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七世紀中葉,我國國內戰爭持續了半個世紀,戰火遍及全國,加上這一時期不斷出現大面積水旱災害,全國呈現一片蕭瑟景象。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墾荒、賑恤、招撫、蠲免、修水利、除河患,以恢復和生產。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更名地”。采取這項措施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使勞動者有土地,而是要使土地有勞動者;或者換句話說,在于確認田賦的負擔者,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但是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民保住了通過各種途徑取得的土地,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滴跷迨荒辏ü保罚保材辏┣逭中迹珖°y數額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銀數為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人丁稅雖然仍舊存在,但丁銀數固定不變。它有利于進一步安定秩序,避免人口的隱瞞和流散。在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清政府又逐漸在全國除少數地區外實行攤丁入地,結束了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在這種稅制下,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松弛了! ∮捎诙愔票冗^去合理,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殘破不堪的農業逐漸恢復并有新的發展。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種植面積擴大了,農作物種類增加了。適宜在南方生長的水稻,從明末開始經過長期試種,到康熙末年在京津寒冷地區移植成功。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傳入中國南方的耐早高產作物玉米,由于它對土壤氣溫要求不高,適應性強,清初康熙雍正年間,種植面積已逐步擴大。乾隆至道光一百多年,玉米引種地區迅速擴展到全國絕大多數州縣。特別是在山地丘陵地區,已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明末傳入中國的番薯,產量高、繁殖快、耐旱、耐堿、耐貧瘠,塊根可充食糧,蔓葉可作飼料,以其明顯的優勢,加上官府的倡導,文人的宣傳,迅速地在長城以南各省大面積推廣。由于玉米和番薯能在乾旱貧瘠的山地生長,在清代大規模墾荒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又由于它的產量高、繁殖快,在雍乾年間人口急劇增長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匾洕魑锾貏e是棉花、煙草、山區、海島的開發成效卓著。關外的東北、口內的蒙古地區,及東南沿海島嶼、西北的廣大地區,都是清代開發的。有的地區由于農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國重要糧倉。內地的湘西、陜西、鄂西北以及桂西、滇西南和貴州等山地丘陵地區,也因大量移民,生產發展迅速。邊疆地區卓有成效的開發,不僅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而且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的鞏固。清代開發山區和邊疆,其規模和成效,都遠遠超過前代。但是由于這種開發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又缺乏的指導,以致出現水土流失、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嚴重后果! ∏宕耐恋厮兄撇煌谇按奶攸c是存在著實行農奴制的旗地、地權轉移頻繁、土地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土地所有權與土地耕作權的分離。這里既有的進步,也有歷史的倒退,這種奇特的現象,在其它領域同樣可以看到! 〉刈鈩兿餍螒B呈現出空前的多樣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以及它們的過渡形態或變異形態,都在不同的地區同時并存。實物地租占主要地位,勞役地租作為舊制的殘余存在,貨幣地租雖已出現,但所占比重極少。乾嘉以后,實物定額租在各地普遍實行,而實物分成租有日益減少的趨勢。 從明中葉以后開展起來的減租抗租斗爭,無論就其深度來說,也元論就其內容來說,或者就其目的和手段來說,都是歷史上沒有先例的。清政府為了平息抗租斗爭,采取了種種對策,諸如勸諭業戶從寬收租,限令佃戶按期如數交租,由官府出面議立鄉規民約、較定斗式,對聚眾抗租的首領從重究處,對武裝抗租進行血腥鎮壓,都無濟于事! ∮捎诘柁r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主佃在上并無主仆名分,地主對佃農的生產活動已難實行有效的監督。監督佃農的生產活動,是分成租制賴以存在的前提。