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和碩豫親王多鐸的一生及多鐸怎么死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太祖因初步確立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體制而盟誓。其時,多鐸不過是個6歲的孩童,但已貴為八和碩貝勒之一,名列多爾袞之前。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在后金國新年元旦的朝賀典禮上,不滿10周歲的多鐸名列第七,實為第六,因為第二個向太祖行朝賀禮的是蒙古巴約特部的恩格德爾額駙,所以多鐸僅排在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和阿濟格之后,其他如阿巴泰、杜度、岳托、碩托等均排在其后,這說明多鐸雖身無戰功,又無政績,但子以母貴,加上其又為守戶之幼子,故此時已擁有了旗主貝勒的待遇,排在其身后的雖為執政貝勒,卻只有太祖賜給的若干牛錄而已。

天命十一年(1626年),68歲的父汗病逝,相信被太祖愛如心肝的多鐸一定悲痛萬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更令多鐸想不到的晴天霹靂在父汗離世的第二天再次降臨在他的頭上,身為國母的阿巴亥又被逼生殉與父汗同柩而殮。兩個小時后,作為正白旗旗主貝勒的多鐸還要面對逼死母親的諸王們,在推舉異母兄皇太極為新汗時點頭稱善,不知12歲的多鐸是怎樣熬過那段心如刀割又無可奈何的難挨時刻……

也許是自幼備受太祖與母妃寵愛未免嬌慣溺愛之故,又也許是受到父汗與母親幾乎同時離世特別母親被逼殉葬的打擊,當然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總之史料中,記載多鐸年少輕狂、貪圖享樂等諸多不良表現的實例不勝枚舉。

天聰二年(1628)三月,多鐸欲娶國舅阿布泰之女。阿布泰為其母阿巴亥之兄,太祖時曾任固山額真與都堂一職,但太宗朝卻連降4級僅為游擊,因為其在太宗眼里是個“讒惡”之人,早已下令不許諸貝勒與之結親,至于其如何進讒言與施惡行則史料無載。多鐸欲以舅舅為岳父迎娶表妹之舉,遭到太宗的強烈反對,胞兄阿濟格因積極促成此事而被革去鑲白旗旗主之位。多鐸雖未受罰,可親事卻未做成。但5年后,多鐸對自己的婚姻終于自主了一回。

天聰七年(1633)五月初,因多鐸堅決要娶蒙古科爾沁部大妃之女,太宗遂與大貝勒代善及諸貝勒商議。太宗說,對于多鐸的要求,自己當初是不同意的,因為此女“非有出眾才貌”。今國勢日盛,聯姻的決定權在后金一方,遂把此女召來讓多鐸相看,好讓其死心。沒想到事與愿違,多鐸看后,“娶意欲堅”。思及多鐸是汗父“所遺幼弟”,不忍“違其意”,太宗即答應了多鐸的要求。對此,代善及諸貝勒的意見是,多鐸“年幼志驕”,汗不要答應這門親事。因為多鐸要娶的是汗大福晉(孝端文皇后)的妹妹,婚后過得好,自然相安無事;一旦過得不好,那就傷害了“外戚之誼”,即從公論,會影響后金國與蒙古科爾沁的關系;從私論,汗與岳母的關系及夫妻關系都會受到影響。也許代善等人的話說得太到位了,太宗“愀然”,即神情嚴肅而且很不高興地說,我怎么能因外戚而違逆年幼弟弟的心愿呢?如果娶過來后夫妻不和,我就秘密地送還給岳母好了。此事遂不要再議。

于是,五月初八日,多鐸“奉汗命”聘科爾沁大妃之女而舉行隆重的定親儀式。此時科爾沁大妃等正好在盛京,故太宗及諸貝勒同到大妃駐所,設盛宴。宴畢,多鐸獻甲胄雕鞍馬匹,蟒緞數匹,鍍金銀鼓1個,茶桶1個,銀酒海3個作為聘禮。從此,多鐸不僅與太宗是兄弟,而且還是“連襟”。

天聰五年(1631)十一月,因多鐸“服色奇異,流于般樂”即每日奇裝異服,尋歡作樂,而對“新附蒙古漢人并不加意撫養”,使得太宗十分感慨,準備有閑時集眾官對其加以訓誡,以警效尤。當然,太宗私下里曾屢次對多鐸進行過“訓諭”,只是多鐸充耳不聞,依然故我,行動上并沒有什么顯著的改觀。

