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帝師,這個“最后”體現在兩個層面:作為大清王朝溥儀這位末代皇帝的老師,親見宣統退位,民國降臨,從此之后再無帝制,從時間上講,他是最后一位帝師;他作為溥儀的智囊,即使歷史大潮已滾滾向前,但依然想要挽狂瀾,幫助愛新覺羅重新“入主中原”,從個人品格上講,他也是最后一位帝師。和之前提到的帝師張謙宜不同,陳寶琛的人生少了很多閑適,多了不少凄涼。這位帝師有著怎樣的個人境遇,他跟青島又有怎樣的關系?
年紀輕輕就考中進士
陳寶琛(1848~1935年)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字伯潛,一字伯泉,又稱敬嘉,號有?庵、聽水、桔叟、桔隱、滄趣等稱。又別署聽水齋老人、滄趣樓樹、鐵石道人,謚號文忠。
陳寶琛出生名門,從曾祖父起就出過很多省部級的高官了。他的曾祖父陳若霖做過刑部尚書,傳說此人剛正不阿,甚至斬殺過一名“貝勒”,祖父陳景亮官至云南布政使,父親陳承裘也曾出任刑部主事,陳氏一門在閩縣是不折不扣的望族。
陳寶琛雖然從小生在富貴人家,但他沒有淪落成個別“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他自幼好學,聰慧過人,十三歲便中了秀才,十八歲中舉,二十一歲登科進士,即選入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或許是身上有著曾祖父陳若霖的遺傳基因,或許是因為年少氣盛,進入仕途后的陳寶琛很快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朝野,并且跟另外三名官員形成一個組合,人稱“四大金剛”或者“清流四諫”,但他很快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此事即是“庚辰午門案”。文史學者丁志可在《遜清遺老的民國歲月》一書中寫道,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李三順帶著兩個小太監送食品到醇王府,未按宮禁規定申報有關手續,門衛不予放行。李三順仗勢大鬧,企圖強行通過而遭護軍毆打,食品自然也掉落了一地,事發后李三順添油加醋地向慈禧告狀,慈禧大怒,強令慈安太后處死護軍。慈禧太后的決定自然有失公允,朝野議論紛紛,而作為清流中的代表人物,陳寶琛無懼慈禧淫威,“犯顏直諫”,最終迫使慈禧收回成命,工部尚書翁同?因此稱贊陳寶琛“有大臣風度”。
陳寶琛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這件事畢竟讓“老佛爺”很不順心。1885年,慈禧借口陳寶琛薦人不當,降級調用,1891年徹底被黜回故鄉賦閑,這一去就是二十年之久。需要強調的是,陳寶琛在賦閑期間并沒有失意沉淪,他在福州興辦新式教育,并且主持興建了福建的第一條鐵路“漳廈線”(廈門嵩嶼至漳州江東橋)。
曾來青島拜會劉廷琛
陳寶琛再次出仕是在慈禧去世之后,這位獨斷中國近半世紀的女人剛去世不久,他就被官員們召入京師,出任總理禮學館事宜。沒過多久,他就被任命為毓慶官侍讀,從此開始成為宣統皇帝(溥儀)的師傅。這讓陳寶琛很是興奮,因為作為帝師,不但有著無上的榮耀,還可以將政治理念施加于皇帝身上,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陳寶琛被賜紫禁城騎馬,當時紫禁城的規矩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賜陳寶琛不下馬,其地位可見一斑。
陳寶琛跟溥儀的師徒之情十分深厚。據陳寶琛的侄孫陳絳先生回憶,自己的父親曾經跟他談起,當年陳寶琛教溥儀讀書,溥儀比較輕佻,坐時喜歡抖腿,“陳寶琛常常提醒他:‘樹搖葉落,人搖福薄�!簿褪墙虒鋈艘€重,舉止要端莊�!变邇x能夠聽取陳寶琛的意見,并且對他十分尊重,溥儀曾經說:“在我身邊的遺老之中,他(陳寶琛)是最稱穩健謹慎的一個。當時在我的眼中,他是最忠實于我,最忠于‘大清’的。在我感到他的謹慎已經妨礙了我之前,他是我唯一的智囊。事無巨細,咸待一言決焉。”
陳寶琛成為帝師之后,一度致力于為“戊戌六君子”平反昭雪,也曾竭力推動君主立憲政體的實施,可無論陳寶琛如何努力,清朝已經是病入膏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隨后宣告退位,陳寶琛的心境更加抑郁起來。他以一己的愚忠抗衡歷史的洪流,立誓“不做民國的官,不拿民國的錢”,并且積極幫助溥儀復辟。
據原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青島市十大藏書家王桂云介紹,張勛1917年復辟時,就是由住在青島的劉廷琛為張勛打前站,提前進宮見到陳寶琛,由他負責安排溥儀對張勛的接見,并由陳寶琛輔導溥儀應如何接見張勛,最后商定下復辟的時間。在復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見。值得一提的是,復辟失敗之后陳寶琛到過一次青島。那是1920年9月,著名的遺老劉廷琛之父劉云樵過八十歲生日,陳寶琛帶著溥儀為劉父寫的壽聯,趕到青島拜壽,不想劉廷琛自青島返回原籍江西老家為其父祝壽。陳寶琛只能在青島,跟來青島的馮煦、鐵良、載灃、升允等人,自青島將各自寫的壽聯郵寄去。
民國亂象叢生,溥儀連最后的威信也一絲不存,陳寶琛直到最后依然不離不棄。1924年10月,溥儀被馮玉祥的軍隊逐出故宮,他見到陳寶琛就放聲大哭,“我無顏見祖宗啊!”陳寶琛依然勸慰道:“皇上切莫悲傷……自古以來焉有不敗之朝廷?而我大清今日,并非因失德而被篡位,皇上亦非亡國之君。皇上年紀尚輕,且博學多識,將來理應成為民國之總統。那時,不是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這些話與其說是癡人說夢,不如說是一份愚忠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7798.html
相關閱讀: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