失去了有效的監督,分成租制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定額租和分成租雖然都是實物地租,但定額租卻是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的必由之路。其實,貨幣地租也是一種定額租,不過交納的是定額的貨幣而不是實物。實物定額租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權和土地耕作權的分離,由此又出現了一田多主的現象! ∏宕臍v史,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歷史。落后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地租剝削、人身依附關系,已成為歷史前進的嚴重障礙。減免乃至廢除封建地租,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廢除人身奴役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盡管當時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都被歷史潮流推到日益尖銳的土地、租佃問題面前,按照各自的理解回答歷史提出的新問題。從清初顧炎武的禁限私租的議論起,到清末關于地權改革的一場大論戰,三百年來在土地、租佃問題上所展開的爭論日益激烈和深入。 清政府繼續推行“崇本抑末”的傳統國策,但已開始出現某種程度的變化,采取了比前代較為寬松的政策?滴跄觊g,明令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匠籍制度,使手者脫離了世代承襲勞役。清初嚴厲禁礦,乾隆時改而采取允許并鼓勵開礦的政策。官營手工業也比明代縮小了經營范圍和規模,采取了所謂“惠工給值”的措施。這一切都有利于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以手工業發達著稱的城鎮里,還有許多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各種手工業作坊,如磨坊、油坊、醬坊、紙坊、特種工藝品如北京的景泰藍、象牙雕刻、蘇州及湖南的刺繡,還有湖州筆、徽州墨、宣城紙,都是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產品。楊州、蘇州、南京、杭州、佛山、廣州、漢口、北京等已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城市,并且出現了一些專業市鎮。有的城市各種手工業作坊或商店按所營專業分類集中。隨著邊疆地區的進一步開發,在邊遠地區還出現了許多新興城鎮! ∮捎谏唐方粨Q的發展,貨幣在社會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貨幣需要量劇增,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適應商業活動存款、放款、匯兌的需要,經營此項業務的錢莊或銀號也有發展。上海錢莊在乾隆年間已有相當大的規模,長江流域和東南各大城市錢莊紛紛出現。由于國內貿易活躍和貨幣流通量增大,不便,運送現銀困難,專門經營銀錢匯兌業務的信用機構 票號,于嘉道年間在山西出現了,以后分號遍布各地。 由于安定,經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初次利用保甲制度編查戶口,當年人口即達一億四千三百余萬,到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即已超出兩億。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達三億一千多萬,到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即已突破四億大關。在一百多年里,人口由一億五千萬猛增至四億三千萬,耕地面積卻沒有相應地擴大。由此不難斷定,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物質資料增長速度! ≈袊鴼v史上地廣人稀的老問題,雍乾以后卻變為人多地少的新問題,于是在清代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造成一系列重大影響。由于人多地少,出現了大量的游民。他們不得不離鄉背井,犯禁潛入山林,或墾殖、或采礦、或伐木、或刨參,未被開發的山地丘陵因此得到利用,有的漂洋過海,流落異邦。由于人多地少,可耕地開發殆盡,不得不圍湖筑堤造田,池塘培土改田,占耕河灘,這種“與水爭地”的嚴重后果是水患增加。由于人多地少,佃農為了租到土地,不得不接受極為苛刻的租佃條件,其中包括提高租額,附加勞役,預付押租等等。由于人多地少,租額上升,出租土地有大利可圖,誘導著工商業者及高利貸者的投資意向。由于人多地少,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并未顯著提高,糧食供不應求,引起米價大幅度上漲,迫使清政府采取鼓勵商人長途販運糧食的政策,甚至鼓勵商人進口洋米。最早為人口劇增而感到憂慮的是清圣祖玄燁,當人口問題還不十分嚴重的康熙四十九年,他就指出“戶口日蕃,地不加增,產不加益,食用不給”,對此“時深軫念”。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對人口問題發表議論的人也多起來了。其中最著名的有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和汪士鐸(公元1814-1889年),他們對人口成倍增長而耕地、糧食、房屋卻只能緩慢增長感到憂慮甚至恐懼。他們還探索了人口增長過快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嚴重后果,諸如人均耕地減少,物價上漲、游民增多、社會動蕩、人民貧困等等。