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朝首輔的演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最近看小說《張居正》,老張的職務最后是內閣首輔,于是便想把明朝的內閣的來歷和內閣首輔弄清楚,一查歷史資料才發現,從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到內閣首輔的產生,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而且先后在明朝擔任過內閣首輔(或相當于首輔)的,居然多達近百人,期間進內閣任閣臣的就更多了。但我還是想慢慢地系統地把擔任過內閣首輔(或相當于首輔)的歷史人物(不論忠奸)整理清楚。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殺了丞相胡惟庸以后就不再設置丞相這一職位,中央的行政工作由吏、兵、刑、禮、戶、工部負責,分別掌管人事、國防、司法、教育、財政、建設。各部以尚書為主管首長,配備左、右侍郎為第一、第二副手。明初的六部尚書權力很大。加上都察院(掌管監察皇帝言行和彈劾百官違紀違法行為,首長為左、右都御史)、通政司(掌管奏議和信訪,首長為通政使)和大理寺(最高法院,首長為大理寺卿),成為六部九卿。廢除丞相,六部直屬于皇帝。由此高度集中了政權,也增加了日理萬機的負擔。曾有人統計,八天內的內外諸司奏札,即多達一千六百六十件,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事。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九月,明太祖依仿古制,設四輔官,稱春、夏、秋、冬官,依時序輔佐皇帝閱處章奏。春官夏官各選老儒三人,每月三旬輪流任事。秋官冬官不專設,由春官夏官兼理。此制實行約兩年余。洪武十五年又改為依仿宋朝制度,設立殿閣大學士。以禮部尚書劉仲質為華蓋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納為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檢討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典籍吳沉為東閣大學士。大學士是皇帝的侍從文臣,兼備咨詢,本職品級不高僅正五品,由文官兼任。

歷史

  明成祖即位后,參據此制,簡選翰林院文臣入值文淵閣,入閣侍讀的文臣備咨議,擬制誥。文淵閣原為皇帝與文臣研讀之所,建于皇宮之內的,就此開始有了內閣的名目,以別于外廷。翰林待詔解縉、修撰胡廣、編修楊士奇、編修楊榮被簡選入閣。永樂二年(一四○四年)立太子后,解縉進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春坊屬詹事府,輔導太子。楊榮進侍講,楊士奇進侍讀。又簡選中書舍人,進士黃淮,授翰林院編修。戶科給事中,進士金幼孜授翰林院檢討,通曉天文的舉人、原桐城知縣胡儼,因解縉推薦,授翰林院檢討。三人也同時入閣。入值文淵閣的七人,本職仍是翰林院官員,不另置官屬,但受到皇帝的禮遇,在皇帝左右,參議朝廷政務,成為皇帝的參謀。為與外朝的六部大臣相區別,入閣的文臣泛稱為閣臣。閣臣無行政權,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諸司事務,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閣臣。第一任閣臣領班解縉是明代兩大才子之一(但從閣臣分工來看,黃淮“掌制敕”??略相當于內閣的主要任務即票擬應該在解縉之前),太子之弟漢王高煦乘成祖北征,與近臣屢次讒陷太子高熾,又奏言解縉乘成祖北征,私覲太子,被成祖下獄處死。隨后進胡廣文淵閣大學士,成為第二任閣臣領班,胡廣是個書法家,基本上也只是做秘書工作。明成祖的這一措置,為明朝的內閣制奠定了基礎。成祖朝內閣權力不大。但此時入值文淵閣的文臣,已經逐漸參議國政,又多受命輔導太子。

歷史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太子高熾繼位是為仁宗,次年改元洪熙。朱高熾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太子瞻基繼位是為宣宗,次年改元宣德。宣宗即位,命掌仁宗時新建的弘文閣閣事的翰林學士楊溥與楊士奇等同值文淵閣。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入值文淵閣的閣臣六人,楊士奇、楊溥、楊榮、黃淮、金幼孜等五舊臣,又新增原東宮左諭德張瑛為禮部侍郎、華蓋殿大學士。次年二月,原東宮侍讀陳山晉為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入閣,合共七人,與成祖時閣臣人數相當。楊士奇歷事三朝,受顧命輔立宣宗,在七人中最有聲威,也最得宣宗的倚重,隱隱約約已經相當于后來的首輔。張瑛因在閣中少有建樹,宣德四年調任南京禮部尚書。陳山因少學術也被解除閣職,專門去教授年輕宦官學習書法。宣德二年,黃淮以老病辭官,六年金幼孜病死,閣臣只余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世稱“三楊”。仁宗、宣宗時,大多數閣臣既是前兩朝的東宮師保,又是受命輔立的重臣。權位更加崇隆,也更加受到新君的倚任,皇帝往往不叫他們的名字而尊稱為某老先生。

