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說 歷史
堯、舜、禹的禪讓傳說,實際就是依據唐、虞、夏的部落聯盟時代的歷史而傳播下來的。這種聯盟是以軍事民主制為基礎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隨著軍事力量的強大,家族私有制的發展就出現構成統治機構的王朝,夏王朝首先完成了這項歷史演變。
夏民族的歷史,無論從地下發掘的考古資料,或從文獻資料記述中,都可得到堅實的證明。
現在可以認定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在河南偃師,古稱西亳,為成湯所都。遺址的最下層是客省莊二期文化。客省莊二期是晚于仰韶,既有后崗又有齊家因素的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現已發現百處以上,只在河南境內即達四十余處;分布在伊洛二水間者相當密集,在河南的東、南、北及陜南各地很普遍,這同文獻資料記述夏族歷史活動范圍也一致。 二里頭文化共分四期,下面的兩層即一、二期約在四千年前,為夏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是由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的。 歷史
《國語·晉語》稱陽人有"夏、商之嗣典",陽即陽樊,在河南黃河北岸濟源縣境沁水流域!吨駮o年》稱秦伐鄭師曾于此筑城。夏文化在黃河南北一帶曾有很大發展,因此《史記·周本紀》稱這一帶為"有夏之居"。武王滅殷后曾擔心"未定天保"不能"依天室"而不暇寐。天保應是大城,即構筑一座大城以定之。天室即大室山、嵩山。本來這一帶自洛?到伊?地勢平坦,是"居易無固",無險可依,在軍事布防上是要"依天室"以保障安全的。這是在"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瞻有河,粵瞻伊洛",全面審察形勢之后才定下"無遠天室"的決策。從這些地理環境的記述,都有助于對夏族活動空間的了解。
《淮南子》說夏鯀作三仞之城,《呂覽》也有鯀作城的記述。近年陽城的城址也被考古工作者發現,認為是屬于龍山文化晚期(詳見1977年《文物》12期)!睹献印贩Q禹避舜之子于陽城,《紀年》也說禹居陽城,看來在戰國時已有陽城。鯀亦稱崇伯鯀,崇即嵩!稘h書·武帝紀》稱武帝至嵩山,見夏后啟母石。 有夏民族活動的遺跡與傳說,還有:
《左傳·昭公四年》謂"夏啟有鈞臺之享",杜注:"陽翟有鈞臺陂",即今禹縣。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稱?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帝皋是夏十五代王。
傳說桀都安邑。這一說法不見于秦以前文獻,偽孔傳有說如此。又說湯伐桀于鳴條,鳴條在安邑西,說明夏之末年夏文化已達山西南部地區。《左傳·昭公元年》稱遷實沈于大夏,是指汾、澮之間!蹲髠·定公四年》說封唐叔"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唐,原為堯所居,唐叔所封地,舊說在晉陽(今太原),不確,應是平陽,即汾澮之間,是臨汾、侯馬之地,近年在這一地區又都發現了夏文化。 《紀年》稱啟二十五年征西河,又稱胤甲即位居西河。西河應在晉南,漢之西河郡。這一帶發現夏文化有三四十處。近年在山西夏縣東下馮發現一處范圍二十五萬平米的夏文化遺存,有石磬、銅范、小城等出土,年代也是與胤甲時期相近!妒酚·吳起列傳》說夏桀之居左河(濟水源出沁水),右大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也是這一帶。
文獻典籍所載夏人活動區域,都有二里頭文化的發現,使對夏代歷史的認識更增加了透明度。 夏王朝究竟是屬于哪一個民族所建的國家?《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于西羌。羌是西戎牧羊人,后來在甘肅一帶活動。羌人首先發展了畜牧業。古代中國的東部近海地區,沒有馬牛羊之類動物,也不能以飼養家畜發展出有私有財產,因而也不能了出現《曲禮》所記問庶人之產則數畜以對的情況。古代東部地區以狩獵、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豬雞雖然出產較多,但都不能大群飼養,也就不能使畜牧業形成獨立的生產分工類別。
