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學、歷法、兵法及樂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于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并從此逐步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順之又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于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并以"未嘗較聲律、雕文句"的陶淵明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的沈約加以比較。說前者的作品為"第一等好詩",指斥后者之作"不免為下格"。唐順之上述見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門知縣書》中,較全面表露出來,其反七子模擬、剽竊傾向異常鮮明、激烈,呼吁文章應"如諺語開口見喉嚨者"。
唐順之的文章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文風簡雅清深,間用口語,不受形式束縛。如《信陵君救趙論》,立足于社稷,批駁以私義救人。"詞嚴義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如對席論辯,一氣呵成而結構謹嚴!睹魇贰氛f唐順之文章"?洋紆折,有大家風"。就此文來看,不為過譽。他的記敘散文《竹溪記》,本應約為園寫記,而著眼于園名的由來,贊揚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諧于俗"的品德。文筆清新流暢,別具一格,立意新穎。唐順之其他記敘散文,大多有敘有議。往往敘中擇其一點,引申開來,情思遐飛而哲理蘊其中,自然渾厚而暢達豁然。如《西峪草堂記》、《書秦風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記》等,皆能看出此種特色。唐順之還沒有完全擺脫復古主義理論的束縛,他師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還有八股文作法的影響,此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順之等唐宋派為后來撼動后七子文壇統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點開拓作用。當然,唐宋派與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不能相容的。
唐順之著作有《荊川先生文集》,共17卷,其中文13卷,詩 4卷。輯有《文編》64卷。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編列,其中選錄了大量唐宋文章。唐順之其他著作尚有:《右編》40卷,《史纂左編》124卷,《兩漢解疑》2卷,《武編》10卷,《南北奉使集》2卷,《荊川稗編》120卷,《諸儒語要》、及舊本題為李攀龍撰唐順之校的《韻學淵!12卷等。近代林紓輯有《唐荊川集》,為較通行的唐順之選集。
二,生平
唐順之(1507-1560)出生于一個讀書人家,父親唐寶曾任永州知府,在順之的幼年時代,父親對他管教甚嚴,寫字如不端正就會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親也會時常責罵他。順之天生稟賦聰明并且極具個性,在同齡人中屬佼佼者。順之酷愛讀書,父母除對其嚴加要求外,并不時為他尋覓當代的名師為其輔導,因此學業有成。在唐順之23歲那年(嘉靖八年),他參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
此年擔任主考官的是當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璁(當時他的權位相當于宰相),他喜見自己能收羅到唐順之這樣的人才而十分高興,因此欲利用他的權勢越級提拔唐順之到翰林院為官?墒菦]有想到這個初入仕途的讀書人唐順之,在這個風云莫測而又十分險惡的官場面前顯得十分謹慎,他竟婉言謝絕了這位權傾一時的主考官的知遇與栽培,情愿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職。這自然讓這位好心的主考大人十分掃興!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唐順之終于又被調入翰林院任編修,參校累朝《實錄》。因為不肯依附當年賞識他的主考官,而現在掌握宰相大權的張璁,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張璁開始擱置不批,恰好此時左右有拍馬屁者私下告訴張璁說“唐順之一直不愿在你的手下做事,一直要疏遠你,你又何必苦留他!”張璁前思后想認定是這么一回事,心中更十分惱怒,心想這廝好不識抬舉!一怒之下準其還鄉,并表示永不再讓他當官!
一直到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讓他復職,但不久又因自己的意見與上級不一致而被削職為民。
唐順之雖然離開官場,但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依然沒有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于是決心退下來潛心讀書。
唐順之回鄉后開始住在宜興山中,后來覺得還是不能遠離城市的繁囂,便又遷居到更僻遠的陳渡莊,閉門謝客,把時間和精力都用手鉆研《六經》、《百子史氏》、《國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晝夜講究忘寢廢食。在這些遠寓官場的時日里,他還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歷、山川地志、兵法戰陣,下至兵家小技。例如他在三十六七歲時曾向一位河南人楊松學習槍法。在文藝方面也有許多專家學者聞風前來與順之共同研討學問,互通有無。那時連明朝的皇帝也是崇尚道教的信徒,也許是當時的社會風尚,順之和道士們也常有交往。
那時的“罷官”相當于現在的開除公職,這對于有氣節的唐順之來說可算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他在城外陳渡住在簡陋的茅舍里,晚上睡在門板上,直到有的朋友看了不忍,花幾兩銀子給他置辦了一張小床,這才從門板上換了下來。順之日常穿著極簡樸,經常是身著穿了有十來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鄉,交通往往是乘船,他和一般鄉民出入坐船。同船的人們也不知他是何許人?有些言語上的沖撞、辱罵,甚至在行動上欺侮他,他都逆來順受,從不與人計較,更不顯露自己知識分子或做過官的身份。他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爐;夏天不?扇子;出門不坐轎子;床上不鋪兩層床墊;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個月只能吃一回肉。他要用這種自苦的辦法使自己擺脫各種物質欲望的引誘,以求平心靜氣地正確對待客觀世界的—切。
唐順之生活的明朝嘉靖年間,皇帝也是個又專制又腐朽的昏君。北有蒙古俺答大舉入掠京畿,東南沿海則以當時日本正處于割據分裂的“戰國”時代,日本內戰中的敗將潰兵便糾集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裝掠奪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倭寇”。當時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巨商和海盜與倭寇相互勾結。沿海各地的“海商大賈”、“浙閩大姓”們為了牟取厚利,大規模進行走私,成群結黨,分泊各。港,明朝政府不能禁止。后來竟演為亦商亦盜,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集結了幾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蘇等地的沿海登陸,搶掠了幾十個城市。甚至上海被圍困,知縣以身殉職。沿海的官吏和士兵劇、怯懦,不敢抵抗,見了倭寇就逃,這使倭寇侵略的氣焰越來越猖狂!