這些議論基本上是正確的。至于如何解決人口問題,他們的主張是消極的,尤其是汪士鐸,其主導思想是大量消滅現存人口,其方法是殘暴的,野蠻的。 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逐漸恢復和發展,使用雇傭勞動的作坊和工場比明代有顯著的增長,在絲紡、制瓷、造紙、制糖、鐵器制造等行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幼芽在不同地區稀疏地萌生著,但它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微乎其微的,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家庭手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的經濟。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按產業結構說,仍是以農業為主、包括林牧漁等的農業社會。商品經濟落后,第二產業還沒有興起。這時歐美一些主要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正迅速發展第二產業,即以制造業為主,包括采掘業、蒸氣動力、水電、建筑等等,第三產業,即服務性產業,如銀行、、保險、信托、運輸、、娛樂等等,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诠保福矗澳臧l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前,工業革命已取得巨大成果,各主要工業部門紛紛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蒸汽機在紡織工業中迅速推廣,由此又引起采掘、冶金、機器制造部門的技術革命。并開始了用機器制造機器的新階段。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建成了第一個蒸汽機制造廠。繼英國之后,法、德、美、俄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正當西歐北美一些國家的經濟以空前未有的速度騰飛的時候,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稱為盛世的時期。作為封建時代的盛世,成就是輝煌的。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政治安定,邊疆穩固,與“文景”、“貞觀”相比,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它的某些成不是以往任何一個盛世無法比擬的。但是這個盛世正面臨著一種新的挑戰,一種空前嚴峻的挑戰。西方正以雄厚的經濟力量支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加速海外殖民掠奪。正是這個時候,中國落后了,而且是十分明顯地落后了。左宗棠說過“人操舟而我結筏”的話,如果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中國和西方兩種發展速度也是適宜的。兩種不同的速度,意味著中國未來的命運,長期地落后于西方,并陷入落后挨打的地步! 」I革命的前提條件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當時中國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廣大農民受著沉重的地租高利貸的殘酷剝削,生活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既不可能為手工業發展提供大量的廉價的原料,也不可能為手工業產品提供廣闊的銷售市場。其次,清政府沿襲傳統的壓抑工商業政策,官工、官商利用特權壟斷經營,對私人工商業加以種種限制甚至摧殘,使得業者無利可圖。挾資巨萬的富商畏縮不前,妨礙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再次,封建地租和高利貸,是兩種傳統的剝削方式,有錢人都很熟悉,無需特殊技藝,而經營工商業就復雜得多了。特別是這兩種傳統的剝削方式受到封建國家的保障,可以坐享其成,而不像經營工商業那樣要承擔許多風險。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地租率、百分之百的年利率,吸引很多商人或工場主購土地從事地租剝削,或放高利貸。不少皇室、貴族、官僚和商人,積累了成千上萬的貨幣財富,但他們不是把這些積累投資于商品生產,而是用于揮霍、窖藏,或大量購置“不憂水火,不憂盜賊”的土地。不是沒有貨幣積累,而是積累起來的貨幣沒有轉化為產業資本。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結構,是難以打破的堅韌壁壘。特別是作為農業主要副業的棉紡織業,是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典型,也是農民在納租之后家無余糧以紗(或布)易米的普遍形式。雖然紡織工具落 后,普遍使用單錠手搖紡車和雙手投梭腳踏織布機,經濟效率低,但由于充分利用農隙家庭閑散勞力,所以仍有頑強的生存競爭能力。這種家庭紡織工具,勞動強度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從八九歲的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婦均能動作。點點滴滴的空隙時間,陰雨天、月光下,自清晨至深夜,有空就干,生產成本低廉,產品結實耐用。