夏家店文化的前期有紅山文化(約5000年前文化),其中曾發現許多獸骨,卻沒有草原上生活的偶蹄動物,也不見體軀較大的猛獸,犬科的標本也很少。全部獸類骨骼沒有可以肯定為家畜的。雖有農業,漁獵的生產,卻沒有畜牧業。 羌族所居之地是牛羊等類動物的原生地,所以畜牧業發展也較早。羌人以牧羊為主,由于畜群的發展,私有財產的產生,也最早形成家族!逗鬂h書·西羌傳》成書于劉宋時代,距古代羌族的生活年代已相差很久遠了,但其中所記還保留了大量的羌族習俗!段髑紓鳌氛f他們"所住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并不是沒有五谷,其所居河谷,也能有些農業可以發展),以產牧為業(產,包括農業、采集和狩獵)。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古代社會風氣強調保種,鼓勵人口繁殖,同時還把女子視作財產,不準外流,所以盛行這種收繼婚。這種婚俗同古代東部地區重視倫常觀念相反,所以后世在文化上便把這些種族的人稱作蠻夷。以羌族為主建立夏王朝,在進入中原后接受龍山文化的影響,可能就逐漸改變其舊俗,形成中原文化,而仍居留于西方的羌族則繼續保留其舊俗。
以父名母姓為種號,也可從南詔、白族、彝族、緬族中看到這種姓氏習俗。如彝族父子連名,因而可以背誦幾十代的家譜,就是以父名為種號的。沒有父姓而以母性為種號的乃是古代發展的母系社會,如納西族在解放前仍然殘存的遺俗!稜栄拧、《穆天子傳》都講過古代的西王母國,可能就是古代的母系社會組成的群體,這里的男子是從婦居的母系族外婚制,因而以母姓為種 號。進入周代是男子稱氏,女子才稱姓。因為稱氏的貴族都屬于同一部族,既屬同姓便無須列姓,而女子因出嫁則必系以姓,以稱姓表示與夫家之姓有別是屬于非同姓之婚。這是父系外婚制下才出現的現象。到秦代以后,男子也稱姓是父系外婚制的進一步鞏固。羌族以父名為種號表示了父系外婚制的主導地位,父名是每一代都不同的,為了表示每一代不同的種號,必須用父子連名辦法連接世系,說明羌族在當時已建立了父系族外婚制。但是他們又以母姓為種號,還保留母系外婚制的殘余,是不鞏固的父系外婚制。進入夏王朝,羌族這種父系外婚制由父傳子制在中原地區的確立而歷史上鞏固了下來。
2、夏與仰韶文化的關系 歷史
據近年來地下資料的大量發現,以及考古方面研究,已經肯定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是在殷墟文化之前,這不僅因為殷墟文化比仰韶文化進步、復雜和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更因為在河南發現了仰韶文化在下,龍山文化居中,殷墟文化在上的疊積層次。這是極為堅實的根據,可以證實在河南地區仰韶文化比龍山文化早,龍山文化又比殷文化早。
處于最早期的仰韶文化,是有著相當進步的農業,有著發達的制陶技術的,它的居民是一個掌握了比較發達的高等農業的民族。當然,有的民族,也有著初等的農業,可是他們并沒有制陶業,因此,也沒有或很少有陶器。例如,古代黑龍江一帶的民族,他們就有農業,而沒有陶器,是用燒石沸水的辦法來熟食。但是,有著大量陶器的民族,必然有相當高的制陶業有以及與此密切聯系發達的農業,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仰韶文化的民族正是這樣有著大量的陶器的農業民族,我們認為就是建立夏代的民族。
從歷史記載上看,夏代的地區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夏民族大概是以崇山(即后來的嵩山)或伊洛為其活動的中心,然后逐步的由河南向河北岸發展,而在山西建立了國家。所以,山西一帶又稱大夏或夏墟。夏禹的父親是崇伯鯀,崇伯之國在秦晉之間,漢武帝在中岳(嵩山)見到夏后啟母石,這些傳說都應該是有相當史實作根據的。 伊水洛水一帶,土地肥沃,氣候好,農業非常發達,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著名的農業區,這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區域!秶Z·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記·周本紀》:"自洛?延于伊?,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這說明了伊洛一帶是夏民族的居住地區。
夏民族向北發展,在山西一帶,建立了國家,所以《左傳·定公四年》說晉侯的封地是夏墟。因此,山西晉陽又稱大夏!对娊洝分械摹洞笱拧、《小雅》,《荀子》中?quot;君子安雅"的雅,都與夏是同義語。所謂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展的、分支稱大。可見,山西晉陽稱大夏,是夏民族逐漸發展去的。
夏代的都邑,也在仰韶文化區域。《帝王世紀》說禹都平陽,或都安邑,或在晉陽。又說桀都安邑!稘h書·地理志》說,潁川郡陽翟是夏禹國。這是在低地的邊緣,可以說明這是彩陶文化向南發展經過的地區!妒辣尽氛f禹都陽城。陽城在河南登封,也在嵩山之南!秶Z·晉語》云:"陽人有夏商之嗣典"。陽人大約是以嵩山為活動中心向北發展的。顓頊稱為高陽氏,高猶曾祖以上稱高祖,是遠古的意思。馬融說朝歌以北至于中山,古稱東陽,朝歌以南,至于軹縣稱南陽,所謂陽國,大抵就在這一帶,這些都是以嵩山為夏人活動的中心!妒酚·貨殖列傳》說:"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蹲髠·僖公三十二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梢姡瑐髡f中夏代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虞是舜之后,可見就是周初這一帶的民族,還是以善作陶器著稱。