崇德三年(1638)九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八旗左翼兵遠程攻襲大明,連太宗都親自出撫近門(今大東門)相送,但作為親弟弟的多鐸卻托辭避痘,于府中與妓女們吹拉彈唱,甚至親自“披優人之衣,學傅粉之態”,以唱戲玩票為樂——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氣得太宗大怒,質問說,“兄弟子侄往征敵國,豫親王何故不送?”并因此禁止多鐸不許再出府門一步。

翌年五月,太宗御崇政殿,在諸王貝勒大臣等面前,命多鐸“跪受戒諭”,歷數多鐸背謬行事之種種,即攻克扎魯特部時阿濟格看上了戴青之媳即善都之妻,但因作為丈夫的善都還健在,故太宗“不許”。多鐸卻支持阿濟格,這哥倆不聽汗命,一同來到額駙土謝圖汗即奧巴(太祖撫女肫哲格格的丈夫)處要人,多鐸還威脅說,不交人我就不活了。嚇得奧巴急奏太宗,表示還是把人判給阿濟格的好,如果因一婦人而致使其或逃或死,實在有失大體。后,太宗派代善出面,才將此事壓了下去。征喀爾喀蒙古時,太宗決定在張家口與明朝互市并索要明廷每年賜給察哈爾的“舊例”,多鐸卻當眾口出狂言說,明朝所給的東西,最多不過白銀3000兩,緞300匹而已,“豈可為此微物而駐兵?”即使明朝給了,我也不要我應得的那一份。太宗氣憤地質問多鐸,作為“朕之親弟”怎能這樣不維護汗的威信,如此急于還家,無非就是“以妓女為戀”。而征明時,多鐸本來已攻克了大興堡,卻因疏忽大意而在中后所被祖大壽偷襲得手,使其率護軍未發一矢即敗回沈陽……于是,多鐸身犯7條大罪,被議定革親王爵,除多鐸本人及妻子外,其余仆從及所屬人員并一切家產悉入官。因太宗深知多鐸并無反心,故只責其不送多爾袞出征之罪,命降多鐸為多羅貝勒,罰銀萬兩,將其所屬滿漢蒙牛錄一分為三,三分之一的牛錄、奴仆、牲畜等全給多爾袞,即將滿洲10牛錄、蒙古4牛錄、漢人2牛錄歸入了鑲白旗,而滿漢蒙牛錄及庫中財物由阿濟格與多爾袞均分。

通過上述史實可知,多鐸確實任性、風流、耽于享樂,但若以此就給多鐸蓋棺定論則太過片面,亦小瞧了多鐸。有時造物弄人實在有趣,如此放蕩不羈的多鐸一旦上了戰場,其表現那可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仗劍洗日月,彎弓造乾坤

天聰二年(1628),14歲的多鐸第一次出征即因隨太宗伐察哈爾多羅特部而立下戰功,被賜“額爾克楚呼爾”的封號。“額爾克楚呼爾”漢譯為“威武、雄壯”,足見多鐸初生牛犢不怕虎之英姿。

天聰三年(1629),多鐸從太宗大舉伐明。京城廣渠門之役,多鐸作為幼弟被太宗留在隊伍后營,哪知還是遇到了明朝潰敗下來的兵勇乘勢來攻,情勢亦十分險惡,多鐸毫不怯陣,與莽古爾泰一道擊退之。

天聰五年(1631)的大凌河之戰中,多鐸隨太宗一起“馳擊”駐守在小凌河岸邊的明軍,明兵不敵敗逃,多鐸則窮追猛打一直追到錦州城下。不料光顧著跨馬追殺了,一不小心多鐸竟失足落馬,其所乘之馬憑慣性一下子沖進了明軍陣營。沒了坐騎如何打仗?急于作戰的多鐸顧不得許多,忙奪了軍校的戰馬繼續馳騁殺敵,“明軍墮壕死者甚眾”。

天聰九年(1635),因多爾袞率軍前去招撫察哈爾林丹汗嫡子額哲,為吸引明軍的注意力,多鐸奉命統精兵赴寧遠、錦州襲擾明軍以混淆視聽。此時的多鐸已成長為富有軍事頭腦的將才,其命旗下的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率兵400作為前驅而誘敵深入,自己則領大軍在后面立營嚴陣以待。當明錦州總兵祖大壽集合錦州、松山守軍3500人立腳于大凌河西觀望時,多鐸突率所部疾馳進擊,祖大壽猝不及防而兵敗如潮。多鐸下令分道而追,陣斬明將劉應選,生擒游擊曹得功等,“斬獲無算”。大軍還朝之日,太宗物出懷遠門(今大西門)5里相迎,稱贊多鐸說,幼弟第一次做主帥出征就能出奇制勝,真是可喜可賀啊!特賜良馬5匹、盔甲5副,以示嘉獎。

