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標志著秦國完成統一天下的戰役是-秦滅六國順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讀:秦滅六國之戰,既是戰國末期最后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并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政改號稱皇帝,即赫赫大名的秦始皇,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戰爭過程

  并韓滅趙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于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后,即被阻于現地。后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趙扈輒軍的側后,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于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斗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桓?軍交戰于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只有統帥桓?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并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于是向秦表示愿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后,再攻擊南面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后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系欠佳,只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游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于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并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面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并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于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斗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斗志,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

  秦國攻下邯鄲后,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代,代滅,公子嘉自殺(或說被遷西戎)。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3939.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