3、夷與龍山文化的關系 歷史
"夷"字后來有著輕視少數民族的意思,這是大漢族主義思想支配的結果。所謂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的說法,是漢代人才有的。在漢代以前,特別是殷周及其以前,人們的看法不是這樣!俄n奕》稱"因時(是)百蠻",這是指北方的少數民族,而且民、氓和閩、蠻都是同音同義而書寫不同的字,這些字的本義都指的人(民、氓、閩貉與英語man、men可能同源),并無輕視之意。有的書上說"東夷仁",可見"夷"并不是一個壞的字眼,周滅殷,稱商人為夷!短┦摹贩Q:"紂夷居"。夷金文作"?"人作"?",字形上并沒有多大分別!稘h書·地理志》說朝鮮" 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可見東夷的風俗是好的。夷也是善于打獵、射箭的。夷字從大,從弓,從弓就是表示他們善于射獵之意。龍山文化是夷族的文化,所以出土的箭鏃比仰韶文化多得多,而且種類也很多,所以東方是注重射獵的。《論語·憲問》:"羿善射"《淮南子·?真訓》也說羿是善射的,高誘注:"羿善射,能一日落九鳥"!蹲髠·襄公四年》:"有窮后羿恃其射也。"可見,古代人都認為羿是善射的!睹献·離婁》云:"逄蒙學射于羿",就是說逄蒙和羿都是善射的。逄蒙,和《后漢書》里的東明聲極近,《后漢書·扶余傳》,謂扶余祖先"東明長而善射"成為酋長。東明,在《魏書》里作朱蒙,在《好大王碑》中作鄒牟,這都是一名的異譯,他就是東方善射的酋長。東方一般都是射獵的。這種風氣,直到清代還是如此。清太祖也會射,《清實錄》有記載。
夷的居住地區,也在龍山文化區域之內!蹲髠鳌酚涊d的郯國是一個證明,郯國是在現在諸城、日照一帶!蹲髠·昭公十七年》記載,魯人問少昊氏以鳥名官的道理。郯子說?quot;我高祖少?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我們認為鳥是東方普遍的圖騰,所以他們用鳥名官。東方傳說朱蒙是卵生的,清人祖先也傳說是因鳥含朱果而生。北魏出于東方的鮮卑,他們也以鳥為官號!段簳·官氏志》謂北魏制定官號: 歷史
皆擬遠古云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自余之官 ,義皆類此,咸有比況。
這種風俗,在遼代也是如此,可見在東方保存的很長久了。
傳說中東方的少?,是建都在曲阜的,《左傳·詔公二十九年》:
少?氏有上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辱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窮桑",他書又作"空桑",由少昊到周代,中間隔了許多世代,這在《左傳》上也略略可以看得出來!墩压辍罚
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莆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國語·周語下》:"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憑神也。"《左傳·定公四年》謂魯封于"少?之虛",這原是黑陶文化區!蹲髠·僖公二十一年》,子魚說:
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 歷史
所謂風姓有兩種解釋:風即鳳。風字本從蟲,即龍,這是發展到低地以的事。黑陶文化的中心是曲阜,后來發展到陳的地區,即太?之虛,至于少?氏后來與金天氏結合成一人,那是五行家說盛行以后,揉合東方和西方的傳說產生的。不是東方原有的傳說本來面目。
4、夷夏之爭
《史記·夏本紀》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作五子之歌"。太康失國的具體情況,《史記》沒有記載。但是,在收集了古文資料的《左傳》中有詳細的記載!蹲髠·襄公四年》: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獸,棄武羅、伯因、熊髡、?圉,而用寒浞。……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于戈,有窮由是遂亡。
