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宗室之女13歲的金城公主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樣的事情會落到她的頭上!
她被選為出嫁給吐蕃王??當時吐蕃贊普的王后,實現“唐蕃和親”。
如果按照現在的計算方式(周歲),金城公主十足的年齡才12歲,也就是一個孩子,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肩負著繼文成公主數十年之后的政治使命,金城公主她能做好嗎?
這一天是唐中宗神龍三年或者是景龍元年(唐中宗在這年改了年號),確切的是公元707年5月19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金城公主絕不是唐中宗皇帝的親生女兒。她的父親是李守禮,如今有著庸王的爵位,可是,李守禮并不在乎這個在宮中長大的女兒。金城公主感覺叔叔唐中宗則更像自己的父親,而且唐中宗也確實將她當成女兒來看。金城公主還有另一個很依戀的人,就是同宗的哥哥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對她也是呵護有加,使她對這兩個人的信任度遠遠超過親生父親李守禮。
一年前,唐中宗發布詔令,為“七個公主設置官署”,派人負責官署事物,這七個公主中就有她,金城公主雖然不是當今皇上的親生女兒,她已經享受到了皇上親生女兒的待遇。
這七位公主中有三位是皇姑:其中太平公主是高宗皇帝和武后親生女,在676-679年間,吐蕃贊普曾向她求婚,但武后不愿意離開她,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躲過去吐蕃和親。使得這位風情萬種的公主直到20歲才出嫁。
長寧公主和安樂公主是中宗皇帝和韋皇后的女兒,正牌的公主。
其他四位公主,包括金城公主在內則“非皇后所生”,但也是唐高宗的嫡孫女(所謂嫡就是正妻所生),可是嫡孫女就有二十多位,李守禮就有三位,而只有她??金城公主得到了這個榮譽和待遇。
可見,中宗皇帝確實疼愛她,不是當侄女看待,是當女兒對待的。
這時,還沒有吐蕃和親的事兒,記得前朝的文成公主、弘化公主都是在被選為和親對象后才給予公主的封號的,按照慣例已經得到公主封號的宗室女子應該不會被選上的,可是,這次偏偏這個金城公主已經獲得了公主的封號,還是被選上了,要前往吐蕃和親。
在獲得公主封爵披戴鳳冠霞披的時候,金城公主心里很平靜,當時她盼望的就是能夠借此機會和父母見面,敘敘別離之情。可是,父母來了,卻要行大禮參拜,說話還得客客氣氣的,弄得金城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有很多話要和父親母親說,可是四周總是圍滿著侍女太監,沒法說心里話,無可奈何的金城公主眼睜睜地看著父母離開,急的她眼淚掉了下來。就是這眼淚也被宮里傳開,是她至親至孝的“表征”,受到了叔叔的贊賞,但她心里是哭笑不得的。
就在她被選為和親公主將要去吐蕃做贊普夫人的消息剛一公布的時候,她的父親李守禮進來了,而且,這次是摒開了左右,單獨一個人和女兒見面。
雍王李守禮,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子。他的父親名叫李賢,是唐高宗的第六個兒子,也是武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李賢于672年被冊封為雍王,隨后又于675年在他長兄死后被立為皇太子。公元679年,他母親武則天懷疑他指使人殺死了一個支持她攝政的術士,剝奪了他的所有尊號并貶謫到巴州幽禁起來。即使到了那里,武后還是命令一位將軍監視著他。公元684年,在武后即將篡權稱帝的時候,這位將軍又逼李賢自殺身亡,可憐的李賢剛剛31歲。
所以,金城公主沒有見過自己這位正直的文武雙全的爺爺。(如果李賢得以即位,唐朝的局面將會更好,肯定的是會好于武則天時代。)
李賢的3個兒子也被幽禁宮中,按時由太監教育教育,稍有不遜,就要杖打。這些太監們是看著武則天的臉色行事的,所以對他們幾乎是天天杖打,李守禮的哥哥和弟弟都在這無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頑強的活了下來,熬到了唐中宗李顯復位的這一天,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李守禮經過這樣險惡的歲月,獲得自由和爵位后性情大變,如果是現在那就是心理疾病。對此史書對李守禮是很有微詞的,說他貪財好色,家中妻妾數十個,還要經常在外面眠花宿柳,常常造成財務虧空。有人勸他收斂一些,他竟然說,我是個王爺,難道還愁死后沒人埋葬我嗎。至于說家教就談不上了,他有六十多個兒女,女兒幾乎個個是蕩婦,兒子幾乎個個是無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3350.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