生產設備相同而雇工經營的手工工場,生產成本顯然要高于家庭紡織而難以取而代之。家庭手工業的這種勞動力結構特點,使它很難與農業相脫離,也很難改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它的生存競爭能力,足以和早期的機械生產抗衡相當長的時期,才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袝贫仁窃谏唐方洕l展到一定程度而又不夠發展的階段的產物。行會對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和規格,原料的采購,產品的銷售價格,吸收學徒的數額、年限,工資水平,技術傳授范圍,勞動時間長短,都有嚴格規定。這種行會壟斷本地區、本行業的業務,排斥外來人的競爭,也限制本行業內部的競爭,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行會在生產管理上、在手工技藝上,墨守成規,不求革新,不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宕呢泿胖贫,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商品交換的正常發展。銀兩和制錢,都是合法貨幣,在市場上同時流通。但白銀條塊作為貨幣,可以自行鑄造,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名稱不一致,很不方便。銀錢比價并未按官方規定保持穩定,長期處于大幅度波動之中。乾隆以前政府所鑄銅錢成色好,重量足。不少人銷毀制錢以生產銅器謀利,或鑄造成色差、重量不足的私錢,混入市場流通,增加了幣制的混亂。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對遠東的入侵,大批外國銀元流入中國。起初仍成色、重量計值,但由于銀幣在流通中顯然優于銀錠,外國銀元在中國市場上竟成了受歡迎的通貨,不僅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而且加劇了中國貨幣制度的混亂。貨幣是否統一與穩定,是商品經濟能否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清代貨幣制度落后和混亂,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擾亂了國內市場,阻礙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諸如:(一)農業勞動生產率極端低下。(二)大量的貨幣財富用于揮霍、窖藏或購置土地,沒有轉化為資本。(三)清政府繼續推行傳統的壓抑工商業政策,(四)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筑成的自然經濟堡壘,(五)行會制度的存在及其對手工業商業的競爭限制,(六)貨幣制度的落后與混亂滯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七)科學技術未能為促進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突破性的變革。這一切都是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障礙,也是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只能在惡劣環境中緩慢發展的主要原因。
三 清代是由滿洲貴族掌握全國統治權的朝代。有清一代。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敏感問題,甚至這種政治敏感性一直保持到清亡以后很久都未消失。能否較為妥善地處理好各民族間的關系,是清朝中央政府對全國實現有效而穩定的統治的關鍵! ∶褡迨莿澐譃殡A級的。在存在著階級壓迫的社會條件下,民族壓迫是伴隨著階級壓迫而產生的,有階級壓迫就會有民族壓迫。民族矛盾有它的特殊性,不能把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混為一談。上存在著民族斗爭,這是客觀事實,是不能否認的,也是不能用階級斗爭替換的。民族斗爭,說到底,它還是民族斗爭而不是階級斗爭。用階級斗爭取代民族斗爭,不能正確地解釋歷史,尤其是清代的歷史! ∶鞔笃谡胃瘮。陔A級壓迫加劇的同時,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也加劇了民族壓迫,因而激起了女真人的不滿和反抗。隨著女真各部逐步統一和日漸強盛,對明朝統治者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進行了激烈的反抗,民族對立加劇,雙方竟至兵刃相見。滿洲貴族從戰爭中得到了好處,多次率兵深入漢族人民聚居地區,大肆掠奪財物,擄人為奴,戰爭逐漸喪失了反抗明朝政府民族壓迫的正義性,而轉化成為掠奪性的戰爭。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春,明朝反動統治被進行的戰爭,完全喪失了正義性。入關后的戰爭,是入關前掠奪戰爭的繼續! M洲貴族為了酬賞效命疆場的八旗官兵,以“東來諸公勛臣兵丁人等無處安置”為由,連續三次大規模圈占漢人土地,以解決旗人土地問題。用投充、擄掠和賞賜人口等辦法解決“耕地牧馬諸役”的勞動人手問題,用嚴酷的逃人法鞏固對勞動人手的占有。圈占的土地并不限于上諭所說無主荒地和前明勛戚皇莊,而是大量的民間土地,其中包括漢族地主的土地。清初這一大弊政,嚴重地損害了漢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被圈地之家,含著滿腔悲憤離開祖墳、故居、良田,遠走他鄉。