窮石地區,即鬲之所在,也就是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交會之地區。羿在這個地方,把夏滅掉了。但是,他自恃善射,不理政事,不用賢人,而用了寒(韓)浞。寒浞滅羿,奪其妻,生澆(《論語》作?)及?,封澆于過,封?于戈。過在掖縣,戈在宋鄭之間,都是黑陶文化地區。夏的失國,表示了東方黑陶文化區與西方彩陶文化區的斗爭,也就是夷夏的第一次斗爭,這種斗爭的前提,必須是黑陶文化進入低地區域。雖然最初是夷戰勝了夏,但是,這一次最終還是夏戰勝了。所以《左傳·哀公元年》說,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而"復禹之績"。這也就是的所謂少康中興,可見文字上的材料和地下發掘的遺物,表示的史實是一致的,把它們結合起來研究。,使古代史內容更加豐富了。 有窮即空桑。以山東半島為海水所環繞,限制其活動范圍故稱有窮,而《左昭元年》所稱無終之國,則是指在其北面的廣大地區。后來東北一帶稱遼,就是遼闊的意思!逗鬂h書》記載三韓的事相當詳細,可見古代對于東北一帶是相當了解的,寒浞,《古今人表》和《水經注》作韓浞,也是一例,韓,本為武王之子所封,就是《韓奕》所指之韓,也是在東北地區,接近燕國的地方。這可以以《韓奕》一詩所說的物產、地勢、民族中看得出來!俄n奕》云: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人倬其道,韓侯受命。……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相攸,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魴?甫甫,?鹿??,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燕譽。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經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這里,他談到了韓國所在是接近燕國的河川湖澤地區,出產走獸皮毛,但也有發達的農業,邊境有追貉。這種地區只有松花江、混同江一帶最相像。以追貉來說,在《漢書》里稱?貉,?即韋也,即著皮服之人。貉與民閩聲近,收寫為閩或貉,蟲(龍)或豸即其圖騰!痘茨献·原道訓》云匈奴出穢(韋)裘。后漢六朝的高句麗,產有小水貉,這都是東北地區的情況?梢姟俄n奕》中說的韓國,是與三韓有一定的聯系的。1955年在遼寧省喀左馬廠溝,發現了燕國的銅器,其中有?侯盂,就其花紋文字來看,確是周初的東西,而且,就其出土地點不說,與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盜掘一批銅器的地點僅距二十里?梢姡俄n奕》中所說的韓國,在周初是在東北地區,后來才逐漸南遷的。這也可以證實有后羿是東方民族的祖先。
5、成湯滅夏
我們把后羿滅夏和少康中興看作是第一次的夷夏之爭,那么,成湯滅夏,就可以認為是第二次的夷夏之爭。
史學界幾乎公認商民族是起于東北方面的。但是,太史公《六國年表》說:"湯起于亳",關中的亳,這是不對的。
原因有下列幾個方面:
當其周滅殷的時候,箕子去朝鮮,可見,東西相爭,殷人向東方逃走。
殷人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因玄鳥而生!渡添灐罚"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兑蟊炯o》云:
殷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這與東方民族以鳥為圖騰是有密切的關系,而且玄鳥氏在東方傳說是少?氏以鳥名官產生的,而少?氏正是東方的民族 。 歷史
黃河河套以下地區,分為河西、河東、河南,再東又有河內、河外等部分,當時的黃河入海口還在今日入海處以北很遠。稱黃河入海地區的北岸為河內,這個名稱存在于周以前,可能是起于殷的,這也可證殷人與東北有關系。 "有?方將,帝立子生商",這也是《商頌》上的話。有?氏又名簡狄,其母系可能是出于北狄。
根據解放以來山東考古發掘工作證明,山東的黑陶文化的上層,存在著殷代文化層,這說明由殷以至山東半島一半,都是殷王朝活動的范圍。
甲骨文里面,有伐夷方的記載。《左傳》說,討伐東夷,其實,殷人自己就是屬于東夷的。《墨子·天志中》引《泰誓》"紂越厥居夷居,不肯事上帝",《非命中》?quot;紂夷之居"!抖Y記·雜記下》謂:
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
《論語·子罕》云:"子欲居九夷。"可見周人認為東方的人,包括殷人都是屬于夷的,《漢書·地理志》說朝鮮受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的影響,"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這正是儒家理想的生活。