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稱帝,多鐸因功受封為和碩豫親王,掌禮部事。崇德四年(1639),又執掌兵部。終太宗一朝,多鐸還參加了征朝鮮,困錦州,伐寧遠等諸多戰事,并在崇德六年(1641)至崇德七年(1642)的松錦戰役中,表現十分突出。當其時也,洪承疇率13萬明軍增援錦州,多鐸亦隨太宗自盛京奔馳6日抵達松山與明決戰。當日夜里,“明兵震怖,宵遁”,多鐸奉命伏擊于高橋大道,明總兵吳三桂、王樸等“自杏山奔寧遠”,正好落入多鐸的埋伏圈內,多鐸率軍奮勇阻擊,殺得明軍血流成河,只有吳三桂只身逃脫。此后,夜奪錦州外城、偷襲松山生擒洪承疇等后金國的戰績中,前者是多鐸與阿濟格合作,后者是其與豪格完成。至此,獲罪降為貝勒的多鐸因上述戰功,又復進為豫郡王。

順治元年(1644)四月,多鐸隨胞兄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當順治帝遷都于北京并再行登基大典時,多鐸即重新恢復了親王之爵。同年十月,多鐸被任命為定國大將軍統兵出征。其一路克懷慶,入孟津,渡黃河而向潼關進發。十二月,多鐸兵抵潼關。眾所周知,潼關是西安的門戶,而西安則是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的地方。因此,多鐸面對的是李自成親率的主力。

順治二年(1645)正月,李自成親率步騎迎戰多鐸。多鐸率八旗鐵騎先殲其步卒,后擊潰其騎兵。農民軍雖奮起抵抗,卻屢戰屢敗。多鐸令鑿重壕,立堅壁,步步為營而戰,并不時調兵遣將進行夾擊,“屢破敵壘”。戰場之上,“尸滿壕塹”,械胄彌野,李自成的精銳之軍在與多鐸的對決中損失慘重。加上多鐸調來紅衣大炮轟城,李自成只得率軍撤回西安。正月十二日,多鐸攻陷了潼關。為此,多鐸獲賜嵌珠寶佩刀和鍍金?帶。后,阿濟格兵至,李自成棄西安退入河南。多鐸遂乘勝踏上了進攻南明弘光政權的征程。

明朝滅亡后,殘明勢力即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號為弘光,控制了淮河下游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多鐸離開西安后,先克河南歸德,后入安徽渡淮河,即兵臨揚州城下。史可法率軍力戰不敵,順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多鐸攻占揚州。揚州之役,清軍損失上千人,多鐸遂令屠城10日,數十萬百姓死難,是為“揚州十日”。五月十四日,多鐸兵至石頭城,因忻城伯趙之龍等出城迎降,南京不戰而克。朱由崧出逃,后于蕪湖被擒。至此,建立僅1年的弘光政權徹底滅亡。多鐸又乘勢相繼招撫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及寧波等地——“江浙底定”,改南京為江南省,“疏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員,建立起有效的地方行政體系后,多鐸奉詔還京。

抵京之日,世祖特于“南苑行郊勞禮”,賜多鐸黑狐皮朝冠、紫貂皮朝服褂、黃金5千兩、白銀5萬兩、玲瓏鞍馬和漆鞍馬各1匹、空馬8匹,并加封號稱德豫親王。

順治三年(1646)五月,多鐸又被封為揚威大將軍而前去征討反叛清朝的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多鐸揮師至盈阿爾察克山后,探知騰機思正在袞噶嚕臺地方,遂急行軍3晝夜,大敗騰機思于諤特克山。其后,渡圖拉河追至布爾哈圖山,陣斬騰機特的兩個兒子、騰機思的3個孫子等。又于扎濟布喇克地方,擊潰前來增援騰機思的喀爾喀土謝圖汗、碩雷車臣汗之兵5萬人,斬敵數千,俘千余人,獲駝、馬、牛、羊20余萬,有效地維護了蒙古的一方安定。

捷報傳來,多爾袞大喜,特出邊迎多鐸于烏蘭諾爾。師抵燕京,順治帝則出安定門相迎,特賜多鐸鞍馬1匹。

順治四年(1647),戰功卓著的多鐸被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獲賜黃金1千兩、白銀1萬兩、鞍馬10匹,又于封王冊文中增錄其所立之新功——多鐸從此成為清朝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有清一代,多鐸戰功赫赫,被后世的乾隆帝評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棠棣理政日,時事相催急

