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是掛在殿宇、廳堂、軒齋或亭榭上的題字橫額,中國最著名的匾額當屬懸掛于紫禁城乾清宮內的金字匾額 “正大光明”。由于不少影視劇中對藏于這塊匾后的秘密立儲匣多有渲染,因而使“正大光明”匾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罢蠊饷鳌彼膫字源自何處?清代順治皇帝為何在乾清宮題寫這塊匾額?清代有幾位皇帝是秘密立儲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置放過幾次秘密立儲匣?
“正大光明”語出何處?
乾清宮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沒改宮名,延續至今。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乾清宮正式啟用,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賓天,其間大約是三百年,明清十六位皇帝以乾清宮作為正宮。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極后搬進養心殿理政、居住,到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其間大約是二百年,雖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搬到養心殿理政、居住,但乾清宮作為皇帝正宮的地位并沒有改變。
到故宮參觀游覽的人,大多都要到乾清宮,看看由順治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宮內寶座兩旁柱上還有康熙帝御書聯: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主要意思是:為君寬仁,社稷永祚;目標精一,敬誠為要。前楹聯曰: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那么,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匾中的“正大光明”一詞,究竟源自何處?這四個字既不見于“十三經”,也不見于先秦典籍!罢蠊饷鳌币辉~的來源:“正大”二字,見于《易·壯·彖》記載,“光明”二字,見于《易·履·彖》記載。兩處拼接整合,組成“正大光明”一詞。這其中的“彖”(音tuàn),是《周易》中概括一卦基本內涵的辭!兑住选ゅ琛分械摹罢蟆焙汀兑住ぢ摹ゅ琛分械摹肮饷鳌保M合成“正大光明”,就是說做人做事、為官為政、從學從商、修身修心,都要“正大光明”!罢蠊饷鳌笔侵腥A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共同理念和愿景。當然,中國封建帝制時代君主不可能表里一致“正大光明”,但以“正大光明”作為哲學與政治、道德與踐行的“座上銘”,既是智慧的,也是可取的。
然而,明代最初建乾清宮時,并沒有“正大光明”匾。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額是清朝順治帝題寫的。順治帝在文化上有鮮明特點:父親皇太極生長于東北森林文化氛圍之中,母親孝莊太后生長于蒙古草原文化的氛圍之中,他自己則學習儒家經典,用漢字書寫“正大光明”四個字,體現了中原漢族農耕文化。所以,“正大光明”理念是東北森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個表現。到順治帝的兒子康熙皇帝,父親是滿族人,母親是漢族人,祖母是蒙古族人,康熙帝是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個集大成者。順治帝題寫、康熙帝重視的“正大光明”匾,表明:“正大光明”應是哲學與政治、道德與法律共同知行的準則。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是因為雍正帝把秘密立儲匣(又稱秘密建儲匣)放在匾的后面。這是順治帝設置“正大光明”匾額時所沒有料到的。
明清兩代皇帝繼位有哪些不同?
清代,由于“正大光明”匾后放置過秘密立儲 匣,所以留下許多歷史傳奇。
明清皇位的傳承家法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樂帝之后“父死子繼”的十位,“兄終弟及”的三位——正統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鈺繼承,正德帝身后沒有兒子,由皇堂弟朱厚?即嘉靖皇帝繼承,天啟皇帝身后沒有兒子,由皇弟朱由檢即崇禎皇帝繼承。明朝十六位皇帝,通過政變取得皇權的有兩位:一位是朱棣經“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權;另一位是朱祁鎮的“南宮復辟”,從弟弟景泰帝手中奪回皇權。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過政變奪位的,一例沒有。有人質疑:慈禧的祺祥政變(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算不算呢?其實,這次政變是掌控皇權,而不是奪取皇權。明朝朱棣的軍事政變,戰爭殘酷,損失重大。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度設計上,有得有失:得是分封諸子到各地為藩王,確實起到強固枝干、維護根本的作用;失是枝干強大,威脅根本——中央政權。因此,清朝總結并汲取了明朝通過政變奪取皇權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實行了“三不”政策:
“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通”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鑒覆,所以杜漢、晉末大之禍,意固善矣。然徒擁虛名,坐縻厚祿,賢才不克自見,知勇無所設施。防閑過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請而后許,二王不得相見!(《明史·諸王五》卷一百二十)
清朝對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庇指钠浔祝褪侵T王二要:“內襄政本,外領師干!(《清史稿·諸王一》卷二百十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271.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