殷人的發展,也是經過了長時期的!兑蟊炯o》里面和甲骨文里面都有許多先公先王,相土和王亥都是。《長發》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王亥在《山海經》和《世本》都有記載!妒辣尽氛f,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赡芤笕说淖嫦仁侵袊钕仁褂门qR拽引兩輪大車的。從相土王亥到成湯滅夏,這中間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的。 商的都邑,也有許多,也是經過長期形成的。如曲阜和亳都是。亳,相傳在商邱,或說在偃師,是西亳,但還不能最后肯定在什么地方。鄭州二里崗發現了殷代的文物及文化層,可能比安陽的要早,但不會早到成湯時代,偃師就在鄭州之西?梢,殷墟的范圍要更加擴大了。成湯時期對夏用兵,可以說是擴大殷人文化的一個時期。《長發》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秶Z·鄭語》謂"昆吾為夏伯矣",又說顧和豕韋都是與夏有關系的,而豕韋是商滅的,顧是夏滅的。《孟子》和《殷本紀》都談到葛伯不祀而湯征之。葛是嬴姓之國這也是東方系統的?梢娺@都是滅夏的一個步驟,而且就其地域來說,也是在仰韶文化東方的邊區。豕韋按其原意來說就是豬皮,這可能是廣泛使用豬皮的民族,大約和挹婁的情況差不多!逗鬂h書·挹婁傳》說挹婁民族?quot;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挹婁這個部族,遠古是在中原,后來遷于東北的。昆吾和顧都是己姓,這也是仰韶文化的東界!蹲髠·僖公三十一年》:"衛遷于帝丘",杜注:"帝顓頊之虛,故曰帝丘",太康失國以后,后相即居于此!蹲髠·昭公十二年》,楚王自謂:"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帝丘和許,都是仰韶文化的地區,同時是商滅夏必須首先解決的地區。
夏桀之居,也是在仰韶文化地區!稇饑·魏策一》載吳起的話: 歷史
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而且后來相傳夏桀敗于有?氏之墟,走鳴條,被放逐于南巢而死。要不是東西相爭,他又為什么向南逃走呢。而且,夏裔分為兩支,一支北去,為匈奴之先,一支南去,為越的祖先,而都被當地民族所融合,習染了他們的習俗。由此可見,夏代本身的文化并不太高,不然不會被他們所融合,所以《論衡·恢國》說"夏禹倮入吳國,太伯采藥,斷發文身"是相當根據的。夏人崇拜日,《湯誓》云"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匈奴也有拜日習俗,可見他們是有關系的。
夏代是商人親自眼見它滅亡的,所以,夏代的歷史是可靠的,因此司馬遷為之立了本紀。先秦典籍中記述夏代史事甚多,前人也從未有疑之的。
二、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中國歷史上"殷革夏命",如果我們用后來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來解釋,是不夠準確的。這不是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激烈的民族斗爭,其結果是殷民族戰勝了夏民族,之后夏民族有一次很大遷徙。
摩爾根《古代社會》講到阿茲忒克聯盟,詳細地總結了印第安人對戰爭中的俘虜處置辦法(見第六編第七章二--六頁注),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把俘虜殺掉;第二個階段就是把俘虜獻祭于他們所尊崇的神靈;第三具階段就是把俘虜變為奴隸。用這幾個條件講夏商之際的歷史,再結合甲骨文的材料,就比較容易清楚了。甲骨文記載的歷史,已屬商朝后期,其中有許多有關羌人的材料。羌人就是夏民族的后裔。甲骨文多記載"伐羌"之事。如記載祭祖乙時"伐羌十有五"(《存》1499),伐就是殺,殺十五個羌人來祭祀他的祖先。還有"今夕用三百羌"(《卜》245),白與百同,用三百羌祭祖先,甲骨文殺羌可以多至三百人。伐羌一二人以至用十五、三十等不同數目的,在甲骨文中就計算不清了。還有"斷十牛,羌十人"(《甲》2124),就是用十個羌人和十頭牛作為犧牲一起祭祀他們的祖先。這些羌人都是俘虜,甲骨文有許多"?羌"的記事,可見獲羌就是被俘虜的羌人。還有一部分幸運的則收容為奴隸,讓他們為殷人服役,如"多羌?鹿"(《前》4·48),或"多羌貴田"(《粹》1222)。殷人用這些羌人為田獵或種田的奴隸,貴田就是種田(貴作"?",象雙手捧土壅苗之形)。此外還有"令多馬羌"(《粹》1554)或"多馬羌臣"(《陳》116)就是命羌人養馬或監視這些養馬的人(臣象眼睛,多馬臣即監視養馬的人,又有小?臣就是監視?田的人)。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到,在殷商的后期,殷人對待羌人還是十分嚴厲的。所以說殷革夏命并不是象后來的改朝換代,而民族間生死存亡的斗爭。夏民族在這次斗爭之后就有一次很大的遷徒,這是過去歷史上所沒有記載的。