雖有所謂“撥補”,但都在數百里之外,而且是貧瘠之地,一無房屋口糧,又無農具種子,不但難以繼續生產,甚至難以繼繼生存。這是民族仇恨的種子! ∪φ纪恋匾鸬牧硪唤Y果是,擁有良田活土的旗人不從事農業生產,從關外帶來的奴隸下足以役使耕種,于是誘騙脅迫漢人投充旗下為奴。這些投充為奴的漢人,多半是近畿一帶圈地的受害者。土地房屋被圈占,又無力轉徙他鄉,只有投充一途。此外,八旗士兵還搶掠漢人為奴,或漢人犯罪判歸旗下為奴,或“價買”人口為奴。這又是民族仇恨的種子! ∨`反抗的方式主要是逃亡。清政府為了對付奴隸逃亡,制定了極為嚴酷的逃人法。懲治的重點在窩逃者。所謂窩逃,并不限于窩藏逃人,凡誤雇逃人作工,誤留逃人住宿,誤收逃人為兵,幾乎與逃人稍有牽連的都算窩逃。告發窩逃者有重賞,知情不舉者受重罰。查解逃人多寡,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標準,于是冤假誣控層出不窮。逃人法的受害者是漢人,這又是民族仇恨的種子。 當清軍占領了黃河流域廣大地區之后,自以為取天下唾手可得,偽裝和掩飾都不需要了,以赤裸裸的兇殘手段屠殺一切敢于抵抗的漢族軍民,甚至屠殺一切沒有公開表示降服的漢族軍民。降服的標識就是剃發易服,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傲纛^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剃與不剃,變成生和死的選擇。而且必須在令到之日起十天內作出選擇。遲疑都是絕對不容許的。這時漢民族來說,在民族感情上,在倫理道德上,在風俗禮儀上,都感到是難以容忍的傷害。于是為了捍衛本民族的尊嚴、氣節、禮俗、文化傳統,展開了悲壯的搏斗!皩帪槭l鬼,不作剃頭人”“頭可斷,發不可剃”。漢民族中成千上萬的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寧可在屠刀下悲壯地死去。剃發易服激起的民族仇恨,比圈地、投充、逃人法更廣泛,也更強烈,它打擊的是千千萬萬,而不只是某些地區、某些集團和某些附層。在民族對立如此嚴重的狀況下,只可能導致更大的分裂,而不可能有國家的統一! M洲貴族未嘗不知道“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古訓,但他們實行的暴虐政策激起了廣泛的反抗,又是以不足百萬的少數對付數以億計的多數!安皇葰ⅰ钡墓庞栆差櫜坏昧,因此對不愿屈從在鐵蹄下的任何人都絕不寬容。但同時他們也知道,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實漢官,統率三它需要有能征慣戰如洪承疇一類的漢將,沖鋒陷陳需要幾十萬漢族士兵,宣揚倫理綱常需要有熟悉儒家經典的漢族文人,樹藝五谷需要有千百萬有生產經驗的漢族農民,懋遷有無需要有善于經營的漢族商人。這一切,都是建立全國政治統治絕不可少的,但又不是用血腥的辦法可以獲得的。正因如此,甚至在以軍事征服為主的順治初年,也未嘗忽視從政治上征服人心。征服對象首先是漢族官僚和文人。征服人心的第一招是批出“吊民伐罪”、“復君父之仇”的旗號,為崇禎帝發喪,令天下臣民縞素三日。這就使那些講究君臣之義的漢族官僚和文人要感恩圖報了,甚至像史可法那樣忠貞不渝的明室遺臣都感激涕零地說:“為我先皇帝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輯群黎”,“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清政政這一招還給一些剃發易服的官僚士大夫們送上了一塊遮羞布,向“為我先有贍養鰥寡孤獨。減錢糧搖役、蠲免一切加派的許諾,應允禮俗衣冠暫從明制等等,都是入關之初征服人心的政治設計! ‘斳娛抡鞣言趶V大地區取得“留頭不留發”的明顯效果時,滿洲貴族隨即采取相應措施,醫治軍事征服所造成的精神創傷,主要是用懷柔政策緩和各民族這間的矛盾,特別是滿漢之間的激烈對抗。 首先爭取漢族上層分子合作,并與之分享政權。對明朝文臣武將,誘以高官,授以大權,示以重用。這是入關前行之有效的政策,一大批漢族文武官員為新朝創基立業奉獻了自已的忠誠。入關之后,更放手地推行這種政策,只要為新朝奉獻忠誠,便可重用。甚至倚為心腹,待如上賓,給人以滿漢一體的假象。清軍南下并席卷江南,主要是驅策洪承疇、吳三掛、孔有德等一批漢將率領幾十萬漢族軍人參與“留發不留頭”的殘酷屠殺,既強化了武為征服,也淡化了滿漢畛域。利用這批漢將出面招撫籠絡漢族官員,更有奇效。清代中央政府中實行滿漢雙軌制。雖然實質上是重滿輕漢,但在外觀上是滿漢分享政權。順治二年,開科取士,仍沿明代舊制。使漢族文人兢兢于仕宦之途。康熙帝親政之后曾大幅度地調整民族政策,特別注意調整滿漢關系的政策。努力消除二十年腥風血雨所造成的滿 漢間的嚴重對抗?滴跏辏ü保叮罚衬辏,頒諭舉薦山林隱逸之士。十七年(公元1678年),特設博學鴻詞科,吸收學行兼優、文詞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漢族文人。十八年(公元1679年)又開明史館,收羅漢族文人編纂明代歷史。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以后,又開始了大規模的經籍傳注的纂輯。這一素列措施,成效卓著。一時名儒碩彥,網羅幾盡! ∠凉M漢間敵對的關鍵,是按漢族地區原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恢復和生產?滴趸实墼谶@方面是有遠見卓識的。他深知圈占田地是嚴重侵犯漢民族利益的一大弊政,親政之后,于康熙八的(公元1669年)斷然諭令戶部永遠停止圈地。他還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并最終裁撤督捕衙門。統一后,又及時解除遷海令。