那位嘉靖皇帝束手無策,他想倭寇來自海上,想必是得罪了海神,于是指派他的得力大臣趙文華去祭海神以求寬恕!
這位朝廷重臣趙文華明知光靠祭海神恐怕還是不成的!當時明朝南北寇虜交侵,武才奇缺,他冥思苦想,又經多方舉薦,終于想到和他一同中進士而今在家閑居讀書的唐順之。他深知此人極有才學,不但滿腹經綸,且有治國平天下之大志,并且通曉軍事,曾在兵部任職。據記載當時舉薦唐順之出山的奏折亦有50余件之多。
當時危害東南沿海一帶各大城市的倭寇,并非是三五成群的賊寇,而是擁有兵力相當于現代軍隊三五個師團的武裝力量,因此攻城略地,蘇州、松江、寧波、臺州均曾遭其蹂躪,殺戮之慘狀亦如現代日本侵略軍種種獸行!無奈的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五六年之久,當時明朝的軍隊就是沒有力量紿倭寇一點教訓!唐順之面對這樣的現實也是氣憤得吃不下飯,尤其令人發指的是他在蘇州曾經目睹倭寇以刺刀刺殺我們的嬰兒作為消遣,唐順之遇見此事后,痛心疾首,下定決心要與倭寇拼個你死我活!因此他決定放下書本,為民請命!
唐順之回到兵部復職后,首先到京師附近的練兵基地薊鎮,制定了整頓這支無力抵抗外侮的軍隊方案,然后與總督胡宗憲商議討賊御寇的策略。他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因為倭寇登上了陸地,我們的田園廬舍生命財產勢必都要蒙受巨大損失。但是那時的將校兵卒都怕海戰,甚至見了水就害怕!因此他們常常假借種種客觀原因躲藏在內河的港灣內不敢出戰,這給海上來的倭寇提供了登陸而來,來了就能任意搶掠滿載而去的機會。順之見到人民遭此苦難,常常皺著眉頭慨嘆地說,老百姓遭受橫禍,等于用刀子剜我的肉,對于死難的父老鄉親,我怎樣才能給他們以慰藉呢?于是他決定親自下海去體驗一下海上的生活。他從江蘇的江陰剩凸駛向蛟門大洋,一晝夜走了六七百里,跟隨他前往的人在風浪中或驚駭萬狀;或嘔吐不止,可是順之本人卻意氣風發鎮定自若,他在海風怒吼驚濤駭浪的隆冬黑夜的海上,把躲藏在港灣內不盡職守的將官們捉住法辦,嚴懲之下,這些拿了公家俸祿卻貪生怕死貪圖安逸的將官們都兢兢業業地認真盡責了。常因看見風帆就以為唐順之的船來了,連忙整頓軍容,不敢稍有懈怠!
倭寇因為知道明朝軍隊無力與之抗衡,五六年以來他們可以任意在東南沿海各大城市搶掠,因此干脆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營做根據地。
一次唐順之率領船隊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懸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較量了一仗,大獲全勝,消滅倭寇120人,擊沉其兵船13艘,繳獲無數戰利品,這是當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其后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順之率副總兵劉顯馳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順之連忙回來支援,他親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見軍容嚴整再不敢出戰!
唐順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一年夏天一連好幾個月都生活在海上,不幸染病,但他仍然支撐著病體泛海,度焦山,至通州病逝于海船之上,年公54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74853.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