夏代統治中國時應河南、山西南部為其統治中心。最早主要在河南夏虛,后來發展到了山西南部,就是大夏,夏代的統治時間據《竹書紀年》記載: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凡十七王。統治中國的時間很長,也留下了不少東西。一九七七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河南登封告成鎮一個古城堡,其遺物中的陶豆陶量都有"陽城"印記!稘h書·地理志注》:"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禹都陽城見于《世本》及《竹書紀年》,《竹書》是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史書,《世本》也是秦以前的書,告成鎮出土陶豆陶量也是戰國時遺物,可見陽城早已存在于戰國以前,應是夏人世代相沿的舊稱,F在我們從出土遺址遺物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人文化,陽城就是夏人舊都,陶豆陶量上陽城印記就是夏都陽城堅強的內證。二里頭文化遺存中尚未發現文字。舊文獻中,《論語·衛靈公》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夏時就是現在的陰歷(實際上是陰陽合歷),春秋時代居在夏虛的晉國,還是沿用這樣陰歷的。當時周人以十一月為歲首,而晉人則以陰歷正月為歲首,和周歷相差兩個月。古代陽城,唐朝武則天時改名為告成,城中有測影臺,用土圭測影,這也是從夏代遺留下來的,漢唐以來一直存在。夏人有夏歷,他們在這個地方觀測日影,作為各地的標準時間,有了測影臺觀測日影,比觀察天上星宿度數要精密準確多了,把觀測日影的長短記錄下來分別二至二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這是中國從夏代沿襲至今的陰陽合歷。夏代的歷史中無文字記載,但許多東西都通過口耳相傳而保留下來,象這樣的傳說還是可信的。
古代只有崇字而沒有嵩字,《詩經·崧高》作崧,崇崧皆后起的形聲字,《后漢書》靈帝熹平五年復崇高山以為嵩高山,《說文》嵩在新附字中,原是宋初徐鉉附加的字,這也是夏代沒有文字的一個例證。成湯滅夏。夏民族就從他的統治中心向外遷徙,他們并不是向一個地方遷移。原始民族經濟文化結構并不嚴密,一個地方集中許多人,是養不活的。
首先我們讓夏民族回西北邊的遷徙。這里是羌族的老家。商滅夏后,虞夏這兩個聯盟的部族一部分就由北邊向西方遷徙!豆茏·小匡》中記載齊桓公"懸車束馬,逾太行與卑耳之?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秦當為泰之誤字,泰夏就是大夏,《國語·齊語》也用了這個材料,但無秦字,就是"拘夏"。西虞就是在西邊的虞國,《齊語》里作西吳,說明了虞夏兩部是向北邊西邊遷徙的,春秋時代齊桓公接觸的這一部分還在山西太行山一帶。秦始皇瑯邪臺刻石及《呂氏春秋·古樂》記秦國的北方疆域所至說"北過大夏",《逸周書·王會解》"正北月氏",月氏就是《管子》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月氏、禺氏,禺知都是虞氏的轉音。戰國時月氏大夏遷到中國河套的北邊了。西漢初匈奴冒頓單于興起以后,月氏、大夏繼續向西邊遷徙,《漢書·西域傳》說:"大月氏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上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西去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敦煌祁連在甘肅西邊,月氏被匈奴攻破后又征服大夏,后都于媯水。媯水即今蘇聯境內流入咸海的阿姆河。月氏大夏這時已西遷過了蔥嶺,其余沒有走的就留在南山,稱小月氏。南山即祁連山,《后漢書》稱小月氏為"煌中月氏胡",湟水在甘肅西北邊,仍在敦煌祁連間,同羌民雜居互通婚姻!稘h書·地理志》。載隴西郡有大夏縣,大夏就是夏人曾經在這里居住過的地方!稘h書·地理志》又載安定郡有月氏道,安定郡治固原,漢代凡有蠻夷的地方才稱道,言漢王朝只能從道路交通上控制這些少數民族。中國文化重倫常,同姓不婚。大夏大月氏行收繼婚,父死妻后母,兄死妻嫂,同中國文化極端不同,所以漢人就把他們當作少數民族看待了。王靜安先生《觀堂集林續編》有《月氏未西遷大夏時故地考》,對虞夏民族西遷講得很詳細,我們也相信月氏、大夏是在夏朝滅亡后經過很長的時間逐漸由北邊遷到西邊去的。大夏最先遷到北邊,留下一部份民族為匈奴祖先!妒酚·匈奴傳》說匈奴自稱"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索隱》:"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產《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妻,避居北野。"鳴條在安邑,桀之子妻其從妾,就是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嫂的收繼婚。過去人們都不相信這個話,現在我們看來《史記》這個話還是可以相信的。羌族原是西羌牧羊人,住在這里的民族與西邊的游牧民族很接近,風俗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歷史
