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玄奘西游[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玄奘(600—664年)俗姓陳,名諱(huī),洛州緱(gōu)氏人(今河南偃師緱氏鎮),23歲出家,玄奘是其法名。后人稱他三藏法師(三藏是對佛教經典的三個部分——佛經、戒律、論述與注解的總稱,通曉三藏的僧人被稱為三藏法師)。唐初,他在四川、長安研究佛教理論,感到佛教宗派眾多,佛經譯文多誤,自己無所適從,決心到天竺學習佛經,研究解決關于佛教教義的一些疑難問題。627年他從長安出發,雜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門關獨自西行。經過白天熱風如火、夜晚寒風如刀的八百里流沙(即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他在路上丟失了行李,有五天滴水未沾,幾乎昏死,但他戰勝千難萬險,穿過新疆。越過蔥嶺,通過中亞,于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參謁訪問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許多高僧。632年末,到達摩揭陀國,來到那爛陀寺。
玄奘西行圖點擊上圖放大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該寺主持(當家和尚)戒賢是印度的佛學權威。玄奘到達時,2000多人持香、花沿路迎接。90高齡的戒賢,本已不再講學,為表示對中國的友好情誼,特收玄奘為弟子,用25個月的時間給他講了最難懂的佛經──《瑜珈論》。他用了5年時間精研佛學理論,取得優異成績,成為那爛陀寺十大法師之一。接著他外出游學,環游印度半島,一路多次參加佛學辯論會,戰勝許多學者,聲譽滿天竺。642年返回那爛陀寺,主持寺內講座。戒日王曾會見玄奘,向他問起唐太宗和中國音樂。玄奘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情況,稱頌唐太宗的功業。引起戒日王極大興趣,隨即遣使至長安通好。643年,玄奘謝絕戒日王的一再挽留,決心回國。戒日王及當地人民送他幾十里路才灑淚而別。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出城迎接,長安城成千上萬老百姓走出坊門歡迎他,他把帶回的佛經陳列在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觀眾幾十里不絕。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極有興趣地聽他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他隨即回長安開始了佛經翻譯工作。20年間譯出佛經75部2335卷。這些佛經后來在印度大部失傳,中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重要文獻。由于他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譯文流暢優美,有些專用名詞如“印度”、表示時間的詞“剎那”就是他確定下來的。
玄奘還根據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記載了親歷的220國、傳聞的28國的情況。涉及地域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他把當時各國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等一一寫下來,內容豐富生動,準確可靠,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材料,F在《大唐西域記》已譯成數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興教寺是唐高宗敕建的。玄奘葬骨塔塔底詳細記述了他的生平,底層的磚洞里,塑有他的塑像。來源:懷柔教育資源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94066.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