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古代皇權政治的特殊產物。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不過,第一個被稱為太上皇的秦莊襄王,卻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漢高祖劉邦亦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這兩個早期的太上皇,和后來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種情況有著天壤之別。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當代政治語匯說叫“退居二線”。檢索史籍,名正言順的太上皇有:西晉惠帝司馬衷,十六國時代大涼天王呂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齊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隋煬帝楊廣,唐代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順宗李誦,唐昭宗李曄,;宋代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宋光宗趙?,西夏神宗李遵頊,西遼直魯古,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歷,即乾隆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位太上皇。
皇帝寶座之極具誘惑力,可以說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更是非常之難,要么病死于龍榻,要么被另一個“英雄”武力趕下臺;活著能讓出皇帝寶座米便是讓給自己的兒子,畢竟也很難得。權迷心竅如唐宣宗,大臣請他早建太子,他一聽此言便滿臉不高興:“若早建太子,則朕遂為閑人!币暀嗔槊樱实劾蟽鹤钆隆跋聧彙,那些禪位去做太上皇的,實乃形勢所迫,不得不為之。
縱觀中國二千多年的皇帝史,一般說來,皇帝禪位而成為太上皇,有以下五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國事艱難,居安思危,主動去當太上皇。
當國家事事艱難之時,皇帝的皇冠便變為了“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于是有的皇帝居安思危,便主動摘去愁帽、離開危座。
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史稱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開則公然勸他不必為政事勞心費神,當趁年輕及時行樂,“一日取樂,可敵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懷。而當時的外部環境又很不利于高湛行樂:強敵北周聯合突厥屢次攻擊北齊,干戈不息,操勞國事,委實惱人,他遂臨陣撂挑子,傳位于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專務吃喝玩樂去了。
高緯史稱后主,其玩性實在乃父之上。盡管此時北周愈益強大,志在吞齊,江南陳國亦隨時準備趁火打劫,高緯仍自編自彈自唱《無愁之曲》,因有“無愁天子”之稱。“無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殺過來,圍攻齊都鄴城,高緯全無演唱《無愁》曲的灑脫,愁眉緊蹙,計無聽出,唯有自摘愁帽一招,皇冠讓給八歲的兒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國難當頭,一推了之,大概只有“無愁天子”能想出這“高招”。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擔,卻壓給一個兒童,這不是拿治國當兒戲嗎?事實上,高緯的太上皇只做了一個月,便當了俘虜,很快就被砍了腦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龍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內外,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現,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斗,不可開交。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睿宗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后,他采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235.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