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現代漢語中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一句俗語,可這句俗語亦非其原來面目。溯其本源,許多人都認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是由“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訛變而成的。他們認為,“無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氣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來正好構成“度量”一詞,后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度”字才被訛傳為“毒”。這種解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卻是想當然之說,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之說嚴重違反了漢語對偶句的平仄規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
籍中找不到相關的書證。其實,追根溯源,俗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演變而來的,其大體意思是說:對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筆記、話本、傳奇、雜劇、小說中,“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的用例多得舉不勝舉。如: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泵鳌ぬm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98回:“常言說得好:‘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鼻濉だ钣瘛肚逯易V》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一俗語的產生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自元朝以來,正統的儒家倫理文化、道德價值體系、社會政治及倫理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市井流氓文化急劇膨脹,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無奸不成商,無謊不成媒”之類帶有濃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語在民間大量產生,并被人們廣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這句俗語中所表達的思想與正統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產生后正統儒家文化的維護者們試圖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將“毒”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他們又將“恨”替換作“量”,使“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但是或許是由于“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的生命力太強、對人們影響太深的緣故吧,“度”字始終沒能將“毒”替換下來,結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并流傳至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2033.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