此外,他還采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上諭中常用“安民”、“安靜”、“寬民”、“寬大”、“不擾”等語表述他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思想。在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謂與民休息,從主體上說,就是使廣大漢族地區的居民。有一個養生息的機會?滴踔蟮挠赫沙,繼續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出現了百年盛世局面。廣大漢族地區生產方式、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大致都繼承和發展了。而且帶入關內的原來滿族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倫理道德觀念也都漢化了。旗地莊田上落后的農奴制生產方式,至乾隆年間已完成了向租佃制的轉變。滿漢民族的差異縮小了。當年那種激烈的對抗消失了,雖然矛盾還存在,但民族間的關系無疑是大大改善了! ∏逭谔幚砻褡尻P系問題上,雖一度有過重大失誤。但它在民族政策上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它在中央機關中設立特別行政機構 理藩院,管理蒙藏回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事務。清代中央官制,大體沿襲明制,理藩院卻是新創。首腦由滿員擔任,擁有較多的便宜行事之權。并有權指導駐邊將軍、大臣,組織嚴密,職掌分明,不受其它機構掣肘,行政效率之高為六部所不及。理藩院前身為蒙古衙門,早在崇德年間便已創立。這說明滿洲貴族在新興時期就十分注意聯合聚居在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 】滴醯墼谄蕉ㄈ畞y以后,注意力轉向北方?滴跞辏ü保叮梗蹦辏┰诙鄠愔Z爾廳(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舉行會盟,曾遭準噶爾部噶爾丹攻掠的喀爾喀蒙古部貴族三十五位首領參加會盟,朝覲清圣祖?滴醯弁咨频亟鉀Q了喀爾喀蒙古各部的長期紛爭,改革了喀爾喀蒙古的行政制度,促進了喀爾重新統一。對準噶爾部的破壞國家統一的活動,康熙多次親征,嗣后歷經雍正乾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終于結束了北部邊疆長期分裂割據戰亂不已的局面。乾隆皇帝自詡的進一步統一。康雍乾三朝還采取積極措施,開發邊疆地區,發展農牧業生產,繁榮,實現對北部邊疆的統一管理,有效地遏制沙俄對我國的侵略,加強了北方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清政府成功地解決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民族關系中的大難題。長城內外,天山南北,兄弟民族間和平交往。北部邊疆面貌根本改觀,屢代維修的萬里長城失去了軍事屏障的意義。這是清代統治的偉大功績! ξ鞑氐貐^,自努爾哈赤稱汁開始,便采取尊崇喇嘛教的政策。西藏與后金。使兇往來,不絕于途。入關以后,清政府與西藏的關系更加密切。順治帝多次遣使往迎達喇嘛,達賴、班禪也多次遣使獻禮頌德。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達賴喇嘛入朝,清世祖派新王、大臣遠道迎送,賞賜豐厚?滴跄觊g藏蒙各派政治勢力爆發爭奪權力的斗爭,康熙帝為穩定邊疆形勢,對各派勢力采取調解態度,支持一切忠于中央政府的派別,終于平息了各派紛爭,提高中央政府在西藏各派地方勢力中的威望?滴跷迨辏ü保罚保纺辏,西藏遭準部策零敦多布偷襲,劫掠燒殺,侵害寺院,嚴重破壞西藏社會秩序?滴醯蹆纱闻绍娖絹y,徹底擊潰準噶爾軍,護送六世達賴喇嘛入藏。乾隆末年,廓爾喀軍兩次入侵西藏,搶掠寺院,清高宗派軍進藏大舉反擊,將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全部逐出國境。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這是清政府統治的又一偉大歷史功績! ∥髂衔迨V大地區內,長期實行土司制度。這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特殊的地方政權形式。在土司統治地區,實行的是一種極端落后的社會制度。土司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割據勢力膨脹之后,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力增強,甚至煽動叛亂;或者恃強凌弱,互相攻殺,殘害人民,以至長期動亂不安。明初開始改土歸流,但規模不大,成效也不顯著。雍正帝在位期間,大規模地實行改土歸流。主要運用政治手段,必要時輔之以武力,廢除了土司制度,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流官進行統治。各項制度與措施大體上和內地保持一致。如設立保甲、編查戶口、丈量土地、清理錢糧、建立學校、整治河道、修筑道路等等。在推行改土歸流時,妥善地處理被革職的土司,慎重遴選派任流官。這是雍正帝的一項成功的改革,大大地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統治,鞏固了祖國的西財邊陲,防止西方殖民主義插足我國西南。這是清朝統治的又一偉大歷史工績! ∏逭晒Φ靥幚砹吮辈俊⑽鞅焙臀髂线吔值苊褡宓年P系,同時也就是成功地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我國各民族這間的關系進一步發展了。兄弟民族間相互融和的過程加速了。盡管實行過民族壓迫和奴役政策,盡管有外國殖民主義者的挑撥離間和個別民族敗類的分裂和破壞,但我們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在清政府統治下最終完成的,祖國的神圣版圖是在清朝得到確立的。這是歷史性功績,永遠光照史冊。
