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孫承宗和王在晉的爭議:明末國防策略的一次轉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天啟二年,山海關,一隊由京城而來的官駕魚貫而入,其中兼掌兵部的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赫然在列。王經略欲盡撤關外諸軍入關,于關外修八里鋪新城,蟲患同學等執意反對,于是引來了他的師父孫閣老來主持公道、判定是非。朝廷派內閣大學士孫承宗來巡閱山海關(其實是來掐架的),剛一落腳他便徑直去找了遼東經略王在晉,還上來就是一通組合拳,王經略顯然沒有準備,幾個照面下來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后來孫、王這段掐架的對白被載入了明史,此后孫老師經此一戰而成名(不難肯定若無此次掐架,孫閣老并還是京師的一個文官而沒有后來那么響亮的名聲),而王在晉則聲名狼藉。

  這是一段很精彩的對白,明史上描寫得繪聲繪色:

  孫閣老問,等八里鋪重城修好了是否就調現在的四萬人都填進去守?

  王經略答,要另外派四萬。

  孫閣老一聽馬上就發招了,反問王經略,新舊兩城,四萬加四萬,就是八萬人,你有這么多兵嗎?其他地方還守不守?再說,新舊兩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內有舊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軍敗退下來,撤向舊城,那這些布置豈非成了給自家人準備下的?而若新城的潰軍身后有追兵,那你是開門放他們進來,還是不開門把潰兵報銷給敵軍?。(明史孫承宗傳:且筑關在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

  王經略好像是有點兒懵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話來,說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給潰軍(明史孫承宗傳:將建三寨于山,以待潰卒)。

  孫閣老聽了是又好氣又好笑,氣是因為王經略太笨,笑是因為沒想到王經略笨成這樣,兵法講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經略卻先就把逃跑路線預備下了,那不是成心讓新城守軍貪生怕死嗎?你王經略放棄了外圍陣地(明史:盡撤藩籬)不說,還退到關前八里來搞重復建設,并且搞成這樣,怎么能保證京畿地區的安全?

  于是,王經略被孫閣老一通連珠炮打得徹底無語了。

  談話就此結束。(明史:在晉無以難)

  孫老師此后備受推崇,被譽為“賢臣、廉臣、名臣、能臣、功臣”(閻會長語:見《明亡蜻興六十年》上),并被認為是“有才識、有擔當、有氣魄”的“積極進取型人物”(金大俠語:見袁蟲患評傳),最終升華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奴而哈吃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艾蟈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明月語:見《明朝那些事》六)依照《明史》的記載,估計王經略當時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鉆。不過,假如那天地上真的有縫的話,恐怕里面鉆的不是王經略,而是孫大學士……

  原因很簡單,因為孫、王二位這段載入明史的掐架,其實是孫承宗完敗,只不過史書明史把王在晉的反擊掐掉了,這才顯得孫承宗威風八面。實際上就在孫承宗質疑那三座山寨之際,王在晉說了一番話,孫承宗當即就想到了鉆地縫。

  在比《明史》更早、更可靠的《三朝遼事錄》里,記載這一段孫承宗和王在晉關于戰略問題的辯論,在這本書里,“無言以對”的不是王在晉,而是孫承宗。具體內容如下:

  大學士孫承宗奏:“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里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于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 在這篇奏疏中,王在晉在孫承宗的不停追問下,不得不透露出一個秘密:這幾萬邊兵都是老運動員了,特別擅長開溜(邊兵善走),那些品坑地雷和壕溝既是為敵而設,又是為逃散士卒而備的,它們能代替截殺逃兵的督戰隊進行彈壓,實際上就是要將士兵們“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在晉知道“邊兵善走”,而且實戰中,兵敗如山倒,殺之也不能止,而且截殺逃兵的督戰隊也會一同崩潰(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如果真碰上強敵,那排在最后的督戰隊可能直接就改了前隊,而且充當領跑。介于這種情況,所以我用兩城的設置來穩固軍心,打消他們逃跑的念頭。怎么打消呢?很簡單,這新城其實就是死地,一旦進去了就只有死戰到底。

  在實戰中,只要不開“三道關門”,重城的士兵退守山寨也難以保命,實際上陷于死戰的境地。筑山海重關,一方面能夠“以兩城以固其心”關鍵時刻又可輕易將士卒“置之死地”,激發他們的斗志。但是這個事情又不能讓士兵們知道,否則沒人愿意去守重城了。

  孫老師這才恍然大悟,他發現自己上當了,徹底的上當了,王經略根本就是在設陷阱準備一舉殲滅來犯之后金軍,怎么能讓新城成為死地的注解(直白一點的說,這舊城以及前面的地雷、壕溝、陷阱其實代替了督戰隊)。至于那三座山寨根本就是忽悠人的,不過是王經略讓那四萬邊兵能安心進入新城的說辭,有了這個說辭,讓那四萬人進城比趕四萬只鴨子還容易。而他孫閣老身為帝師,卻竟然也和那幫頭腦簡單四肢并不太發達的邊兵一樣看不出當中玄機。聽了王在晉的解釋,孫承宗“遂無以應”。

  另外,為了表示態度誠懇,在奏章里他還向天啟帝報告,說自己開始一通亂打確實是因為誤會了王經略,不過王在晉人很大度,始終一如既往的坦誠相待,自己很受教育:“臣(孫承宗)時執偏見謂經臣(王在晉)議誠然”。至此,孫閣老全然認栽,王經略點道為止,事情算是告一段落,孫、王二人這段掐架算是有了個了斷,不過中了埋伏的孫閣老并未就此善罷甘休,但那是后話,這里我們先和《明史》作個了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6032.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