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力培訓
快速閱讀培訓
速讀訓練軟件
手機版
提高記憶力
記憶法
最強大腦
快速閱讀
閱讀答案
勵志名言
經典語錄
經典句子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增強記憶力
記憶術
記憶大師
全腦速讀
電子課本
傷感文學
名人名言
詩詞大全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
左右腦開發
注意力
記憶實例
速讀教程
單詞記憶
智慧人生
故事大全
幼兒教案
小學
詞語
組詞
造句
教案
試題
記憶力訓練
記憶方法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早期教育
潛能開發
作文大全
記憶資訊
右腦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訓練
照相記憶
影像閱讀
思維模式
吸引力
潛意識
催眠術
九型人格
教練技術
古詩詞名句
近義詞
反義詞
精品推薦:
逍遙右腦
>
歷史網
>
歷史朝代
>
秦朝歷史
>
鮮卑人的石室情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云岡石窟第三窟,是石佛寺現存五十三座洞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高僧道宣《廣弘明集》中所謂“舉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人”者可是此窟? 這哪是佛窟?簡直就是一座碩大無朋的石雕宮殿! 這宮殿坐北朝南,重屋高聳。二層外室半已坍塌,唯雙柱宛然,明窗尚存,其上十幾個巨大的檐窟一字排開,看來洞窟原本是被分作若干開間的。一層雙門四窗,左右兩門直入東西兩個前室,自東至西寬可五十余米。兩室皆可進入后殿,前室后殿總進深足有二十多米。后殿呈凹字型,兩端各有六七米寬對稱著向北沿伸,深達十五六米。 碩大的殿堂,奇麗的石雕,雄偉的木構建筑,如此神來之筆令人驚嘆,令人震撼,令人神往。如今這座大型石雕殿堂已然失卻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輝煌,但千百年的寒來暑往,雪嚙風淘,使其更顯沉雄厚重。歷史總是給人以無盡的滄桑感和神秘感,一如屹立于后殿中央那尊端莊肅穆而又神秘莫測彌勒佛。在頂天立地的石佛兩側,是兩尊體態豐腴、雍容華貴的脅侍菩薩,他們簡直就是太平盛世寬博與大度的寫照。研究者正是以這樣的造像風格判定三尊造像都屬于初唐的作品。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的。從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起,北魏京師平城就成了云州的治所,名為定襄縣。后來又是云中郡、大同軍節度的所在。有唐一代的重臣名將,如李靖、李?、李道宗、薛仁貴、程務挺、郭子儀、王忠嗣、李克用等都曾在這里駐守出擊、建功立業。他們當中無論那一位,趁著戰爭的間隙借著前人鑿就的洞窟發愿施善,造幾尊佛像都是可能的。 如此說來,云岡石窟第三窟是一處北魏的尾巴工程,也是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年間意欲開鑿的一處規模最大、形制最殊的殿堂式標志性佛窟。可以證明這種推測的,除了前面講到的幾條外,還有兩條值得我們注意。 一條是天,就是它的屋頂,今所謂天花板者。走進這個洞窟,無論是誰一抬起頭就會想到殿宇的藻井;如果你熟悉煤礦,也可能會產生進入大巷的感覺。石窟本來就那么大那么高,卻又把窟頂鑿得那樣展闊,既不似早期曇曜五窟頂部草原帳篷式的穹廬形,也比與它差不多同時期的五窟、六窟的頂部更為平闊。置身其中會生出什么感受?