四 封建社會到清代初葉,作為儒家學說發展的一個階段的,已經走完了自己的路,但是,產生儒家學說的社會環境卻并沒有消失。因而,伴隨著中國晚期封建社會的緩慢發展,儒家學說也必然要作出相應的反映。這就是經歷康雍兩朝的理學崩解之后,漢學即考據學的興起。考據學勃興的原因,一說由于文字獄,一說由于康乾盛世,一說由于清初西方實用輸入的影響。應該說這些都是對的,但需要補充。考據學的勃興,以至最終取代理學的地位,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它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從理論思維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清初的反理學思潮,是一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歷史因素! ∏宄醴蠢韺W思潮,是一個力圖挽救社會危機、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潮。它對于打破幾個世紀以來理學對思想界的束縛,具有重大意義,并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李 等人。經世致用的宗旨,是決定這一思潮的性質及其歷史的價值的基本方面,也是使它既有別于以前的宋明理學,又不同于其后的乾嘉考據學的根本原因。清初反理學思潮也是一個以樸實考經證史為方法,試圖以經學去取代理學的思潮。以經學取代理學,清初那些舊越的思想家,也未能突破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他們的理論探索,終究不能逾越封建的藩籬。當面臨著以企么新的理論去取代理學時,他們只能從古老的思想武庫中尋找可以借鑒的思想材料。只能是儒家學說中較之理學更為古老的經學。歷史在前進。這種缺乏生命力的取代,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清政府封建文化專制的加強,經世致用逐漸衰減,以致到乾隆初葉喪失殆盡。樸實考經證史愈益成為這一思潮的主要方面。反理學思潮遂蛻變為一個自考據始至考據終的復古派,即乾嘉學派。乾嘉學派也擁有一大批著名學者,對當時和后世的思想界都曾發生重大影響。 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里,因文字觸禁而獲罪,或執政者藉文字羅織罪名以清除異已,史稱文字獄。文字獄在明清兩代都曾一度盛行,而以清代康、雍、乾三朝最為頻繁,最為嚴酷。羅織罪名的手法,也最為奇特。不少文士及其家屬親友,慘遭殺害。百年盛世中的這一大弊政,大體上延續了一百年! 側峄谖幕呱系谋憩F,是在大興文字獄、禁錮學術思想的同時,又大興文教,羅致人才,編纂圖書。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成效之著,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康、雍、乾三朝皇帝,都以稽古右文自詡。屢次下詔,在全國范圍內博采典籍,記求遺書。搜求的重點在經學史乘,并把這些圖書盾作是關系修齊治平助成德化的大事。康熙朝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資料宏富,查核方便,是現存古代最大的類書,被學者譽之為中國古代大百科分書。乾隆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包括了先秦至清初重要典籍,整理時雖有抽毀,但保存古籍之功是主要的。參與其事的四千余人,其中包括戴震、王念孫、翁方綱、姚鼐等名儒三百余人。在古籍整理方法、?、輯佚及目錄學等方面,給后世學術界以極大的影響。盛清文化事業的成就是輝煌的。名儒輩出,著述如林,整理古籍規模宏偉,是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的總匯。但就其思想傾向來說,是復古的、守舊的,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終結! ∮赫辏ü保罚玻赌辏缓笫缹W者譽為中國古代大百科全書的《古今圖書集成》編成。此后三十年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出版,并形成一個著名的百科全書派?滴趸实垭沸薜摹鞍倏迫珪,與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中國封建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而后者則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當康雍乾這幾位中國封建時代的英明君主以稽古右文自詡的時候,正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說、學說紛紛涌現的時候。一大批著名學者脫穎而出,如威廉·配第(1623-1687)、布爾吉爾貝爾(1646-1714)、孟德斯鳩(1689-1755)、魁奈(1694-1774)、盧梭(1712-1778)、杜爾閣(1727-1781)、亞當·斯密(1723-1790)和大衛·李嘉圖(1772-1823)等等。他們以自己的學說,建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當中國正在大興文字獄、禁錮士子思想的時候,正是西方資產階級大興思想解放,開展啟蒙運動的時候。