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英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放棄了和平外交的方式,逐步形成了用武力摧毀清朝的閉關自守的炮艦政策。其源頭不過是一場小小的叩頭風波。
清廷官員勸說英國使臣行禮
清朝建立之后,世界格局已發生急劇變化,但中國仍固守著傳統的天朝觀念和朝貢制度。清代前期(1644—1840),在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外交往來中,覲見中國皇帝的禮儀成為一個極大的難題。
一
18世紀后期,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發展,廣州一口通商不能滿足其對華貿易的需要。英國決定派遣使團訪華,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取消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中的種種限制和禁令,打開中國的門戶,開拓中國市場。同時,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估計中國的實力,為英國資產階級下一步的行動提供依據。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以為乾隆帝祝壽的名義來到中國。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是中英之間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
對于祝壽而來的馬戛爾尼使團,清政府最初是持歡迎態度的,并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乾隆帝認為英使遠涉重洋,前來祝壽,“具表納貢”,實屬好事。為此他連頒數道諭旨,親自確定了體恤優禮的接待方針。他不僅破例允許使團從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還向使團提供一切免費供給。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1793年7月),馬戛爾尼使團到達天津。欽差大臣徵瑞親赴天津接待。此時乾隆帝正在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于是決定由徵瑞護送使團經北京赴熱河謁見皇帝。然而,外交接觸尚未開始,禮節沖突便已發生。清政府要求英國使臣按照各國貢使覲見皇帝的一貫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英使認為這是一種屈辱而堅決拒絕。禮儀之爭自天津,經北京,而繼續到熱河。乾隆帝聞訊,勃然動怒。下令降低接待規格。
在今人看來,禮儀問題屬于形式,當時卻成了中外交往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為,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具有突出的地位。在各種禮儀中,君臣之禮尤為重要。臣民匍匐于君主腳下,向君主行跪拜禮被視為是天經地義,是對君主至高無上地位的承認和服從。中國又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歷代的統治者都制定有一套繁復的朝貢禮儀。朝貢國必須嚴格遵守這些禮儀,才能表明其“向化”的誠意。乾隆時期,清政府對當時歐洲各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性進步恍如隔世,把西方各國仍然視為“海夷”。他們不假思索地稱馬戛爾尼為“貢使”,稱他們帶來的禮品為“貢品”,要求他們遵從中國禮制。而西方第一強國的英國使臣卻向這一傳統發起了猛烈的沖擊。
由于中英雙方都不肯遷就讓步,談判幾近破裂。最后,雙方終于達成協議。五十八年八月(1793年9月),83歲的乾隆帝在熱河避暑山莊接見并宴請了英國使團,接受了英使呈遞的國書和禮品清單,并向英王及使團回贈了禮物。
覲見時究竟行的何種禮節?中英雙方記載不同。但無論當時以何種方式解決這場矛盾沖突,都改變不了禮儀之爭對中英首次通使往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清政府認為,進貢和祝壽已畢,英國使團的任務已經完成,應該打道回府。但是,在將英王國書譯出后,他們才如夢初醒,知道英國人祝壽的背后是要求使臣駐京和擴大通商。馬戛爾尼則急切要求和等待談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6項要求。
這些要求一部分是屬于希望改善貿易關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則具有殖民主義侵略性。清政府理應認真研究和區別對待?墒牵逭畢s簡單地一概拒絕,將英國的6項要求全部斥為“非分干求”,斷然關閉了談判的大門。于是,在沒有舉行談判、沒有完成使命的情況下,英國使團踏上了歸程。
清政府之所以會采取這樣的行動,主要是對外部世界毫無了解,既沒有近代國際交往的經驗,也不認為有建立經常性外交關系的必要,而是沉湎于“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之中,滿足于自然經濟結構下“無求于人”的狀態,正如乾隆帝所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蓖瑫r,也惟恐外國人與中國各階層接觸頻繁,將后患無窮,危及其統治。因此,要“杜民夷之爭論,立中外之大防”。
清政府斷然拒絕英國的割地要求,明確宣布:“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分疆,各有專屬!边@是完全正確的。它維護了國家的主權,抵制了殖民主義的侵略。但是,清政府不愿打開中國的大門,閉關自守,又使中國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擴大經濟文化交流、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機遇。
二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政府又派遣以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前來中國。
使團來華之后,覲見清帝的禮節又成了爭執的焦點。嘉慶帝要求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阿美士德本人對此并無定見,他向兩位副使征求意見。埃利斯認為必要時可以妥協,遵從中國禮制。斯當東則堅決反對。由于斯當東曾來華訪問,又一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是“中國問題專家”,他的意見實際上又代表了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的看法。因此,阿美士德采納了斯當東的意見,堅決拒絕行跪叩禮。
清朝負責接待的大臣反復向使臣勸說,甚至以停止入覲,飭令回國施加壓力,都毫無效果。嘉慶帝又派理藩院尚書和世泰、禮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穆克登額二人為欽差大臣,趕赴通州,再行勸說,并以
不知和世泰等人出于何種動機,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所謂演習禮儀完全是和世泰等人的憑空捏造。英國使臣不但沒有演習禮儀,而且連類似的口頭表示也沒有。為了蒙混過關,和世泰決定讓使臣頭天晚上由通州出發,連夜奔波趕到北京,第二天清晨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朝覲。那時,使臣一定疲憊不堪,行禮時,派員帶領,連拉帶拖,草草成禮。
不料,阿美士德識破此計,到達圓明園后,以禮服未備為由,拒絕入內覲見。而此時清朝的王公大臣早已穿戴齊全,集合等待。嘉慶帝也準備御殿受禮。他傳旨召見使臣。和世泰無法應對,謊稱:“正使病倒,不能覲見!奔螒c帝傳旨召見副使。和世泰又稱:“副使亦病,俟正使痊愈后一同覲見。”“天朝”皇帝的尊嚴受到戲弄。嘉慶帝勃然大怒,諭令使臣即日回國,和世泰等人嚴加議處。
后來,嘉慶帝了解到一些內情,怒氣稍減。為了給英國國王保留一點面子,他下令加恩追收使臣帶來的地圖、畫像等禮品,回贈英王白玉如意、翡翠玉朝珠等禮物,并令廣惠伴送英使,所經各省俱派官員沿途照料。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件,嘉慶帝派遣大臣給使團送去一份給英王的敕諭,明確指出:“嗣后無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卑⒚朗康率箞F被逐出京城后,按照嘉慶帝指定的回程路線,經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江西5省,歷時4月,抵達廣州。他們在廣州逗留了20天,然后從澳門啟航回國。
阿美士德的訪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比馬戛爾尼的失敗更慘。他到達了北京,卻連皇帝也沒有見到。因此他不僅沒有完成英國政府的使命,而且連提出要求的機會也沒有。英國政府派他訪華是希望博得清朝對英國的好感,趁機取得在中國的各種特權。然而,禮儀之爭卻使這一切化為泡影。中英兩國關系不僅絲毫未能改善,反而更加惡化,進一步加深了清朝對英人的戒備心理與敵對情緒。英國政府大失所望,認為用外交方式無法達到他們的目的。從此,英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轉變,放棄了和平外交的方式,逐步地形成了用武力摧毀清朝的閉關自守的炮艦政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6094.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