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歷史,自秦朝以來,基本就是儒家的發展史。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政策的實施,儒家開始正式作為封建帝國的官方哲學而流傳于世。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賢人的力量感化眾生,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可就是這樣一個提倡人治的學派,竟然誕生出一個提倡法治的儒學宗師,他的思想學說,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是儒家先秦時期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此獨樹一幟而驚才艷絕的人物是誰呢?
姓氏被叫錯兩千多年的悲劇人物
這個人我們多多少少聽過他的一些名頭,他叫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人,也就是今山西安澤人。戰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人們一般都以為荀子姓荀,這其實是一個錯誤。有人說,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所以稱呼荀子為孫卿。
可是,除《史記》,先秦兩漢的著作都稱荀子為“孫”。特別是《荀子》一書,幾乎都稱“孫”。韓非為荀子學生,其著作也稱“孫子”。所以,稱荀是后起之說,荀子當為孫子。
“三進三出”的最牛校長
荀子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后人對荀子爭議頗大,有的說他是孔門嫡傳,有的說他是儒門異端;有的說他是法家,是黃老思想家,有的說他是經師,是專制主義理論的祖師……
荀子之所以如此引人非議,在于他思想之駁雜。先秦諸子的思想傾向都很鮮明,學派歸屬一般不成問題。只有荀子是個例外,在他的統一的理論體系中融匯了不同學派的思想觀點。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學術氣象,奠定了荀子思想巨人的獨特地位。而他這種駁雜的思想來源,與他在稷下學宮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稷下學宮可謂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學術機構,齊國稷下之學正盛,齊王招集天下賢才而“尊寵之”。田驕、慎到、接子這些著名的學者,都齊聚齊國稷下學宮,號為列大夫,享受優渥的政治生活待遇,不治而議論,作書以刺世。荀子來稷下游學,但他對諸子之事都有批評,認為“非先王之法”,當時的他已經五十歲了。
公元前286至前285年,齊王滅掉了宋國,荀子曾進行諫諍要重視德治,但當時剛取得軍事勝利,正在高興頭上的齊王怎么會掃自己的興呢?荀子的主張當然不獲采納,于是失望的荀子就離開了齊國,結束了他第一段稷下學宮的生涯。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韓、魏、秦王國之師攻齊,陷齊都臨淄。齊襄王復國后,吸取先王的教訓,又招集亡散的學士,重整稷下學宮,“修列大夫之缺”。這時,荀子在楚國,正逢秦將白起攻楚,陷郢燒夷陵,舉國大亂,楚人倉惶遷都于陳。
荀子在戰亂中離楚來齊,參加稷下學宮的恢復重建工作。由于田驕等老一輩的學者已死,慎到、接子又不在齊國,荀子憑他的學識和才德,在復辦的稷下學宮中“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可謂稷下學宮的領袖,成為稷下學宮有史以來最牛的校長。
一生漂泊,客死他鄉
齊襄王死后,荀子在齊國郁郁不得志,秦國于此時聘請他入秦,荀子遂離齊赴秦,對秦國的政治、軍事、民情風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進行了考察。他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力術止、義術行”。秦昭王雖然口頭稱善,但他事實上正忙于兼并戰爭。所以荀子的學說在秦國無法得到推廣,于是荀子又只好離開秦國而往游他國。
后來,荀子到了趙國,曾在趙孝成王前與臨武君議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張,以“王兵”折服了臨武君的“詐兵”,使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都不得不稱“善”。但處于“爭于氣力”的當時,趙王“卒不能用”。于是他只好離開家鄉而又回到齊國。
齊國這時齊王建在位,但朝政由齊襄王的皇后控制。荀子向齊相進言,論述齊國內外大勢,勸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并對“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的弊政進行了批評。
結果,正如《史記·孟荀列傳》所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避髯永溲赃M諫反而受到了讒言的攻擊,因此他在齊國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轉而赴楚,正碰上楚滅魯新得蘭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
荀子在楚為蘭陵令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任職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進讒,于是他只好離楚而回到趙國。在家邦,荀子這次得到了較高的禮遇。任他為“上卿”或“上客”。楚人聽到后,就勸諫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請孫子于趙”。荀子致信辭謝,對楚政多所批評。春申君深為后悔,又一再堅請?赡苁菫榇荷昃恼\意所動,荀子又回到楚國,復任蘭陵令。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春申君死于政治斗爭。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廢官居家于蘭陵!爸鴶等f言而卒,因葬蘭陵”。最后客死于蘭陵,結束了他短暫而又輝煌的傳奇人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6084.html
相關閱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