  閣臣的職責,仁、宣兩朝尚無明確規定,但事實上他們在侍論經史、草擬制誥之外,已經通過不同形式,參預朝廷行政、監察、司法、軍務以至對外事務等軍國重事,由原來的侍讀學士逐漸成為皇帝的輔佐。朝廷中則在皇帝以下六部以上出現了主要由閣臣組成的輔佐皇帝的決策核心,所以閣臣也被稱為輔臣。這一政治格局的變動在宣宗朝已基本形成,為此后歷代皇帝所繼承和發展,對有明一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在明代中期以前擔任尚書的元老重臣雖未入閣,也往往成為皇帝左右最高決策核心的一部分,如宣宗朝的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孝宗朝的吏部尚書王恕、兵部尚書馬文升(后任吏部尚書)、劉大夏更被稱為弘治三君子。孝宗以后就沒有這種情況了,軍國重事除了有兩次權閹把持的不長時間外,直到最后一個皇帝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以前基本上都是由內閣處理。

  從制度上說明朝的內閣是沒有行政權的,它的任務只是把由通政司匯總的六部、十三布政司和五大都督府提出的各種中央政務、地方事務和軍務根據皇帝的想法,給出解決辦法的書面意見,稱之為票擬,提請皇帝批準。從萬歷末年到天啟年間曾三次任內閣首輔的葉向高對此知之頗悉,感觸頗深,他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幾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卑凑罩贫,對各種事務的處理先由內閣票擬處理辦法,然后呈送皇帝批準,皇帝的批文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謄寫的,叫做批紅。內閣拿到批紅后交六科給事中復核,最后交有關部門執行。內閣和六科給事中不同意皇帝的批復都有權把批文退回去。但是從仁宣以后大多數皇帝很少不同意內閣的票擬意見,崇禎以前大概只有嘉靖對內閣意見干涉較多,所以內閣實際上已從秘書和咨詢的職能轉化為政務管理了,內閣駁回皇帝批復的事也發生過好幾次。除了太監首領司禮監掌印劉瑾和魏忠賢在武宗和熹宗根本不管事的情況下,利用批紅的機會竊取了皇帝的批準權那段不長的時間,明朝從仁宣到泰昌基本上是內閣掌權,因而會出現張居正這樣的權相。前面說到大嘆閣臣無權苦經的葉向高,由于萬歷從不上朝,對不少票擬又留中不發,內閣成員只剩他一人,葉向高是個正人君子,不是一個愛弄權的人,但也不能不承擔起全部的政務重責。

  明朝的內閣輔臣除嘉靖朝的張璁外都是翰林出身(狀元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二甲以下為翰林院庶吉士,所謂翰林出身就是指中進士后擔任過上述三種職務的),文筆很好,仁、宣時期的楊士奇,孝、武時期的李東陽還都是公認的文壇領袖。明英宗以后內閣的權力又逐漸集中于首輔,首輔成為實際上的宰相。明朝的內閣輔臣特別是首輔,除了嚴嵩等少數幾個以外,大多數是負責和稱職的,皇帝和輔臣之間關系基本和諧。所以明中期以后,盡管出現過幾次太監專權和一些皇帝不理政事的現象,但在內閣領導下國家機器基本能正常運轉。 歷史

  作為皇帝最重要的是識人和用人且能容納不同意見。朱由檢剛上臺的時候剪除魏忠賢,朝政出現良好的氣象,可惜取得一些成績后他就以為是天子圣明,于是剛愎自用,罷免了很好的首輔韓?而啟用閹黨余孽周延儒為首輔,對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等一大批能臣良將或殺戮或斥退,執政十六年內閣首輔除了兩個閹黨余孽周延儒和溫體仁任期較長外,其他人都是走馬燈似地更換。人稱崇禎五十相,十六年間擔任過內閣成員的先后達五十多人,有這樣用人的皇帝,明朝是非亡不可了。 歷史

  附:胡惟庸案,明代黨獄。胡惟庸(?-1380),安徽定遠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順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縣),為元帥府奏差。后歷任主簿、知縣、通判、太常寺卿、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0年)至十三年間,任左丞相,專權樹黨,威脅皇權。洪武十三年,以「謀不軌」罪被殺,罷中書省,權分六部,秦漢以來行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廢除。朱元璋藉此大興黨獄,洪武二十三年,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等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之罪名被殺,并作〈昭示奸黨錄〉頒布天下,株連三萬余人。胡惟庸是中國最后一個被誅九族的宰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8345.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