第7天,等退到第7天的時候,大規模反擊,為什么?他知道了,中國軍隊攜帶的裝備,彈藥、糧食等等這些東西只能維持7天,這一點來講,對中國軍隊來講是致命的。

解說:密蘇里戰艦在二戰期間就已經聲名大震,這艘戰艦是以杜魯門總統的家鄉命名的,并且總統的女兒也叫這個名字,所以它幸免了因預算削減而退役的厄運,它給美軍帶來了好運,艦上裝備的16英寸來福炮,可以實施精確打擊。

保羅·史迪威爾(《戰艦密蘇里號》作者)一枚16英寸射彈的重量近一噸重,豎起來幾乎與人同高,擊中目標時,它能炸出一個直徑為三十英尺的彈坑,這些炸彈可以越過山頂,并以極大的殺傷力擊中另一側的目標,我們很好的切斷了北朝鮮的海岸線。

愛德華·莫里達(美國海軍戰史學家博士):我們轟炸岸上的目標,攻擊機車,貨車和鐵路隧道,有時候炸毀橋梁和道路。

解說:務實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元帥建議,停止進攻,全軍休整,而毛澤東卻下令進行新一輪的攻擊。

喬瑟夫·亞歷山大(原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歷史學者):中國的確有過提出停戰很好的機會,并且那時他們還擁有充足的兵力,當時如果他們提出停戰,一定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可以挽救交戰雙方無數的生命,對中國本身也有許多益處,他們可以借此炫耀自己強大的戰斗力,將第八軍和第十軍從鴨綠江擊退,趕到了“三八”線以南,向世界展示中國是一個不可小視的新的世界強國,那的確是一個炫耀戰績的絕好機會,但他們放棄了。

陳曉楠:1951年初,和談的契機一閃而逝,中國人民志愿軍又先后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四次和五次戰役,而李奇微則抓住了志愿軍缺乏后勤保障,無法長時間持續作戰的缺陷,在每次戰役開始的時候,作逐次抵抗的撤退,而當對手被迫停止進攻的時候,立刻在第一時間發動兇猛的反擊,從而逐漸贏回戰場上的主動,雙方在三八線的南北兩側,進行了反復的搏殺。

解說:美軍的戰術似乎又回到了,二戰中被證明非常有破壞性的那個套路上,各部隊直線進發,大范圍的攻擊和防御,陣勢翻天覆地,到頭來卻使得部隊精疲力竭。李奇微認為現在已不需要橫跨朝鮮半島猛烈的機動作戰,沒有什么特別的戰斗目標,值得他們耗費更多的兵力,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他的命令下去大量地殺傷對手。第八集團軍,將是一支新生的擁有強大武器的部隊。

艾德文·西蒙斯:在某種程度上,進入朝鮮的我們的部隊是一支糟糕的部隊。一方面他們沒有準備好戰斗,另一方面他們認為他們僅僅需要執行像在日本一樣作為占領軍的職責,但是這支部隊成長起來了,尤其是在李奇微將軍接管部隊之后,他的第八軍迅速成長為一支真正的戰斗部隊,幾乎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好的。

解說:形勢對美軍本來可以越來越好,但中國軍隊憤怒了,他們拼了全力對敵作戰,突破并消滅了南朝鮮的軍隊,及少量前來增援的美軍,眼看中國軍隊就要全速切斷美軍后退之路,從前的敗戰似乎又要重演。局勢非常緊張,在李奇微將軍的指揮下,第5騎兵師的坦克前來支援,他與第二十三步兵團共同防御,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

李奇微并沒有給中國軍隊喘息的機會,他組織了八個師共10萬人發起反攻,他稱這次進攻為“殺手行動”。隨著戰爭指揮權平穩地落到李奇微的手中,公眾焦點也逐漸轉向這位將軍,而同時麥克阿瑟正漸漸失去他的光環,在部隊準備向前推進時,他出現在李奇微的指揮營帳里。

博文·亞歷山大:麥克阿瑟走進營帳看了看所有計劃,然后轉身對站在那里的新聞記者說,我們剛剛命令再次發起進攻,好像進攻是他的主意,但實際上計劃自始至終都是李奇微做的。

解說:“殺手行動”之后,便是“撕裂行動”,后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地消滅敵人,就像要占領可能多的高地一樣。部隊向北穩步推進到所謂的“愛達荷線”,這些戰線是作戰參謀部以美國各個州名命名的,它們只是前沿攻擊點之間的連線,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意義。

