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二王”,指四位書法家:東漢張芝,曹魏鐘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除王羲之外其他三人尤其是張、鐘,不為普通大眾所知。但在唐宋之前的書法史中,該四人通常被連并提及,有“四賢共類,洪芳不滅”之譽。那么,為什么會這樣?以往學者對于這一問題多集中在晉末至唐初…
“張鐘二王”,指四位書法家:東漢張芝,曹魏鐘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除王羲之外其他三人尤其是張、鐘,不為普通大眾所知。但在唐宋之前的書法史中,該四人通常被連并提及,有“四賢共類,洪芳不滅”之譽。那么,為什么會這樣?以往學者對于這一問題多集中在晉末至唐初的時間范圍內探討,并將四家書法地位此消彼長的過程歸結為“質妍之爭”。本文通過增加考察“張鐘二王”四家依次出現的年代和王羲之被奉為書圣之后的地位變化,進行進一步探討。而對這一問題的考察,不僅關乎四家自身藝術地位的高下,更可以從中挖掘出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諸多問題。張鐘二王四家地位消長的問題,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經典話題,對它的探討研究甚至可以引申出一條中國書法發展演變的脈絡,而不同的時段又有特定的時代表現。
中國漢字書寫發展到東漢時其自覺性已開始萌芽,就漢字自身來說,有兩點因素促成其成為一門藝術之可能:一,正體字的簡化;二,變體字的出現。從東漢開始,中國第一批留名于史的書法家群體誕生了。西晉衛恒(?-291年)的《四體書勢》,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部書史著作,該書敘述了西晉之前的古文、篆書、隸書、章草四種書體發展的情況,并對中國早期有名可載的書法家勾勒出一段比較清晰的傳承譜系。張芝的“草圣”之名,也正式出現于此書中。從書史記載中可得驗兩晉時期張芝、鐘繇書法為世人所好,并成為世家大族的追捧對象。后來的王羲之(303年-361年)在《自論書》一文中說:吾書比之鐘、張當杭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余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梢钥闯霰M管王羲之認為自己與張芝、鐘繇二前輩有比肩的書法成就,但從“吾書比之鐘、張”語境不難看出,張芝、鐘繇乃為當時的大家。
在兩晉時代的書壇,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社會的整體風尚還是崇尚以張鐘為代表的漢魏古法?梢哉f從漢末張芝、鐘繇宗師地位的形成,到東晉中晚期王羲之、王獻之的出現,這段書法史可歸結為古今之變階段,反映了如何面對傳統古法的態度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不單單是書法家自身主觀意志的表現,更是受整個社會奉行的價值理念所影響。眾所周知,漢禪于魏,魏禪于晉,若從正統性的角度評判,南渡后的東晉王朝一直是把漢魏傳統奉為己任,以南渡世家大族所主導的文化體系更愿推崇具有漢魏古法的張芝、鐘繇書風以表明自身的正統根基,而同一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從蠻荒走向漢化,他們亦為標榜自己所占據的“地理正統”而不得不接受前代漢族王朝遺留下的文化,這正是新舊時代更替之際所面臨的必然選擇。但到了東晉中期之后,南北方對峙大勢已趨于穩態,時代與傳統的間隔亦逐漸遠去,新生代的人們不由產生新思想,二王新體書法的生成環境亦油然發生,最終必然贏得廣大信徒。
從南朝開始,文藝理論的發展進入蓬勃期,二王連同鐘張四家藝術地位孰高孰低的討論一下子熱鬧起來。我們看到在南朝至隋唐的諸多書學著述中,將張鐘二王并提的說法屢見不鮮。由此引發了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質妍之爭——四家之中到底誰為第一?最終的結果是王羲之脫穎而出,在有唐一代被確立為“書圣”。但這一過程卻值得思考,通過分析,我們將明白這種結局的出現具有歷史必然性。首先,羅列出南朝各時期論者對四家的排位情況。第一種出現的排位是南朝宋虞?給出的,王獻之居首。虞?認為,書法從古至今的發展越來越妍美,而愛美是人之常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四家之中王獻之年代最晚,妍美最為成熟,當然是為世人最愛。依此類推,鐘、張則最古樸,排名最后了。第二個排位是南朝梁袁昂給出的。在其《古今書評》中,不分時代先后,首列羲獻父子,而后鐘張,并將羲獻提到了和鐘張一樣的宗師地位,所謂“四賢共類,洪芳不滅”,這在書法史上尚屬首次?梢钥闯觯旱呐盼淮藭r還是接近“妍”的標準,但與虞?相比則有所節制,或許認為小王過于妍美,不宜居首,這也就為后來梁武帝抑妍崇質開了先河。
蕭衍,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他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古今書人優劣評》中明確將鐘繇提到了四家之首,并且得到了陶弘景、蕭子云等大家的附會。到了庾肩吾(487年-551年)的《書品》,按三等九品的原則評點了東漢至南朝梁百余位書家,張芝、鐘繇、王羲之被列為“上之上”,王獻之則被列為“上之中”。于是,“四賢共類”的說法在此被打破,“四賢”變成了“三賢”。以上,即是南朝不同時期對二王鐘張四人書法地位的排序?梢钥闯鏊锡R時代,妍美的社會審美趣味盛行,王獻之一度被推向神壇,而后的一百余年經過袁昂、梁武帝、庾肩吾等人一步步撥亂反正,小王又被拉下神壇,張芝、鐘繇的宗師地位得以恢復,質妍之爭終于以崇質的勝利告一段落,而在這一過程中,張芝、鐘繇早已遠去,成為世人遙尊的歷史記憶,王羲之地位卻慢慢穩中見升了。
四家排名這樣翻來覆去,背后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眾所周知,南朝諸政權的創建者們,大多起于寒門,靠武力資本篡奪統治權柄,而像郗、庾、王、謝這些昔日大族,在政治運轉中早已式微。另一方面,南方發展多年,基礎漸厚,漢魏古風早已遠去,所以文化上也就不必一如既往恪守古法,新書體發展變化更容易被新時代人所接受。所以這一時期書法史的發展實質是人們在新時代下對樸拙、妍美不同風格問題的不同選擇,即質妍之爭。不過通過時間證明,過于妍媚的小王書體不能長久,過于古拙的張鐘書體更不受青睞,因此權衡左右,時代最終選擇了不偏不倚的王羲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776.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