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边^去老北京有這么個說法,說的就是內務府的官員。所謂“房新、樹小、畫不古”,無非是諷刺人家是暴發戶。房子是新建的,新是新,但規模一定宏麗漂亮。樹小,是因為院子剛建,所以樹還沒長起來。所謂畫不古,是說人家墻上的字畫沒值錢的,不是因為沒錢買,而是沒有鑒賞力,買了假畫。
清朝的內廷事務不讓太監管,管事的是皇帝麾下由上三旗的包衣組成的內務府。所謂包衣,就是漢人所謂的家奴,內務府里有滿人,也有漢人。太監和包衣,實際上都是家奴,但歷史上太監專權的災禍實在太多,讓進了關的滿人害怕,覺得還是原來自己使喚慣的奴才好點兒。包衣出身的人地位卑賤,沒受過什么教育,但只要進了內務府,就格外有錢。讓外人看著眼熱。
說起來,《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內務府包衣出身。連漢人都算上,人家該是清朝最有文化的人。一部小說,不僅立意不凡,人物刻畫感人,而且詩詞歌賦,外帶園林、服飾、飲食文化,什么都有。但是,這樣的人,在包衣中,應該是例外。多數的旗下包衣,的確沒什么文化。
沒文化的上三旗包衣,卻有固定的官缺屬于他們,這就是包衣缺,非包衣不得染指。包衣缺,就是內務府以及所屬機構的官位。這些官位按說薪俸都不是很高,也沒有多少養廉銀。但是,內務府是服務皇帝的機構,這種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特權大,管的都是有油水的事務,而且操作模糊,渾水摸魚的機會特別多。所以,只要在內務府擔任一定的職位,想不發財都難。
比如說,內務府管理皇宮的特供,有的珍稀物品就成了壟斷。關外的山參,在清朝,商家是不能自己采買的,所有的山參都只能賣給內務府。但是,這樣多的山參皇宮里的人根本吃不完,于是內務府就往外賣。外面的人,想弄點山參治病養身,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當然,內務府賣出的價格比收購的高多了。這一筆買賣,由于其壟斷性,收入就不小。這樣的買賣,出與入都有很大的含糊性,經手人漁利的可能性大得不得了。有些特供職位,比如采買絲織品的織造,往往還可以兼管海關和內地關卡,掌握關稅,甚至擔任鹽運使。我們知道,古今中外,這都是“肥缺”。所以,做一任織造,“肥得流油”。
內務府還有一項不確定性的收入,是籍沒。官員犯事,要抄家籍沒家產。但沒收的財產不進國庫,進的是內務府的內庫。內務府官員靠這個活計弄多少錢,也是沒數的事。都說“和?跌倒,嘉慶吃飽”,其實真正吃飽的是內務府經辦人員。清朝皇帝熱衷抄家籍沒,實際上卻便宜了自己的家奴。
連賣官鬻爵,內務府都要插一手。按道理,歷朝歷代賣官的錢,都是由吏部經手,錢入國庫。但清朝還有一個小偏門,走內務府。走內務府的買官路線是個捷徑,得官容易,有些跟宮里有關的職位,比如侍衛什么的,還非走這個路徑不可。
說白了,內務府的職位,就是借著皇帝的名義撈錢。內務府經手的所有東西都是給皇帝的,誰敢說半個不字?但是皇帝用得了嗎?當然用不了。每頓飯,里面的山珍海味不算,單一般的食材,皇帝一個人的規格就得有幾只羊,十幾頭豬,成百斤的牛奶,成百斤的精品蔬菜瓜果。皇帝就是頭大象,也吃不了。吃不了不要緊,有人會吃的。但都是打著皇帝的名義吃,吃了也白吃。同理,每年特供的山珍、海味、人參、貂皮,以及寶石珍珠,也都名義上是皇帝的,最后到底是誰的,真是說不好。否則的話,皇帝一輩子不用干別的,光瀏覽品鑒這些寶物,就把時間都填滿了。碰上節假日、特別的慶典、皇帝出行、狩獵,光那個排場,錢花的就像流水似的。這樣的冤大頭錢,誰經手,誰“肥”。
內務府的缺“肥”遭人嫉妒,落馬也快。所以,內務府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暴發戶,“房新、樹小、畫不古”。暴發不久,就落馬,然后再來一個新的,依舊“房新、樹小、畫不古”。即使做到內務府大臣,也照樣保不住身家。光緒朝的內務府大臣立山,深受西太后的寵愛,位子很穩,自己還不放心,設法轉任外官,做了戶部尚書。臨到鬧義和團,依舊被嫉妒他的人陷害,入了大獄,而且很快就被殺了。一個根本不知道西學為何物,并不贊同變法的“混小子”,就因為內務府的出身太“肥”了,被人趁亂算計,哪兒有理可講。
古今中外,官缺不能太“肥”。太“肥”了,好處多,但風險也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53401.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