3月14日,聯合國軍先頭部隊再一次收復漢城,在討論是否再一次“跨過”三八”線時,聯軍的指揮官員們意識到,應該讓部隊做適當的休整,因為他們已經在朝鮮半島連續征戰數月早已精疲力竭。

美軍第八軍實施了一項政策,不作戰的部隊到日本進行為期五天的休整,休整時間盡管很短,但對士兵們來說,卻是個渴望實現的夢想。

卡諾·拉莫巴蒂(美國韓戰老兵):這的確有點像你在短短幾小時內,便從地獄升到天堂一樣,平坦大道,奔流不息的江水,各種各樣的食品,以及軟綿綿的床,頭幾個晚上真還有點像基督教青年會,我們還要了早餐,種類繁多的美式早餐非常美味,真是讓人心曠神怡。短短的五天真的非常美好,但因為還有戰爭在進行,我們開始擔心留守戰場的戰友們,所以我要回到戰場上去。

解說:1951年3月27日,李奇微的部隊再一次越過三八線,這一次沒有人一下子就把目標定在一定要打到鴨綠江,此次定下的目標是具體而有限的,而且會按計劃逐一實現。

在清醒地認識到美國的兵力、實力之后,共產主義陣營決定加強自己的戰斗力量,他們開始計劃組織一次更大規模的春季進攻,將有19支中國軍隊參與到這次進攻中。

這時麥克阿瑟將軍的想法再一次被拋棄,當美軍部隊指揮層決定機動制敵時,這位老兵憤怒了。他建議對中國實施大規模的空襲,用放射性廢料制造無人區,同時在敵人后方展開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他指責其他指揮官密謀反對他,狂嚎著要挽救南朝鮮人民。

4月5日,眾議院宣讀了麥克阿瑟將軍寫給共和黨代表喬·馬丁的一封令人意想不到的信,麥克阿瑟將軍想通過這一封詞藻華麗的信,讓國內間接地了解到他被禁止發號施令的始末原由。這封信的結尾寫道,勝利就是一切,這是永遠的宗旨,他號召美國人民給予他支持,結束他事業的不順利。

杜魯門總統已經決定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他這樣寫道,我再也無法忍受他的桀驁不馴,但這并非易事,因為即使政府及海外盟國的高層人士都同意撤他的職,美國民眾的反對也會相當的激烈。

杜魯門總統:我深感遺憾,迫不得已作出這樣的決定,麥克阿瑟將軍是我們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一,但是與全世界的和平事業相比,區區個人又何足掛齒呢?

解說:當這一位為美國做出過杰出貢獻的軍事將領獲悉他的厄運時,他被免職的消息早就向世界公布了。他說,他戎馬生涯52年后,遭到了公然的羞辱。

王樹增:顯然杜魯門在推卸責任,這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出現差錯的時候,總要找一個替罪羊嘛。

解說:中國古老的兵書《孫子兵法》上有這樣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麥克阿瑟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正是因為對這個東方古老國度的不了解,對中國軍隊的作戰思維缺乏認識。

當他率領的美軍在朝鮮半島上,與中國軍隊相撞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軍事生涯中悲劇的開始。他選擇了這個曾宣布過,他被撤職的政府最高指揮臺來做最后收場,在這個非常動情的演說中,這位偉大的軍事人物,向這個悲傷的國家做了最后的道別。

麥克阿瑟:參軍是我年少時的希望與夢想,都得到了最大滿足,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漸漸的遠去了,現在我的軍旅生涯結束了,其實也只是遠去而已。

陳曉楠:作為二戰時期美國最杰出的軍事領袖和太平洋戰場上最大的英雄,麥克阿瑟在到達他人生中又一次輝煌的頂峰之后,迅速地衰落了,與其說他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不如說他是被中國人打下去的。

實際上遭受這種命運的呢,也遠不止他一個人,比如一年之后,解除麥克阿瑟職務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也黯然宣布不尋求競選連任,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由于帶領美國卷入了這場,毫無勝利希望的漫長斗爭,第二個總統任期對他來說,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曾經大聲叫喊著,領導美國走向勝利的大人物們紛紛下臺了,而幾十萬的美國軍人,依然在朝鮮的戰場上流血,對于他們而言,又哪有什么勝利可言呢?

博文·亞歷山大:因為中國拒絕了這個建議,隨后美國政府就通過艾奇遜對外宣稱,中國是一個好戰的國家,是侵略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19359.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