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曾經有這么一支騎兵,它馳騁疆場幾十年,從遼東到北京,從北京到云南,從云南到緬甸,再從云南調轉馬頭向北京殺來……幾十年中,這支騎兵打敗過八旗兵,追殺過李自成、張獻忠,最后隨著它的末代主帥吳三桂在云南隕落……
關寧鐵騎的鼻祖是李成梁
明朝天啟年間,面對后金對關外明軍的進攻,北京的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明熹宗朱由校甚至抓著大臣的手放聲痛哭而不知所措。正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袁崇煥挺身而出,單騎出關,挽大廈于即倒。
當時,朝廷從全國各地征調防守遼東的部隊,戰斗力很弱。一方面千里來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來沒有保家的意識,守在邊關只想著怎么溜回家。更重要的是,南方兵不善于馬戰、野戰,在兇悍的八旗兵面前,一沖即潰。這種情況下,袁崇煥萌發了一個想法:組建一支由遼東子弟組成的騎兵部隊。
當年,東北大帥李成梁曾經訓練過一支騎兵部隊,史稱遼東鐵騎。這支部隊全部由遼東漢人組成,這些遼東人體格精壯、善于騎馬,對后金軍隊的燒殺搶掠有莫大的仇恨,保家意識很強。李成梁的這支騎兵部隊組建后,在長期與后金軍的對壘中絲毫不處下風。
袁崇煥決定學習前輩,也組建這樣一支兇猛彪悍的騎兵部隊。
袁崇煥從數十萬遼東漢人中精挑細選出身體強壯、且騎術嫻熟的三四萬士兵,提拔了祖大壽、吳三桂等土生土長的遼寧人為將。
其時,馬市開遍關東,袁崇煥從蒙古人、滿族人手里用農具、鐵器、食鹽換來大批戰馬,隊伍很快就形成了規模。
祖大壽、吳三桂為了報答袁崇煥的知遇之恩,不但盡心盡力地訓練部隊,而且,向袁崇煥建議,重新啟用當年李成梁部隊用過的三眼銃。三眼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一支銃有三根槍管組成,作戰時可以發射三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連發武器。
關寧鐵騎一戰成名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扎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復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三聲號炮響起,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沖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
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侍珮O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沖擊。為了這場勝利,他已經研究過明軍的戰法,他知道,只要沖過這片開闊地,一旦進入炮火的死角,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然而,隨后發生的事情把皇太極嚇愣了,也讓八旗軍的將領們驚呆了。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沖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清兵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尸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后,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北京城下九千鐵騎拼了命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于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沖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后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后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于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
隨后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兇訊后,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
九千關寧鐵騎趕到薊州時,狡猾的皇太極卻已帶領軍隊繞開薊州向通州進發。通州離北京只有四十里,是京師的門戶,容不得半點閃失。袁崇煥又率領鐵騎來到通州,剛剛駐扎下,得知八旗軍已開往北京城。就這樣,袁崇煥率關寧鐵騎,追著八旗軍的屁股,在京畿之地疲于奔命。待趕到北京城下時,已是人困馬乏,有的戰士累得連刀都拿不起來了。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采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后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全殲關寧鐵騎。
11月20日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斗。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只有九千!
袁崇煥深知此戰關系到明朝的存亡,他的戰前動員很簡單,也很有煽動性:“我們的身后是什么?”士兵回答:“是北京,是皇帝!”袁崇煥說:“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果不想讓他們落到韃子兵手里,成為他們的奴隸,我們應該怎么辦?”士兵揮動手中的刀槍大聲喊:“殺死他們,殺死他們!”喊聲如雷,聲震原野。
此時,皇太極正在調兵遣將,他認為,關寧鐵騎不過萬人,肯定采取守勢。他準備調集全部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沖垮關寧鐵騎,拿下北京城。卻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乘他們調動之時,率軍突然發起沖擊。九千騎兵一人一支三眼銃,密集的彈雨猛烈地向還沒做好準備的八旗軍掃去。清兵猝不及防,隊伍馬上被沖得七零八落。
經過四個時辰的激戰,八旗軍終于支撐不住開始退卻;侍珮O再一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九千關寧鐵騎打敗了數萬的八旗軍,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續十多年!
主帥死鐵騎一分為三
北京之戰的硝煙剛剛散盡,崇禎皇帝就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北京城外的關寧鐵騎聽說主帥蒙冤,群情激奮,叫喊著,殺進北京城,救出袁崇煥。臨時代理主帥職務的祖大壽安撫了士兵,憤然收拾行裝,帶著一身的血跡返回關外。
皇太極得知袁崇煥下獄,關寧鐵騎已經離開北京,心中大喜,立即率兵重新打了回來。清軍先是在盧溝橋殲滅明軍7000余人,又在永定門外擊潰滿桂等人率領的40000余人,全殲山海關援軍4000人。此時北京城外的明軍全軍覆沒,已無再戰之兵。
崇禎慌急之中,又想起了關寧鐵騎。但祖大壽此時傷透了心,接到調令卻按兵不動。崇禎無奈,便讓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這才帶著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
皇太極得知關寧鐵騎出兵入關,立即撤兵,留下了由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墒,令皇太極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前腳回到盛京,阿敏后腳就跟著回來了——祖大壽指揮的關寧鐵騎從5月9日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
關寧鐵騎如此善戰,而且連皇帝的命令都敢不聽,只聽袁崇煥的,這讓生性多疑的崇禎更加不安。“遵永大捷”后,北京警報解除,崇禎立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同時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久,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被清軍全殲,進關的那部分也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全軍覆滅,只剩下吳三桂所部碩果僅存。
一路風光地走向沒落
明亡后,李自成對吳三桂誘降不成,親率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山海關。吳三桂自忖難以抵擋李自成,便投降了大清,與清兵一起,在九門口一片石與李自成的大順軍血戰。關寧鐵騎再次顯示出強大的戰斗力,與清軍一起,血戰一晝夜,將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幾乎全殲。并一鼓作氣攻進北京城,把只做了十八天皇帝的李自成從皇宮里趕出去,踏上逃亡之路。
清軍占領北京后,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躍進中原,對李自成窮追不舍,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隊全部殲滅。隨后,兵鋒直入四川,又消滅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其他地方的明朝義軍,打遍了多半個中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清王朝最得心應手的一支部隊。
吳三桂受封云南后,關寧鐵騎也隨之駐防云南?滴跏甏,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出云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斗力。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于在炮火硝煙中歸于沉寂。
由于關寧鐵騎是袁崇煥所建,所以明朝對這支部隊的記載只是輕描淡寫。清朝立國之后,由于關寧鐵騎曾是八旗軍的死敵,且最后又助紂為虐,參與吳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記載也是能貶則貶。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境遇,使關寧鐵騎在后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2008年6月,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關寧鐵騎與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騎兵兵團、秦國的王翦兵團、西漢韓信軍團、漢武帝時的霍去病軍團、南朝時期梁武帝手下的陳慶七千白袍軍、南宋岳家軍、成吉思汗怯薛軍、明朝常遇春兵團、大清八旗軍等,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關寧鐵騎終于在蒙塵數百年后得以正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9314.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