除了立下累累戰功外,順治年間的多鐸還被胞兄多爾袞倚為臂膂,特別是其升任輔政叔德豫親王后,實際上已成為大清王朝內部僅次于多爾袞的第二號人物。但多鐸最初與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之間一度關系緊張,還差點對立成仇。這是怎么回事呢?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太宗毫無征兆地于清寧宮猝然離世。當人們從震驚與哀痛中逐漸清醒過來時,面對皇位,一場爭位角逐不可避免地上演了。為與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相抗衡,多鐸在兩白旗積極主張擁立多爾袞,并不惜為此長跪不起以求得多爾袞的首肯。當八月十五日,議立嗣君的諸王大臣會議在大政殿召開時,多鐸不僅準時出席,而且在會議期間表現活躍,面對兩黃旗大臣直言不諱地表示要立皇子,多鐸則是針鋒相對地相繼提了3個人選,即多爾袞、自己和代善,旗幟鮮明地表示自己始終站在“兄終弟及”的一方,反對“父死子繼”。當豪格提前退席而兩黃旗大臣執刀劍寧死不屈時,多爾袞以立6歲的福臨為帝,其與濟爾哈朗輔政的方式化解了一場喋血危機。皇位之爭雖然暫告一個段落,但多鐸對多爾袞的態度卻有了改變。

不知是對在議定皇位時多鐸毛遂自薦被多爾袞否決不滿,還是對立娃娃皇帝不滿,史料中很快就出現了“多鐸與多爾袞不協”的記載。即在同年八月里,多鐸令自己的手下蘇三等去威嚇多爾袞的手下多拜,此舉被議為“遣人揚言恐嚇,藐視親王”,被判“坐以應得之罪”。這件事才不過幾天,多鐸好色、貪于享樂而任性胡為的惡習再度發作,竟然因范文程之妻貌美而欲謀奪之,實在不成體統。在多爾袞的主持下,多鐸被罰銀千兩,奪15牛錄,而且肅親王豪格亦因知情不舉被罰銀3千兩。其實這就是個信號——多鐸此時與豪格來往漸多,且大有相知恨晚之勢。

同年十二月,當多爾袞等決定罷諸王等管理六部事務時,多鐸與豪格的答復是:承兩位輔政王下問,皇帝年幼,又是剛剛登上帝位,“我等正當各勤部務”效力國家,“以盡臣職”,現在兩位即決定如此,無異議。表面恭維,實則不滿。

順治元年(1644)三月,多鐸又和豪格一起出外放鷹,“日久始歸”。特別是多鐸對豪格說過這樣的話,即當初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說要立你為君,但他性情軟弱,無法說服大家,其提議也就不了了之。當時我也勸大家不立你,現在想來真后悔!以后我愿效力。相信若不了解實情而光聽這番話,恐怕都會以為多鐸與豪格是親兄弟,與多爾袞倒像是死對頭。只是高明的多爾袞采用一打一拉的方式,很快就使多鐸又回到自己的陣營。又對豪格及支持他的勢力予以堅決打擊,利用豪格因繼位不成大發牢騷,甚至說出想扭斷多爾袞脖子等泄憤言論,奪豪格7牛錄,罰銀5千兩,并廢其為庶人。同時,多爾袞在統兵入關時,只帶多鐸與阿濟格出征,既是出于信任,也含有讓其建功立業以提高地位為日后打算的目的。

