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經過漢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家法各異,流派眾多。在漢代有今文古文之爭,家法師法之別。東漢末,鄭玄企圖統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鄭學”體系。三國兩晉,王肅創立“王學”,起而與鄭學為敵。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的分離,而有南學與北學的紛爭。至于儒學內部群經異說,諸師異論,更不下數十百千。紛紛攘攘,至有互為水火之勢。五經越解越暗,圣學越講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學的經世致用和發揚光大。在中國歷史上,繼承漢學風格,完成解決儒學內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之爭,鞏固儒學壁壘這一統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穎達。是他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內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于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采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保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后代學者有所鉆仰;也由于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為經學的標準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孔穎這就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61754.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