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服是皇帝的龍袍中的一種,是皇帝祭天地、宗廟時與袞冕配套使用。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此件緙絲袞服為右衽大襟、寬袍闊袖。袞
中國傳統的袞衣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
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后身各3,兩肩各一。十二章紋樣分布在兩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实凼,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于裳,十二旒冕。親王上衣繪山、龍、華蟲、火、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九旒冕。
其實親王以下就不能被稱作袞服了,因為親王以下的冕服不繡龍,但明代都稱為袞冕。
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紋袞服
世子七章,八旒冕?ね跷逭,七旒冕。朝鮮曾獲賜五章袞衣,后建文賜朝鮮以郡王爵服九章袞服,遂為定制。
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據載,十二章圖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為天子禮服上的裝飾。
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
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
龍,變化無方,取其神。
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為宗廟祭器,繪虎、?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彝繪虎,是取其嚴猛,繪“?”(一種長尾猴),是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
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又有一說,按八卦方位,白為西方之色,黑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為八卦中的乾位,乾為天、為陽,故象征剛健能斷。
黻形為“?”,一說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說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
這十二間圖案,雖然古人釋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權的政治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9858.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