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飾形制之繁雜,紋彩之斑斕,質料之多樣,裁制之精巧都超過了以往各代,明朝成為中國歷代服飾登峰造極之黃金期。
皇帝服飾
大明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制成,配金冠;实鄱Y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xūn)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xì)等組成。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裳織藻、粉米、黻(fú)、黼(fǔ)紋。
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范。
冕冠
有道是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賢相承,繼天立極撫臨億兆。這就要求大明皇帝恭為天吏以治萬民,冕冠就是這種君權神授的象征。它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面,覆蓋一塊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黃赤色,象征天玄地黃;用五彩的絲繩把玉珠串起來,掛在冕板的前后,象征歲月流轉;用絲棉做成球飾,垂掛在耳邊,提醒君王不能聽信讒言。大明天子的冕冠戴在頭上時要前低后高,象征大明天子對百姓的關懷,這也是"冕"字的本意。
戴烏紗折上巾、穿盤領、窄袖、繡龍袍的皇帝(南熏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冕服
中國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時要穿華美的禮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禮服兩部分組成,一般與腰帶和赤舄(紅色的鞋子)相配。其中,禮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黃赤色,象征地。上衣畫有六種不同的紋樣,而下裳則繡有六種不同的紋樣,這些紋樣合稱十二章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4065.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