反正我想到的是佛法的無邊無垠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這恐怕也該是石窟設計者----是王遇還是李沖----的本意。我曾想,第三窟設計者雕建窟頂的參照物應當是中國式的宮殿和廟堂,而不是舶入的西方犍陀羅藝術,F在我們看到的僅是這個洞窟宏大而完美的石雕殿堂的前期工程或雛形,可以想見,它的頂部本來是要雕成漂亮的佛寺和皇宮相結合的藻井的,可惜尚未動手就發生了遷都洛陽的事件。 再說這座石窟的地,就是它的地面。早些時候,云岡石窟里里外外都是積年累月的堆積物,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游人還是踏行于二十窟露天大佛的供桌上。第三窟的地面自然也同樣是被各種各樣的歷史沉積物疊壓得難識真面。現在不同了,我們一進入第三窟,就會看到它地面被分割得圓一塊方一塊各式各樣凹凸不平的巨石。這是九十年代中期清理暴露出來的,就憑這,還被評作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當然,那次大清理,還出土了一些石窟興盛時期擺放于窟內的精美佛頭、法器,以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石窟的開鑿工具。但在我看來,這種神秘的地面遺跡更有意義,更發人深思。 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六年,就是在我供職的這所學校的西側,石破天驚般地出土了一千五百多年前魏孝文帝建造的明堂。就是北朝名作《木蘭辭》所及“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的那個真實的地方。這處集皇帝布政的明堂、祀祖的太廟、教化的太學、觀象的靈臺于一身的宏大工程,以一條差不多一公里長的環形辟雍河圍繞著。這條二十米寬的人工河兩楣石堤宛然,而筑堤的石料有些簡直能與云岡三窟地面的石料對住薦口,辟雍河的河槽中則全是開鑿石窟留下的碎石。想來當初一定是西邊開窟取石,東邊砌石筑堤。石這種最常見最不引人注意的東西,于從大興安嶺南來的鮮卑兄弟,卻顯得那樣重要。他們愛石,也熟悉石,了解石,石的用途,在他們的手中達到了極致?峙鲁弥鴩蓝渲荽ㄋY冰如同搬山一樣把那么多石料運到工地的妙法也只有慣用雪撬的大山人才能想得到做得出。 兩年前我接待了一位來自黑龍江的書法朋友。我剛把他領進云岡三窟,他就大嘆這個洞窟與大興安嶺下的鮮卑洞是何其相似乃爾!我這位朋友是著名學者、書法家游壽先生的高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經游壽先生指點迷津,才在米文平先生身上發生了發現鮮卑洞的奇跡。因此,這位朋友的話是可信的! □r卑洞,現在的名字是嘎仙洞。根據《魏書》記載,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中國以后,遠在四千五百里外的大興安嶺一帶,有個叫烏洛侯的方國遣使朝獻。使者對太武帝說,鮮卑拓跋氏的發詳地就在如今他們的烏洛侯國,他們國家的西北部有個大石室,就是大魏的祖先們開鑿的祖宗廟堂。拓跋氏南遷后,就再未回去過,F在這座廟堂依然完好如初,當地老百姓遇到為難事常去祈禱,有求必應,神靈如在。于是太武帝便派李敞、庫六官、傅⒌燃肝還僭鼻叭ゼ臘蕁4路的自然是那位烏洛侯國的使者了。他們經過九難十八險,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李敞等人告祝完畢后,又在烏洛侯國人的幫助下,在石室內書刻了一篇一百多字的祝文。臨行還在室外埋下一些林木作標記。后來這里竟然出現了一片茂密的樺樹林,老百姓以為這是上天的意志,祭告也更虔誠了,石室能夠至今不毀,除了它本身的堅不可摧以外,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重于老百姓心目中這種神力的保護。