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禹并不是一兩個人的姓名,而應該是一個氏族的姓名,可以稱為鯀族、禹族。一個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業的。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嚴格來說僅靠一個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沒有辦法全部完成的
■鯀禹關系,有父子關系的個案,但整體上是姻親關系、兩個氏族的關系。鯀被殺,也是整個氏族遭受懲罰。所以,禹族有與他族聯姻的跡象,如"禹生于石"說的就是禹族的一支與山石族建立了婚姻聯系
■大禹治水的大公無私故事、大禹傳啟"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織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帶有天下為公的理想
做古史研究和神話研究,有一個話題是繞不過的,那就是鯀禹問題。他們是父子關系嗎?是人還是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真就像有些人說的,背后另有隱情?這些問題,值得好好討論。
禹僅僅是一條蟲嗎
上世紀前期,顧頡剛有幾封關于夏禹問題的通信,大體上否定禹是一個人,而認為其是一條蟲,或者一個神。由此,揭開了古史辨偽的序幕,后來更一發不可收,不僅否定堯舜禹的真實性,而且對于夏商的歷史也開始神話化解讀,并對于漢代的造假進行了深度批判。在這個基礎上,顧頡剛提出了古史的"層累的構成"觀點,即時間越晚,古史的歷史越長。換句話說,古史是后代建構起來。這些討論非常有意義,一方面可以讓人看到觀點的部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結論太過武斷,并不都是正確的。
說禹是一條蟲,并不是顧頡剛的發明。早在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說"禹:蟲也。從?,象形"。拿一個動物的名字來給自己命名,在古代其實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就像現在還有很多人取名叫什么龍、鳳、駿、虎一樣,是以物自況,是某種文化追求。清代段玉裁在為《說文解字》做注釋時也曾直言:夏王以為名,學者昧其本義。大意是指,夏朝國王用了一個本來是蟲的禹字為自己命名,并不是說禹就是一條蟲。
那么,禹這個字本意所指的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知道,蟲是古代對于走獸爬蟲的統稱。比如,老虎也可以叫做蟲。段玉裁根據禹的古文,認定這個蟲是四足,與龍四足相吻合。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在中華民族中具有優勢地位,而夏族就是龍族。為此,他還列出七條證據來論述。夏族禹族為龍,基本上是學界的共識。于是,我們可以說古文禹是一條蟲,而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禹是一條龍。
如同禹的本義是指蟲,鯀的本義則是魚!墩f文解字》解釋:鯀,魚也。那么,為何鯀禹要拿動物來命名呢?我們一般解釋為古代社會的圖騰崇拜問題。
嚴復把西方人類學的圖騰概念引入中國后,圖騰觀念也隨之進入中國的學術話語之中。圖騰,大體上是說,古代氏族認為自己的來源與某種動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物、神物有關。那個帶來氏族生命的對象一般會成為氏族的崇拜對象,這個對象在西方學術話語中被稱為圖騰。我們古代將其稱為什么呢?可以對應的是"姓名"或者"姓氏"。只是我們姓名的內涵更加豐富?梢钥吹,既有鯀禹這樣的姓名,也有姜(羊?炎帝)、舜(草)這樣的姓名,到現在我們的姓名中還有龍、馬的存在。
中國的姓氏與圖騰關系很密切。有研究指出,鯀禹并不是一兩個人的姓名,而應該是一個氏族的姓名,可以稱為鯀族、禹族。一個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業的。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嚴格來說僅靠一個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沒有辦法全部完成的。
僅以治理冀州為例,《史記》 這樣記載:從壺口開始,一路到大海,沿途山河治理,豈是十三年可以完成的?這僅僅是冀州,還有其他八州呢?所以,定九州是禹族世世代代治理山水的功業。
鯀禹之間有啥關系
鯀禹什么關系,似乎后人都知道:他們是父子關系!妒酚洝吩疲"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這是說得明明白白的事情,本應該是沒有什么好爭論的。但前面說過了,鯀是一條魚,禹是一條龍,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們難道不是一家子嗎?