此后,多鐸即在多爾袞麾下南征北戰,東擋西殺,陷潼關,克西安,逼迫李自成農民軍退入河南;下江南,擒福王,滅弘光政權于舉手之間,特別是其平定蒙古蘇尼特部的反叛,敗喀爾喀蒙古之土謝圖汗和碩雷車臣汗,鞏固了后方邊疆,使大清國免于腹背受敵,所立戰功無人可及。故在其平叛歸來1個多月后,即順治四年(1647)七月,多爾袞召集內大臣、六部尚書、啟心郎等共議,稱內大臣與禮部提議,鑒于多鐸功高蓋世,應晉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晌疑頌榛适甯笖z政王,多鐸又是我幼弟,對此我有些猶豫不決,但任用賢人,罷黜不肖本是治國原則,所以你們去和諸王商議一下,看如何處置。商量的結果,自是無有異議。于是,多鐸即在多爾袞的提攜下,達到其有生之年官爵地位的頂峰,與頗有資歷的輔政信義叔王濟爾哈朗平起平坐了。但其兄多爾袞并沒有罷手,當有人舉報濟爾哈朗在自家王府內擅用皇宮中才可使用的銅制獅、龜、鶴等作為陳設時,多爾袞立即罰銀3千兩,罷免了濟爾哈朗的輔政資格,只令多鐸一人輔政。很快,又將濟爾哈朗曾擁立過豪格等陳年舊賬翻出來,降其為多羅郡王,罰銀5千兩。從此,多鐸徹底取代了濟爾哈朗,使入關后的大清國出現了棠棣競開,兄弟理政的局面。不僅如此,因多爾袞無嗣,而多鐸有8個兒子,多爾袞即過繼了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為養子繼嗣,兩兄弟間關系非同一般。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門3兄弟中,年紀最輕的多鐸竟會因患痘疹而過早離世。痘疹,又稱作天花,是一種短期內可使數百萬人致殘甚至死亡的烈性傳染病。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明末清初階段,天花曾橫掃華夏肆虐一時,成為嚴重威脅清皇室生命安全的災星。多鐸不是最早罹難者,也不是最后得天花而死的受害者,其前有代善的兒子岳托、馬瞻、巴喇瑪,太祖長女東果格格的孫子和爾本,阿濟格的兩位福晉等,甚至多鐸的福晉中也有得天花而亡者。其后,時年24歲的順治帝也是因天花而過早離世,以致圣祖康熙帝即位的有利條件之一就是其已出過天花。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因明降將大同總兵姜?又樹起反清大旗,多爾袞遂親自出馬平叛。當多鐸在京出痘的消息傳到大同前線時,多爾袞不顧軍情吃緊,急令班師還朝。不幸的是,天時人事日相催,年僅36歲的多鐸于當月十八日病卒于京。此時,多爾袞快馬加鞭剛趕到居庸關附近,聽到白旗大臣蘇克薩哈報來的噩耗,多爾袞痛哭失聲,立即換上喪服疾馳進京。當日天黑時,多爾袞入京來至多鐸的靈前吊唁,只是兩兄弟已陰陽相隔,欲行樂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英雄無覓多鐸處,當年豪舉幾人知?

多鐸逝世后,其爵由其長子多尼承襲。順治九年(1652)三月,睿親王多爾袞遭清算而被削爵,多鐸雖亡亦脫不了干系,故以其為謀逆之多爾袞的同母弟而被追降為郡王,多尼遂成了信郡王。但多鐸畢竟功高蓋世,故多爾袞未平反時的康熙十年(1671),圣祖玄燁即追謚豫郡王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弘歷下詔恢復多鐸的親王爵位及其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多鐸之后世子孫亦承襲其爵,世襲罔替,成為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附記太祖諸子

阿拜阿拜是清太祖的第三子,明萬歷十三年(1585)生,母為庶妃兆佳氏。因是庶出,雖為皇子,其爵位卻是一路逐級辛苦升來,從騎都尉到三等男,并于崇德四年(1639)受封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四年(1647)又晉二等鎮國將軍。順治五年(1648)二月,阿拜卒于京師,享年64歲。

湯古岱湯古岱是清太祖的第四子,明萬歷十三年(1585)生,母為庶妃鈕祜祿氏。湯古岱原隸屬大貝勒代善之兩紅旗,后其訐告代善待其不公,籍沒其屬員。于是,判湯古代往依鑲白旗和碩貝勒多爾袞。崇德四年(1639),湯古岱受封三等鎮國將軍。翌年十一月,逝于盛京,時年55歲,謚號“克潔”。湯古岱死后即葬于盛京福陵之北3里處的長嶺子(今東陵區英達鎮公家村),今墓已毀。

塔拜作為太祖第六子的塔拜,亦為庶母鈕祜祿氏所生,是湯古岱的胞弟,生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塔拜與兄長湯古岱一樣,原屬大貝勒代善之兩紅旗,天聰九年(1635),其隨兄長一起訐告代善徇私不公,后亦往依多爾袞。功封輔國將軍的塔拜,雖貴為皇子,但亦能為奴所欺。崇德三年(1638)八月,塔拜的果園為和碩禮親王代善的手下巴布賴所奪,塔拜雖要回了果園,但巴布賴因深得代善之心而被太宗寬宥。崇德四年(1639),塔拜卒于盛京,時年51歲。