如果不是這樣,米文平先生便不會在青苔下輕而易舉地找到這篇石刻的祝文,我手頭那冊米先生寄贈的初拓復印本更是無從談起。 大興安嶺時代的鮮卑族拓跋部,是一個以狩獵為業的馬上族群。他們需要防御野獸的襲擊,石洞是安全的所在;他們需要抵御冰雪的侵襲,石洞也是理想的港灣。依我看,烏洛侯國使者所說的祖宗廟堂,原本就是直到魏晉時代還處于原始社會的鮮卑拓跋氏群居的山洞。如此說來,鮮卑民族與石與洞與山的情結是來之有自的。拓跋鮮卑是否有石崇拜、石室崇拜,我不敢妄斷其有無。但是有關史料所記鮮卑拓跋王朝的當權者在山上以石結營壘,在山頭壘石記事之舉卻屢見不鮮。 是一九九五年罷,記不確了,我跟幾位朋友相約到右玉的大山里尋探北魏的金陵,就在一個叫高家堡村南一座形如弩機的山梁上,看到由東而西從高到低排列著的十幾個大型石堆。它們像石冢,又像祭壇,抑或是一次大的戰爭勝利后,戰士們爭先恐后地運石砌石壘造的記事石表。它的功能豈止是記事,也可能是將士們在一次對氐族的苻秦、或匈奴的劉漢、或另一支鮮卑族的慕容燕、或北方的柔然的戰爭的間隙歡呼和發泄的所在。因為勝利,將士們樂于壘石,因為有了壘石,將士們的復雜情緒便有了寄托。在秦關漢塞的冷月下,將士們情不自禁地點起篝火,捆綁、折磨甚至是燒烤著擄掠來的牛馬以至俘虜,圍著一堆一堆的石表狂歌狂舞,放浪形骸之外,場面之壯觀可以想見。 這種壘石記事的遺跡豈止是右玉有,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在大同北部山區的新榮區工作時,在晉蒙交界處一個叫十三邊的小村旁的長城嶺上,也見到過這樣一組石堆,老百姓管它叫十二寡婦墳,說是宋遼之戰中楊家十二個寡婦的墳墓。這肯定是一種附會。當時我盡管不信這種心口相傳的童話,但對它的起源和功用卻一無所知。接觸了北魏的
歷史
,兼得親眼看到右玉的壘石后,才曉得十三邊的十二寡婦墳與右玉高家堡南山的石堆完全一樣,都是北魏或北魏尚未建國時鮮卑人的即興之作。在魏都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市周圍,這樣的壘石自然還有很多。能在《魏書》上讀到的,白登山的祖廟就建在太祖道武帝的營壘處,文明太后就是在拜謁、視察祖宗在方山營建的營壘時,決定在這里為自己建陵的。這便有了至今仍然屹立在方山絕頂的永固陵。 拓跋鮮卑的貴族們,對石廟、石室、石壇情有獨鐘,這是肯定的。方山的文明太后陵就是在一座方形平頂的石山上鑿筑而成的。而且就在那座碩大無朋的大墓封土堆的前方,曾有一座雄偉壯麗的石室,叫永固石室,也叫文石室。它正是得名于一種帶有花紋的石料,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永固堂的臺階、欄桿以及門窗口沿、梁棟檐壁都是用這種石料砌成的,F在,我們在永固石室的遺址左近,仍然可以撿到一些磨光了的黃色花紋的大理石片,很精致,很漂亮。不知這種石頭是從哪里采運來的,反正我在大同周圍沒有見到過。是不是如同這座石室的四條黑色大石柱一樣,也是來自幾千里之外的洛陽八風谷?這就難明底里了。 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時期,不僅在文明太后的陵前建了石室,而且許多王公大臣的陵墓本身就是一座座體面的仿木結構石室。二OOO年,大同市御河東岸雁北師范學院校園擴建工地出土的太和元年宋紹祖墓就是這樣一座石室。據墓頂一塊石刻題記說,雕造這座頗為講究的石室,五十個工匠用了三千個工,鹽豉就被吃掉三十斛。古代的一斛就是一石,鹽豉是什么?是用作調味和下飯的小菜吧?五十個人要干多少年,能吃這么多咸菜,是弄錯了罷?但無論如何,雕建這樣一座石室墓,費工費時之巨卻是可以想見的。近幾年大同地區發現這樣的石室墓還可以數出一些來。一九九七年四五月間,城南六七里的智家堡沙場火葬場附近,堆土機一下去就暴露出四座石室墓。那時我正在山西省委黨校讀書班讀鄧小平理論。五一休假期間,一位沙場附近的年輕人告訴我這個消息,待我到了現場,其中三座已被推到溝底。