中國大陸的東部原來就不產馬牛羊!逗鬂h書·東夷傳》說倭(日本)"無虎豹馬牛羊鵲",《隋書·流求傳》說流求"尤多豬,無牛羊驢馬"。流求在福建東北,水行五日而至,即今臺灣。日本與臺灣在上新統末期尚與大陸相連。這些島嶼上沒有馬牛間就說明大陸上也沒有這些家畜。一九六二年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位于巴林左旗北部烏爾吉木倫河東岸山崗上的富河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骼甚多,未見有草原奇蹄類動物,也不見大型猛獸,犬科標本較少,未見可以肯定為家畜的。炭14測定富河文化距今為4730±年,是中國大陸東部沒有馬牛羊這一類的家畜,又得到地下遺跡的證明。中國之有馬牛羊這些家畜是中亞輸入的。中亞是馬牛羊的原產地,西羌族只訓畜了羊群并沒有馴畜牛(如牦牛),馬更是從蔥嶺以西逐漸輸入中國的,所以稱他們為西戎牧羊人。這里居民原來也是農牧兼營,有一點粗耕農業,原始民族單純游牧經濟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他們來到東方,專門擄掠農業民族,這樣就把本來的一點農業丟掉了。西漢采取和親政策,每年都要把要繒絮米蘗(酒曲)送給他們。如果不把這些東西辦好,到收獲時他們就要來搶劫的。所以這種單純的游牧經濟只有在這樣特殊的環境里才可能存在。過去講游牧民族都是單純的游牧經濟,這是錯誤的。這些民族原來從西邊來都是乘兩輪或四輪大車,《通典》說:"大月氏國人乘四輪,或四牛六牛八牛?之,在車大小而已"。本來車子兩輪子轉動最方便,四個輪子只適于直線走,這只有在大草原里才適用。說明這個地方古代是歐亞的通道,用兩輪大車在這里通行。兩輪大車不是中國的原產物,二里頭文化中沒有大車的遺跡,殷虛出土遺物原始有兩輪大車出現。甲骨文車作?,正象大車一轅兩軛兩輪之形?鬃诱f乘殷之輅,也說明殷代才有這樣大車!侗笔·高車傳》說高車所乘"車輪高大,輻數至多",漢人因其車輪高大故稱之為高車!稘h書·西域傳》的康居也因乘高車得名。康高雙聲,車居疊韻,康居就是高車二字的對音。高車、康居都是漢人給他們的名稱。他們都是乘兩輪大車居于森林中的丁靈。丁靈漢人又稱之為狄歷,或者稱曰狄,六朝時康居人入居中國即以翟(狄同)為姓。他們都是高加索人種,高鼻深目。他們很早就同羌族雜居學會了作兩輪大車。《考工記》說:"胡無弓車",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能作弓車,并不是無弓車。胡就是匈奴,他們在戰國昌就以善作弓車著名于時。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是蒙古利亞人種,他們與高鼻深目的狄族長期接觸后,他們也就學會了作兩輪大車,可見大車并不是中國的原產物。殷代后期出土車馬坑,已有輪輻至多的兩輪兵車。殷民族母系始祖簡狄,慶當就是居在森林中的丁靈人。丁靈就是titr的復輔音,簡稱為狄,所以關于二女的傳說與《呂氏春秋·音初》所記有娥氏有二佚女的故事絕相似,就是同出于一個母題的分化。殷代的兩輪大車就是從高車輸入的。
夏民族向東北邊區遷徙的有豕韋氏。他們養豬很多,食豬肉,及貍皮,所以稱為豕韋。《商頌·長發》詩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韋就是豕韋的省稱,他們原是一個很大的部族,當時就有一部分人投降商朝!蹲髠鳌份d晉范宣子論三不朽,說他的祖先"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他們歷事夏商兩朝并沒遠離中國本土。同時還有大部分不愿投降的人,歷盡艱辛遠徙于東北邊遠地區,到漢初這里就已布滿了他們的后裔。他們沒有大君長,在契丹興起以前多為夫余、高麗、突厥所役屬,這些強大的部族都以?為氏,通稱其人為?、為昧、為??。這些名稱都是由韋音轉來。韋古微部字,?、昧、?古祭部字,微祭合韻,故得相通。?又通作穢或?,說明他們原是一個從事采捕而兼有粗耕農業的部族。他們不但保存衣豬皮的習慣,并利用當地產物魚皮及其他皮革(包括貂皮在內)為服。??或作??,又說明他們就是一個紡織業不發達,僅能以豬皮魚皮為衣的部族。穢之本義為韋!痘茨献·原道訓》說:"匈奴出穢裘",穢裘就是韋裘。中國本土人民男耕女織,穿白麻布衣,比之于豬皮魚皮清潔美觀,因此穢就引申為污穢不潔之稱。昧?均從未聲,后人或訛從末,沿用已久!抖Y記·明堂位》:"東夷之樂曰昧",昧或作?,并從未聲,可訂昧?從末之誤。??之?,在滿洲語中其音與介為近,其義與漢語人個人之個的義相同,??即?人之義。豕韋分布東北廣大地區,自夏亡至于漢代,已經歷一千五六百年,他們的風俗習慣依然不改,古代原始民族文化發展的迂緩真是驚人。以上這些名稱都是從豕韋一名演化而來,是毫無疑問的。此外,他們又因所居不同而有沃沮、勿吉、挹婁諸稱。漢代東北濱海之地有東沃沮和北沃沮,其地下濕,在松花江、烏蘇里江大森林中,沃沮即指其地沃衍沮洳之義,勿吉即漢語沃沮的對音,滿語即稱窩稽!侗笔·勿吉傳》說:"勿吉,一曰??",他們又與??同為豕韋的后裔!逗鬂h書·東夷挹婁傳》說:挹婁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地多山險,"無君長,其邑各有大人。處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可見這個部落到漢代定居于此還不能適應這里嚴酷的寒冷氣候。用豕膏涂身也只是暫時對付,他們經常居在九層的深穴中,《滿洲源流考》說挹婁與滿語?嚕聲近,?嚕即巖穴之義。挹婁是女真人原住地,女真即滿語的諸申,女真、諸申皆肅慎不同的譯音!督鹗·世紀》說金之先出于??,這個部族就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之金和清王朝所自出。 歷史