巴布泰巴布泰是清太祖的第九子,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其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天命十一年(1626),巴布泰奉命理正黃旗事。后隨大貝勒阿敏駐防永平,因巴布泰不能力戰拒敵而被罷職。崇德六年(1641),巴布泰被授三等奉國將軍。順治二年(1645),晉為一等奉國將軍。翌年,巴布泰又從貝勒勒克德渾(太祖曾孫,代善次子薩哈廉之子)伐湖廣,屢破敵陣,遂于順治四年(1647)晉封輔國公。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巴布泰卒,賜謚“恪僖”,終年64歲。

德格類德格類是清太祖的第十子,生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其母為太祖的第二位大妃富察氏。德格類生前曾屢立戰功。天命年間,曾參加攻克奉集堡、遼陽、沈陽等戰役,于天命八年(1623)功封貝勒之爵,為后金國議政十貝勒之一。太宗一朝,德格類被任命為管理戶部之貝勒,負責財政收支編審丁口,因其恪盡職守,被太宗贊為“辦事妥協,不煩朕慮”。不僅如此,重要征戰如大凌河之戰、征察哈爾、太宗親征伐明等都少不了德格類。

天聰九年(1635)十月初二日,德格類病逝,享年40歲。太宗聞之,親臨其喪痛悼,并于鳳凰樓前“設幄而居”,三日不食。不料兩個月后,德格類被舉報生前曾與莽古爾泰和莽古濟等人盟誓,謀奪篡位,太宗大怒,令追削其和碩貝勒之爵,屬下人口財產入官,其子廢為庶人。因德格類終生未得平反,故其子孫后代亦被開除皇室宗籍——不再錄入皇族宗譜《玉牒》之中。

巴布海巴布海是太祖的第十一子,生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巴布泰是其胞兄,同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所生。崇德元年(1636)七月,巴布海奉命隨阿拜(太祖第三子)往東京祭陵,但巴布海獨自先往,不但不等阿拜,而且祭陵所用犧牲也是隨便取他人一牛代用。其犯了不誠不敬不孝之罪不說,當牛主要求償牛時,本來罰巴布海30兩白銀入官,但他竟3年不給;牛主上告,加罰其60兩后,他還是不給,反面陳太宗,稱自己有理。太宗無奈,只能稱其“愚昧”了事。不僅如此,巴布海所娶之妻為清初著名戰將揚古利之女,是位超級妒婦,不許巴布海和任何一位異性獨處,河東獅吼狀無人可敵,太宗都曾嘆為觀止,無可奈何。

崇德四年(1639),時任梅勒章京的巴布海受封為鎮國將軍。后,巴布海因身為皇子卻要由固山額真譚泰等委派做事,故發牢騷說,現在的梅勒章京多如草木,還要我干嘛?我愿罷我梅勒章京任。又對譚泰說,“爾何輕我?”難道我不是太祖的兒子嗎?我的骸骨為太祖所養,身家富貴皆皇上所賜等不滿之語。結果,巴布海被議死。啟奏太宗后,被免死,但革其鎮國將軍職,廢為庶人。

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三日,后金國發生了一起投匿名書案,說巴布海夫婦以匿名的形式揭發兩黃旗大臣譚泰圖謀不軌,結果巴布海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被多爾袞斬首,享年48歲。順治九年(1652),譚泰被誅,世祖為巴布海平反,將譚泰之家產人口歸于巴布海之兄巴布泰。

賴慕布太祖第十三子賴慕布,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母為庶妃西林覺羅氏。賴慕布附于阿濟格白旗中,在太宗朝多次因阿濟格而獲罪。崇德六年(1641),阿濟格因擅自畋獵受罰而威脅訊問官,當對質阿濟格之罪時,賴慕布卻說沒聽見阿濟格說過威脅的話,遂被坐以應得之罪。崇德七年(1642),阿濟格因太宗頒賞時不等賞賜即先行回家而獲罪,而賴慕布作為阿濟格的左右,卻任其早歸而不勸告,被革世職,罷議政大臣任,罰銀100兩。清入關后,賴慕布功封奉恩將軍。順治三年(1646),36歲的賴慕布逝世。順治十年(1653),追封賴慕布為奉恩輔國公,謚號為“介直”。

費揚果太祖第十六子費揚果生于后金天命五年(1620),生母不詳,太宗朝,費揚果因罪賜死,被開除宗籍?滴跷迨(1713),因其曾孫奏請復其宗籍,圣祖擔心這一支皇族子孫湮沒于世,遂定賜紅帶附錄于《玉牒》之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33550.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