剩下一座也已被毀拆將半。石室內壁的壁畫很漂亮,保存也比較好。有好幾組不同身份的人物,有身張雙翼的童子,有牛車,有花卉,還有樹木和各種紋飾。畫中人物的風帽頗類太和八年的司馬金龍墓陶俑頭飾。蓮花紋、忍冬紋則與云岡石窟風格相近,而牛車卻是東晉和南朝北傳的漢族士大夫的載運工具。因此,可以初步確定它可能是孝文帝推行漢化后的太和年間物。但四座墓在一起,該是一個家族的墓地了,四個墓的主人如果是兩代或三代人,時間跨度就會有幾十年,有的墓就會比太和年間早得多。 那天正在下雨,我和司機冒著大雨先把拆出的壁畫全翻過去,并再三叮囑工人們不能再動,還答應付給工錢請他們把墓石全部起出來。這才回來給文物部門打電話去搶救清理?上ё詈笾粨尵攘艘蛔,其他三座最終還是被遺棄了。那天,我曾在雨天的泥土中,從十幾米高的坡頂連溜帶滾下到半坡上,并且也找到了幾塊帶著浮雕或帶彩繪的石壁,但現在已全都理進積土中,真可惜。 從云岡第三窟的石室佛殿,到鮮卑始祖的石室廟堂,再到左玉高家堡南山和新榮區十三邊村的壘石堆,從方山、白登山營壘及拓跋王朝祖廟,到文明太后永固陵、方山的永固石室,再到大同周圍近幾年出土的一些石室墓,甚而至于是從上述的石殿、石廟、石堆、石墓,歸結到云岡石窟無以倫比的開窟造佛工程,鮮卑人對石、對石室的一往情深、一以貫之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建石廟、開石窟、壘石壇、建石墓,何曾離得開一個石字?盡管這種情結一旦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習俗就連自己也不覺其有無了,如同人體的四肢,人們一旦擁有它,便只知用它來取物、走路,而并不去深究為何會有它們,而它們為何又會生成哪個樣子,長在哪個部位一樣。照此說來,我們真應該想想,曾經生活在大同這塊土地上的鮮卑人禮于石祀于石居于石記于石葬于石,無時無處無不與石同在的石情結的根根柢柢,難道他們這樣做單單是一種國祚千古、佛法長在、皇陵永固的良好愿望嗎?石與鮮卑民族的性格、習俗能沒有這樣那樣的內在聯系嗎? 鮮卑洞,現在的名字是嘎仙洞。根據《魏書》記載,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中國以后,遠在四千五百里外的大興安嶺一帶,有個叫烏洛侯的方國遣使朝獻。使者對太武帝說,鮮卑拓跋氏的發詳地就在如今他們的烏洛侯國,他們國家的西北部有個大石室,就是大魏的祖先們開鑿的祖宗廟堂。拓跋氏南遷后,就再未回去過,F在這座廟堂依然完好如初,當地老百姓遇到為難事常去祈禱,有求必應,神靈如在。于是太武帝便派李敞、庫六官、傅⒌燃肝還僭鼻叭ゼ臘蕁4路的自然是那位烏洛侯國的使者了。他們經過九難十八險,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李敞等人告祝完畢后,又在烏洛侯國人的幫助下,在石室內書刻了一篇一百多字的祝文。臨行還在室外埋下一些林木作標記。后來這里竟然出現了一片茂密的樺樹林,老百姓以為這是上天的意志,祭告也更虔誠了,石室能夠至今不毀,除了它本身的堅不可摧以外,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重于老百姓心目中這種神力的保護。如果不是這樣,米文平先生便不會在青苔下輕而易舉地找到這篇石刻的祝文,我手頭那冊米先生寄贈的初拓復印本更是無從談起。 大興安嶺時代的鮮卑族拓跋部,是一個以狩獵為業的馬上族群。他們需要防御野獸的襲擊,石洞是安全的所在;他們需要抵御冰雪的侵襲,石洞也是理想的港灣。依我看,烏洛侯國使者所說的祖宗廟堂,原本就是直到魏晉時代還處于原始社會的鮮卑拓跋氏群居的山洞。如此說來,鮮卑民族與石與洞與山的情結是來之有自的。拓跋鮮卑是否有石崇拜、石室崇拜,我不敢妄斷其有無。但是有關史料所記鮮卑拓跋王朝的當權者在山上以石結營壘,在山頭壘石記事之舉卻屢見不鮮。 