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經濟學說,一個多世紀以后才陸續傳入中國。西方文化的輸入,在清代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清初,自利瑪竇來華至雍乾禁教;第二次始于道咸,盛于同光。 明末,以利瑪竇為先驅的一批傳教士在華活動了一個多世紀,鴉片戰爭前夕,以馬禮遜為前導的一批傳都士也在華活動了大約一個世紀,但他們來華的目的、結交的對象、活動方式、發揮的作用、以及后人對他們的評價,是不完全相同的。這種不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利瑪竇到馬禮遜兩百多年間國際形勢、中國政局、中外關系等方面的某些變化! ∶髂┣宄,一批歐洲傳教士,不畏艱辛,遠涉重洋,接踵來華。他們從青年到白頭,以至老死在中國。他們把畢生精力,獻給他們崇尚的傳教事業。他們留給后人評價的業績,不僅僅是布道,甚至可以說主要不是布道,而是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教士來華的使命當然是傳教。但是為了在中國傳教,特別是在文化背景、道德觀念、語言禮俗完全不同的中國傳教,傳的又是與中國傳統信仰截然不同的一種宗教,必須首先博得中國知識分子的信仰,使中國知識分子相信他們手中掌握著不容置疑的真理,掌握著隨時可以得到驗證的真理,而且又是吸引人的、陌生的真理。望遠鏡、自鳴鐘、紅衣炮以及天文、歷算、測繪等等,足以引人入迷,使你在贊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奇跡的同時,也會贊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的奇跡。在建立對科學的信仰的同時,建立起對上帝的信仰。佳釀的信譽掩蓋著劣質酒的推銷。這樣就容易理解,為什么西方的迷信是和西方科學一起來到中國的,為什么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學的同時接受了西方的迷信。明清之際耶穌會士是以學術叩門而入,這不同于道光時期來華的傳教士。他們道先結交中國士大夫分子,與徐光啟、李之藻等建立了友誼,也與京中顯貴過從甚密。并獲得崇禎、順治、康熙等明清兩代皇帝的器重和禮遇。他們向中國知識分子介紹了西方精巧的制作工藝和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并與中國學者合作編譯科技書籍。自利瑪竇來華至雍乾嚴厲禁教為止,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當時科學中大部分學科經過他們傳入中國,如天文、歷法、數學、火炮鑄造成技術,機械原理、水利、建筑,地圖測繪,物理學等等。這些科學和技術,雖然不是當時西方最先進的,但大體反映了西方當時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新成就,而且著眼于應用,對中國來說當然是很需要的,可以填補中國科學技術的空白。在傳入中國的科學技術中,傳播最廣最快,發揮作用最大的是天文歷算和火炮鑄造。除科學技術外,西洋繪畫和也在這時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刻板的八股,空疏的理學,籠罩著當時中國的學術界。從西方傳來這種實在的、精密的學問,對中國學術界的風氣,發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影響了考據學和音韻學的發展,并在中國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科技人才! ∥鞣娇茖W技術這時候之所以突飛猛進,主要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突破了束縛科學發展的桎梏,海外殖民擴張要求造船、航海事業有一個大發展, 而航海事業對天文、數學、力學、歷法、地理測繪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科學發明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為資產階級及其國家提供了大量物質財富,各國政府為此大力獎勵科技發明。這些條件是當時的中國所不具備的! ∽詮奈鲗W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思想界乃至政界,產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對待西學,一個是如何對待中學。這兩個問題,幾百年來隨著時局的演變,議論紛紛,不絕如縷。最早反對西方歷算的是崇禎年間的魏文魁,隨后是楊光先。楊光先的傳世名言是“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當西洋歷法以無可辯駁的驗證顯示出其精確性無可懷疑時,于是又有人說,西法本來就出于中國,這是兩百年后“西學源出于中國”的先聲。在這些紛紛揚揚的議論中,還有影響深遠的排斥西學、中體西用、中西并重和全盤西化等等論調! 鹘淌吭趯⑽鞣较冗M的科學技術傳入中國的同時,也把我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經籍介紹給西方世界。有些傳教士竟成了西方第一漢學家。他們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歷史性的有價值的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4392.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