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許多多慘死的人,最慘的莫過于株連九族,牽涉面之廣,可以說這全族已經差不多被滅了。然而,在明朝歷史的長河,有那么一個人被誅十族,他也是有名的文人雅士,他叫做方孝孺,他也是明朝歷史中死得最慘的人,沒有之一。
方孝孺他從小就是個神童,根據《明史?方孝孺傳》記載:“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他讀書破萬卷,別人都稱他為小韓愈,十五歲的時候跟隨父兄北上,師隨宋濂。宋濂是誰?那是“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官職是正五品。名師出高徒,方孝孺不負宋濂的期望,成為宋濂最得意的門生,連許多知名人士都親口承認對孝孺自愧不如。跟隨名師又有此文學成就,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
經過許多大學士的推薦,方孝孺來到了皇帝朱元璋面前,他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學識淵博,行為又文雅端莊,很迎皇帝的心意。如此能人雅士皇帝便想留給以后輔助他的子孫所用,遂對方孝孺厚禮相待。過了十年,方孝孺又被別人舉薦到朝廷中去,朱元璋就授予漢中教授的職位,每天給學員教學。而后,到了朱允?即位,果然把方孝孺調到朝政中任命,根據《明史?方孝孺傳》記載:“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無論是天下政事,還是皇帝對文學的疑問都要經過方孝孺之手,可想而知,那時候的方孝孺是多么的有地位,將來肯定在仕途之路越走越高。
希望總是美好的,此時燕王朱棣卻反叛要揮軍南下,本來兩軍作戰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才能的時候,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筆。根據《明史?方孝孺傳》: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后,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方孝孺給的策略也是十分完美的,直接攻打燕王的地盤讓他回防,同時大部隊在后面跟著攻打他們,前后夾擊。同時又寫下諭旨數千字,內容大概是只要燕王乖乖回去,就既往不咎,派人秘密把諭旨傳到燕王的士兵手中,他們一定軍心大亂。不過真是天意弄人,拿諭旨的這個人卻沒有膽子,不敢拿出示人,于是燕王也沒有“遵旨”了。
(圖)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寧海人.
方孝孺有智也有勇,燕王不顧一切打到了皇帝朱允?身邊,當時方孝孺一直要皇帝堅持留守到最后一刻。之后方孝孺被扔進了監獄。在戰爭前,燕王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就跟他說,如果攻克了南京,方孝孺肯定不投降,懇求燕王不要殺了他,否則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滅絕了。燕王當時點頭答應。然而燕王想到登基,詔書就找來了“讀書種子”方孝孺來寫根據《明史?方孝孺傳》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媾,命磔諸市。沒想到方孝孺這么忠誠,寧愿冒犯燕王也不肯動一下筆,因為他打從心底里不認同燕王做皇帝,這是謀朝篡位。燕王大罵說要對方孝孺株連九族,沒想到方孝孺仍然大放厥詞道:“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株連十族本來沒有,不過在燕王怒發沖冠的時候,任何不可能都化為了可能,就把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祖宗親戚合為十族。
根據《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泵髅魇且淮页紖s落得如此下場,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死了,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不僅家人,其他親戚朋友全都抓來受死,有的甚至還故意當著方孝孺的面千刀萬剮殺死。方孝孺聽到了那些消息,看到了死在面前的親人,仍然不為所動,即使全部人都死了,還是自己的骨氣尊嚴大于一切,還做了一首絕命詩,只有看到自己哥哥的時候才落下淚來,當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的歷史。株連十族的行動持續了多天,殺死了873人,人數如此之龐大,許多無辜的方姓人士也遭受其害,除此之外,還有充軍,流放的人超過千人。牽涉面非常廣,可以看出燕王是有多么生氣,還有方孝孺那絕不低頭的倔強。全部人都死完了,最后方孝孺被凌遲磔殺。株連十族可以說是空前絕后,一個不服輸的忠心臣子,連同身邊所有有聯系的人,就這樣干干凈凈地被抹殺掉,手段真是極其殘忍。
(圖)方孝孺墓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臺東北山麓
歷史上的文天祥也是到死也不低頭的人,不過他那時候牽涉的只有妻子和女兒,嚴重程度與方孝孺的毫無可比?梢哉f,方孝孺的確是有點死板和倔強了,為了自己的忠心與骨氣,犧牲了所有人也在所不惜,筆者認為有點愚蠢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過這種無比強硬的尊嚴能夠深深地打動人的心靈,程度雖然有點過,不過他的堅持和不服輸的精神無疑是值得后人借鑒和學習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57209.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