是一九九五年罷,記不確了,我跟幾位朋友相約到右玉的大山里尋探北魏的金陵,就在一個叫高家堡村南一座形如弩機的山梁上,看到由東而西從高到低排列著的十幾個大型石堆。它們像石冢,又像祭壇,抑或是一次大的戰爭勝利后,戰士們爭先恐后地運石砌石壘造的記事石表。它的功能豈止是記事,也可能是將士們在一次對氐族的苻秦、或匈奴的劉漢、或另一支鮮卑族的慕容燕、或北方的柔然的戰爭的間隙歡呼和發泄的所在。因為勝利,將士們樂于壘石,因為有了壘石,將士們的復雜情緒便有了寄托。在秦關漢塞的冷月下,將士們情不自禁地點起篝火,捆綁、折磨甚至是燒烤著擄掠來的牛馬以至俘虜,圍著一堆一堆的石表狂歌狂舞,放浪形骸之外,場面之壯觀可以想見。 這種壘石記事的遺跡豈止是右玉有,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在大同北部山區的新榮區工作時,在晉蒙交界處一個叫十三邊的小村旁的長城嶺上,也見到過這樣一組石堆,老百姓管它叫十二寡婦墳,說是宋遼之戰中楊家十二個寡婦的墳墓。這肯定是一種附會。當時我盡管不信這種心口相傳的童話,但對它的起源和功用卻一無所知。接觸了北魏的歷史,兼得親眼看到右玉的壘石后,才曉得十三邊的十二寡婦墳與右玉高家堡南山的石堆完全一樣,都是北魏或北魏尚未建國時鮮卑人的即興之作。在魏都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市周圍,這樣的壘石自然還有很多。能在《魏書》上讀到的,白登山的祖廟就建在太祖道武帝的營壘處,文明太后就是在拜謁、視察祖宗在方山營建的營壘時,決定在這里為自己建陵的。這便有了至今仍然屹立在方山絕頂的永固陵。 拓跋鮮卑的貴族們,對石廟、石室、石壇情有獨鐘,這是肯定的。方山的文明太后陵就是在一座方形平頂的石山上鑿筑而成的。而且就在那座碩大無朋的大墓封土堆的前方,曾有一座雄偉壯麗的石室,叫永固石室,也叫文石室。它正是得名于一種帶有花紋的石料,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永固堂的臺階、欄桿以及門窗口沿、梁棟檐壁都是用這種石料砌成的。現在,我們在永固石室的遺址左近,仍然可以撿到一些磨光了的黃色花紋的大理石片,很精致,很漂亮。不知這種石頭是從哪里采運來的,反正我在大同周圍沒有見到過。是不是如同這座石室的四條黑色大石柱一樣,也是來自幾千里之外的洛陽八風谷?這就難明底里了。 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時期,不僅在文明太后的陵前建了石室,而且許多王公大臣的陵墓本身就是一座座體面的仿木結構石室。二OOO年,大同市御河東岸雁北師范學院校園擴建工地出土的太和元年宋紹祖墓就是這樣一座石室。據墓頂一塊石刻題記說,雕造這座頗為講究的石室,五十個工匠用了三千個工,鹽豉就被吃掉三十斛。古代的一斛就是一石,鹽豉是什么?是用作調味和下飯的小菜吧?五十個人要干多少年,能吃這么多咸菜,是弄錯了罷?但無論如何,雕建這樣一座石室墓,費工費時之巨卻是可以想見的。近幾年大同地區發現這樣的石室墓還可以數出一些來。一九九七年四五月間,城南六七里的智家堡沙場火葬場附近,堆土機一下去就暴露出四座石室墓。那時我正在山西省委黨校讀書班讀鄧小平理論。五一休假期間,一位沙場附近的年輕人告訴我這個消息,待我到了現場,其中三座已被推到溝底。剩下一座也已被毀拆將半。石室內壁的壁畫很漂亮,保存也比較好。有好幾組不同身份的人物,有身張雙翼的童子,有牛車,有花卉,還有樹木和各種紋飾。畫中人物的風帽頗類太和八年的司馬金龍墓陶俑頭飾。蓮花紋、忍冬紋則與云岡石窟風格相近,而牛車卻是東晉和南朝北傳的漢族士大夫的載運工具。因此,可以初步確定它可能是孝文帝推行漢化后的太和年間物。但四座墓在一起,該是一個家族的墓地了,四個墓的主人如果是兩代或三代人,時間跨度就會有幾十年,有的墓就會比太和年間早得多。 那天正在下雨,我和司機冒著大雨先把拆出的壁畫全翻過去,并再三叮囑工人們不能再動,還答應付給工錢請他們把墓石全部起出來。這才回來給文物部門打電話去搶救清理。