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次年,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并先后遷于均州、房州等地。圣歷二年(699年)被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等,擁唐中宗李顯復位,廢周為唐。即皇帝位后,放宮女3000余人出宮,仍舊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與韋后勾結,將反對武氏集團的張柬之等人排擠出朝。朝政被皇后韋氏把持。但李顯也在力挽狂瀾不讓韋氏成為第二個女皇。
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兵誅武三思等人,事敗被殺。中宗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去世,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他的死因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被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害。第二種是:死于突發性的心腦血管疾病。
早年經歷
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生于長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武后生四個兒子,唐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于同月甲子日繼承皇帝位。
嗣圣元年(684年)改年號為“嗣圣”。由于唐中宗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于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后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繼皇帝位才36天的唐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被廢廬陵
唐中宗先后被軟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在房陵忐忑度日,一度“惶恐欲自殺”,韋氏勸慰道:“禍福倚伏,何常之有,豈失一死,何遂如是也。”此后,李顯、韋氏“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篤”。李顯向韋氏許愿:“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www.gs5000.cn
武則天稱帝后,由誰來繼承帝位,一直困擾著她。她在立子還是立侄上猶豫不決。此時,狄仁杰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大帝將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感悟。是日,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朕夢見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征兆?”狄仁杰借題發揮:“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至此,武則天主意方定。
圣歷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假托李顯有病需到洛陽治療,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秘密召回李顯及家人。李顯結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陽。九月,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為皇太子。
二度為帝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余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于中宗。改年號為“神龍”。二月,復國號為唐朝。唐中宗復位后,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并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
韋后同武三思關系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并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武三思和韋后的關系十分曖昧,隔幾天就進行一次不正之風。有一天,兩人剛剛"完事",便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錢,唐中宗上完早朝之后,見二人正賭,還興致勃勃地幫人家數籌碼,不一會,安樂公主來了,幾人越發快樂盡興!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于景龍元年(707年)發動羽林軍共三千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后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辦。
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就是這樣,中宗聽憑她母女倆弄權,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皇后的慫恿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唐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又有一次,唐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丑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唐中宗和韋后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突然去世
景云元年(710年)五月,唐中宗李顯去世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他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一個地方小官燕欽融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干預朝政。中宗親自召燕欽融來京詰問,韋皇后指使信黨喝令衛士當眾將燕欽融摔死。唐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難看的臉色。韋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效法武則天。母女兩便密謀害死唐中宗,韋皇后知道唐中宗喜歡吃餅,于是命令情夫馬秦客配置了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不一會兒。忽然腹中絞痛,撲倒在榻上亂滾,太監急忙去報告韋皇后,韋皇后故意磨蹭,拖了許久才來,見唐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唐中宗怎么了。唐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嘴嗚咽的哭泣,沒多久便死于長安宮中的臥榻上。
第二種說法:眾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腦血管的遺傳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長孫皇后、唐高宗統統患有“氣疾”、“風疾”,這在古代都指心腦血管類疾病。正因為如此,李唐王朝的皇帝們并不長壽,李顯五十五歲死亡尚屬正常。另外,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是以發病急、死亡率高為特征的,李顯在事先沒有表現出什么癥狀的情況下暴卒,也符合心腦血管疾病的一般規律。所以李顯死于突發性心腦血管疾病。
年號:嗣圣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神龍705年—707年;景龍707年—710年。
人物評價
《舊唐書》評價:廉士可以律貪夫,賢臣不能輔孱主。誠以志昏近習,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唯取當年之樂。孝和皇帝越自負?,遷于房陵,崎嶇瘴癘之鄉,契闊幽囚之地。所以張漢陽徘徊于克復,狄梁公哽咽以奏論,遂得生還,庸非己力。洎滌除金虎,再握璇衡,不能罪己以謝萬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v艷妻之煽黨,則?、?爭衡;信妖女以撓權,則彝倫失序;、敬由之覆族,節愍所以興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齊眉之禍。比漢、晉之惠、盈輩為優,茍非繼以命世之才,則土德去也。
《新唐書》評價: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于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圣人之意歟?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兇之于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于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于大戮,所謂幸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5698.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