豕韋在舊史中或作失韋,或作室韋,豕、失、室皆書母字,故得相通。《唐書·室韋傳》說:"其人土著無賦斂,或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數十百家"。室韋之室不但與豕、失音通,而室字還兼指其所居有皮屋頂這義。他們相聚而居,不過數十家以至百家左右,這樣一個原始社會的村社即無君長也無賦斂,從遠古以來至于隋唐,經歷了二千余年而終于成長壯大,布滿東北全境,這確是一個優秀民族。如果有一個杰出的軍事首長把他們團結起來,是可以做出一番驚人事業來的。公元九世紀以后,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遼金元清四個朝代,就是他們所完成的輝煌業績。
契丹出自室韋,他們居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木倫河),受漢族影響較深,他們的社會也從分散的村社共同體組織一躍而發展為部族聯盟的國家。唐末耶律阿保機就是統治這個契丹部族聯盟國家的八部大人之一,他繼遙輦氏之后被推選為八部首領。收容叛降,不復受代,又征服了鄰近室韋各部,選其族人為皮室軍,有精甲三十萬!哆|史·百官志》說:"皮室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耶律氏就靠著這樣強大的部族統一了北中國。遼亡以后,其余部逃到蔥嶺以西又建立了西遼國,聲威遠及中亞,皮室即室韋,室韋是古語法,中國古語法名詞前置,定語后置,如公劉、公非、公?父。皮室是后起語法,定語前置,名詞后置,如文王、武王。
蒙古出自室韋,他們與匈奴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東胡,屬于蒙古利亞人種!缎绿茣·室韋傳》說:"山外曰大室韋,瀕于室建河,河出俱輪,迤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契丹蒙古同出室韋,蒙古距中國本土最遠,稱為大室韋,大即言其遠。山外則指大興安嶺以外之地,室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俱輪即今呼倫貝爾湖。這里水草豐茂,而《新唐書》說他們還沿習室韋舊俗過定居生活,在蒙古興起以前,小或百戶,大數千戶,各有酋帥,不相統攝。他們雖強悍善戰,卒不能為強國,而役屬于回紇、突厥。這些游牧民族因而采取游牧經濟。胡嶠《陷虜記》說:"契丹之先常役回紇,后背之,走黑車子,始學作車帳"(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黑車子居于大興安嶺,他們在唐代即以善作車帳著名于世,車帳生活遠比室韋皮室舒適得多。后來遼代皇族所居宮幃制度,就是從黑車子那里學來的。說蒙古出自突厥,顯然是錯誤的。
金代清代都是女真部族建立的國家。女真古稱肅慎,滿洲人稱為諸申。《左傳》:"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昭公九年》)。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名稱已由北方的燕人傳入中國本土。肅慎、女真,舊皆作國名解,滿洲的諸申,就是原始社會散居村社的自由民,他們各事生產,不相隸屬,所以他們不出賦斂。肅、女二字,原為舌聲,后乃轉為齒音,慎、真、中皆真韻字,知為一語的譯!侗笔·勿吉傳》說:"勿吉一曰??,舊肅懼國也。"勿吉即后漢的沃沮,也是滿洲語的窩稽,他們就是居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大森林中,土地低下,故稱之為沃沮,元魏時則稱之為??。??就是居于大興安嶺的室韋與居于東海濱的勿吉共有的名稱。??之?,原是韋或?的轉音,他們都是吃豬肉,衣豬皮的豕韋人。從上述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從原意委,說蒙古、女真同出室韋,都是無可否認的信史。從前歷史上都把這四族統治中國,說成是外族入侵,我們現在看來應當講他們是先從中原出去。后來又回來和我們一起建設中原。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8287.html
相關閱讀: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