可惜最后只搶救了一座石室,其他三座最終還是被遺棄了。那天,我曾在雨天的泥土中,從十幾米高的坡頂連溜帶滾下到半坡上,并且也找到了幾塊帶著浮雕或帶彩繪的石壁,但現在已全都理進積土中,真可惜。 從云岡第三窟的石室佛殿,到鮮卑始祖的石室廟堂,再到左玉高家堡南山和新榮區十三邊村的壘石堆,從方山、白登山營壘及拓跋王朝祖廟,到文明太后永固陵、方山的永固石室,再到大同周圍近幾年出土的一些石室墓,甚而至于是從上述的石殿、石廟、石堆、石墓,歸結到云岡石窟無以倫比的開窟造佛工程,鮮卑人對石、對石室的一往情深、一以貫之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建石廟、開石窟、壘石壇、建石墓,何曾離得開一個石字?盡管這種情結一旦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習俗就連自己也不覺其有無了,如同人體的四肢,人們一旦擁有它,便只知用它來取物、走路,而并不去深究為何會有它們,而它們為何又會生成哪個樣子,長在哪個部位一樣。照此說來,我們真應該想想,曾經生活在大同這塊土地上的鮮卑人禮于石祀于石居于石記于石葬于石,無時無處無不與石同在的石情結的根根柢柢,難道他們這樣做單單是一種國祚千古、佛法長在、皇陵永固的良好愿望嗎?石與鮮卑民族的性格、習俗能沒有這樣那樣的內在聯系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6391.html
相關閱讀:
過秦論-賈誼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上一篇:
宋義
下一篇:
秦國宰相公孫衍(犀首)簡介 公孫衍怎么死的?
相關主題
秦始皇留下的9大謎案
由為白起正名想到的
秦晉崤山之戰:秦國爭奪諸侯霸主的首次嘗試
秦國四十一郡
秦相李斯想明哲保身為何反喪命:名臣的離奇死亡
秦始皇海防中的越人心結:盡可能減少其人口
平定巴蜀的司馬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先秦古人都吃些什么?
解密:手握30萬重兵的秦朝名將蒙恬為何不造反?
秦二世胡亥:喜怒無常、推諉國事緣于極度的自卑和恐懼
推薦閱讀
秦朝貨幣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規定用什么貨
秦朝貨幣: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車同軌、書同文、修長城……
秦二世胡亥簡介
胡亥,即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趙氏,名胡亥,在位時間前210年—前207年,……
大秦帝國中姬狐公主是哪國人?姬狐公主是
大型 歷史 古裝劇《大秦帝國之縱橫》正在熱播,劇中的姬狐公主與張儀一見鐘情,與喻恩泰所……
“秦始皇十二銅人”在哪?
史料記載,秦始皇掃六合、兼天下、筑長城、通直道、書同文、車同軌、統度量,完成了他的統……
秦朝北擊匈奴
北擊匈奴 秦始皇下令北擊匈奴一事,在今人看來,依舊熱血沸騰。 中原混亂,秦國忙于統一六……
相關閱讀
子嬰:大秦帝國毀滅的替罪羊
揭秘宦官趙高的發跡史!其對秦國又做了些
秦檜后人 中國史上著名奸臣秦檜有沒有后
蒙毅簡介,蒙毅怎么死的?
秦始皇陵9大謎團震驚億萬國人!秦始皇遺
秦兼并義渠土地
秦軍敢死隊是如何煉成的
揭秘:秦朝歷史上為何從貴族到百姓都喜歡
先秦思想中的身體與修行
咸陽宮簡介 揭秘昔日秦帝國的大朝正殿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方法培訓
|
快速閱讀培訓
|
快速閱讀軟件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記憶方法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