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為明末重要大臣,并深受崇禎皇帝寵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后來他在松山戰役失敗后降清,于是有人將他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洪承疇出仕之道,相當艱辛。他雖說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輩時,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疇出生之時,已是家境貧寒了。他11歲時不得已而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腐干,也曾走街串巷叫賣。不過,洪承疇自幼聰慧,叫賣豆干之余,常在其族親洪啟胤所辦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有抱負,便免費收洪承疇為徒。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甚得賞識。其老師洪啟胤先生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明末政治腐敗,農民紛紛造反。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先后起義。洪承疇在鎮壓農民義軍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其政治與軍事才華。他從參政、巡撫,一直做到了陜西三邊總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洪承疇最大功勞,就是俘殺高迎祥、大敗李自成。一時間,洪承疇名聲大噪。他的軍隊亦為稱為“洪軍”。自此,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甚為賞識、且屢有嘉獎。崇禎11年(1638年)9月,皇太極攻占義州,圍攻錦州,關外軍情甚急。清史稿稱:“莊烈帝(崇禎)徵承疇入衛。明年春,移承疇總督薊、遼軍務”。崇禎12年(1639年)春,崇禎不得已,下令將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統領關外軍務。在崇禎看來,此時滿清之威脅,已大大超過農民起義軍了。因此,他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希望洪承疇當之大任,挽大明于既倒。
然而,洪承疇卻辜負了朱由檢的“似海君恩”。松山兵敗,洪承疇被俘。起初,洪承疇亦臨死不懼,似乎決心以死謝恩,曾“延頸承刃”,始終不屈。不過,也有學者稱,洪承疇之舉,完全是一種求生之智慧,借以抬高自己的籌碼。于是,便發生了皇太極招降洪承疇的故事。清宮戲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繹。比如,令莊妃親近洪承疇,親喂人參湯等等。
此時此刻,北京城里的崇禎皇帝在做什么呢?朱由檢自以為,洪承疇此番必死。他根本不會想到,洪承疇也會變節。清史記載:“莊烈帝初聞承疇死,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并列。莊烈帝將親臨奠,俄聞承疇降,乃止!背绲澔实巯铝钶z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于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同時祭悼的,還有被殺的巡撫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崇禎震諤不已。
洪承疇的德行操守,在崇禎一朝是頗有名聲的。洪承疇講忠義,也是普遍的評價。如此忠義之人,怎么會變節呢?以崇禎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這個祭悼儀式草草收場了,“遂御祭始罷”。不過,這件事,朝廷并沒有張揚。多年之后,當滿清入主北京之時,老百姓才知道,這個“忠義之人”洪承疇居然還活著。錯諤之者甚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9849.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