鯀禹故事,其實很好地詮釋了古代的婚姻形態:外婚制。按照圖騰內婚禁忌原則,龍族是不能與龍族婚配的,否則會造成氏族的退化乃至衰敗。從這一點看,人類社會的看法基本上是共同的,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例外。
我們看鯀族與禹族的婚姻,就知道這是兩個部落的聯姻。鯀族的孩子,其父親是來自禹族的。這樣,禹也可以說是鯀的父親。一般而言,兩兩比鄰而居,即所謂兩合氏族,為了婚姻的需要,必須有這樣的婚盟。當然,由于鯀族、禹族是大族,也會有與其他氏族聯姻的情況。但總的來看,鯀禹聯姻是長期的婚姻聯盟。
鯀是一條什么魚呢?研究相關的文獻可以得知,鯀是甲魚族,即龜鱉族,且是一個三足鱉。龜鱉本是神圣之物,被人玩壞,此是后話這里不討論。鯀的婚配是誰?有觀點說,禹的父親鯀,娶了修巳為妻。這個材料很有意思。修巳就是長蛇,不就是龍嗎?所以,禹繼承的是母親的龍圖騰姓氏,而不是父親的龜鱉圖騰。
中國歷史上的所謂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其中,那個玄武是龜和蛇纏繞在一起的。有學者指出,這是鯀禹族聯姻的一個圖騰,我是支持這個觀點的!冻o》中的"虬龍負熊",其實也是鯀禹聯姻圖騰的描繪。據說,鯀治水不力被殺,化為黃熊。根據古人的解釋,這個熊下面應該是三點,或者就是"能",就是三足鱉。能字本身是頭頂一只腳,右邊兩只腳,是不是三足鱉的象形字?所以,虬龍負熊就是虬龍負能,即長蛇與龜鱉纏繞,即玄武圖像。
所以,鯀禹關系,有父子關系的個案,但整體上是姻親關系、兩個氏族的關系。鯀被殺,也是整個氏族遭受懲罰,由此逐漸衰弱。所以,禹族有與他族聯姻的跡象,如"禹生于石"說的就是禹族的一支與山石族建立了婚姻聯系。大禹與涂山氏的婚姻,就是后來這個新的婚姻聯盟的延續。
神話蘊含的歷史信息厚重。鯀禹的關系,古往今來更是迷惑了不少人。但從現代民俗學的角度入手,這團亂麻還是可以解開的。
涂山氏嫁錯人了么
涂山氏與禹的情感故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人。史書上說,大禹治水,兢兢業業,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初是《孟子》在講述這個故事,后來《史記》進一步闡述,所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便成為大公無私的經典故事。
一般認為,大禹道德崇高,為疏浚河流、治理水患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才有這樣的敘事。但前些年,有一位老師對此的解釋是,大禹在外另有女人了,所以不回家。相關論調,引起了爭議乃至強烈不滿。不過,這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講述,可能真不完全是為了治水。大禹時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其中最為重要的婚姻形式改變就是"從女居"變為"從夫居"。大禹是父系觀的主張者,而涂山氏堅持母系傳統,夫妻二人有矛盾。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轉型期的一出凄婉悲劇。
繼續看他們的交往,就是那個著名的送飯故事。最終,可能涂山氏有所妥協,跟大禹去了,變"從妻居"為"從夫居"!渡胶=洝防镞有這樣一段描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為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這段故事把治水與娶妻兩件事合在一起敘述,其中有很多信息值得關注。
第一是涂山氏去為大禹做飯了,體現出涂山氏對于婚姻居住模式的妥協。
第二是禹化為熊,其實也是那個"能",三足鱉。禹為什么要化為三足鱉呢?他是不是在懷念鯀族,不一味追從母族的長蛇圖騰呢?這里的"化"字,是改變的意思。涂山氏感覺大禹不尊重他們新的婚盟關系,所以覺得難以接受,最終還是走了。
第三是涂山氏化為石,標識了她的母系山石圖騰。而大禹的"歸我子"三個字,突出地表現了子女屬于父系的時代變遷。
基于此,我們會理解,禹事實上把王位傳給啟,意味著改變了中國早期國家制度的形式,是父系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家事折射氏族轉型
鯀禹的家事,是當時天下變遷大事的縮影。
一方面,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型的時期,社會沖突加劇,就連男女愛情也不得不被迫卷入洪流之中。
另一方面,大禹治水的大公無私故事、大禹傳啟"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織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帶有天下為公的理想。這就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社會,將天下視為自己的家,又把天下治理視為統治合法性的一種傳統。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把鯀禹故事視為鯀禹聯盟兩代人治理洪水的英雄傳奇。鯀在治理過程中出現問題被殺,更是令很多人感到惋惜并為之打抱不平。這種樸素的感情,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寶貴之處。而治水的故事與家庭的變故聯系在一起,又讓神圣的敘事本身成了一段歷史的傳奇。今天,大禹成為中華兒女認同的圣賢之一,國內不少地方有景觀在講述、紀念這位偉大的人物,恰恰說明了神話的強大活力。
無論是神話變為歷史,還是歷史成了神話,鯀禹故事都是中國歷史與現實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神圣敘事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甚至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6702.html
相關閱讀: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